随笔:做布鞋

请点击上方的杏坛采薇选关注,阅读更方便。
以前听过一个笑话,说一位北京作家到外地出差,北京口音干部打扮,旅社营业员热情洋溢接待,住宿登记时说是北京作协的,营业员立马冷脸相对。估计是一开始觉得这人来自首都,毛主席身边的人,身上都沾着红太阳的仙气,看衣装打扮是干部无疑,没想到竟然只是一个做鞋的,一个鞋匠,有什么好拽的,还要打扮成一个干部模样,也真会冒充大头,招摇撞骗。那个时代有文化不值钱,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作协,也算正常。
如今,年轻人看文学作品时里面提到几十年前的家庭事务——找“鞋样子”,不知所云,于是去知乎和百度去问,什么是鞋样子?提问的人还真不少。是啊,短短三十年,很多人已经不知道鞋样子为何物了,社会进步很快,中国已经从只能买到解放鞋、回力鞋,进化到世界工厂、制鞋基地,绝大部分国人几乎见不到,也买不到任何手工布鞋了,那还能从哪里听到见到“鞋样子”这个词哟。
手工做布鞋,当然需要鞋样子打版才能剪裁。
鞋样子一般都是从邻居那里描来的,也没有像样的纸张来做,只能见到什么纸就用什么纸,报纸、作业本纸、考试卷、奖状、宣传画,手头有什么纸就用什么做,剪好后拿回家,夹在一个破旧的本子或者书里,收藏在女人用的针线笸箩里面,备用。
农闲下来时,积攒了大半年碎布头糊好的袼褙①、打好的麻绳都已齐备,就可以动手做鞋子了。女人们翻出她们的鞋底样子,把袼褙剪成合适的形状,用白棉布条包好边,三四层摞起来,然后纳鞋底,鞋底也许已经早已完成,但是因为这个比较耗时间,往往都是农闲时才有连续的时间来做。城里的家庭是买鞋还是做鞋,没有了解,城里女人做鞋子的时间也许不一样。
几位农村妇女坐在一堆儿,一边聊天一边做针线活,左手执鞋底,右手握锥子,先把锥子尖在头发上划拉一下,沾点头发上的油腻好让扎鞋底时不再艰涩,再往鞋底上扎一个孔,把带麻绳的长针穿过孔去,再把麻绳在锥子把儿上缠两圈,拉紧,有时候还要用上牙齿咬住鞋底这端的麻绳强化一次拉紧。然后再把右手的锥子顺过来,重复,直到密密麻麻……
当鞋底大功告成之时,再把袼褙按鞋帮样子剪好,贴好里衬和鞋面布,包好边和缝好松紧带,最后就剩下上鞋底了。一般的单鞋上底还算容易,老棉鞋上底可是十分不容易的,我亲眼见过二姐和另外两个女的一起研究上鞋底的工艺手法和流程,以便能把翻着上在鞋底上的鞋帮很容易再翻过来,我估计一个人做不来这件事。
据说目前浙江兰溪这一带还很流行做布鞋,倒也是很难得的传承。我们江淮这一带现在恐怕只有一些做了外婆的女人,也许还时兴给新外孙做虎头鞋吧?那种小鞋子不需要搞千层底,一般是软底儿,多搞几层布,简单纳一下底就行,主要是绣些花、加上虎头什么的。城市里的外婆们不用说是买别人做的虎头鞋,谁还有那个本事和闲功夫。
在北京和其他一些大城市,想买一双千层底的手工布鞋,据说只能到一些手工鞋店定做,价格当然不菲,和一些大牌皮鞋相比,也不一定便宜。当然喽,总有些人会追求与人不同的,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皮革不穿穿布鞋,也是有的。千层底的鞋子是否真的像那些歌曲里唱得那样好,我并不认同,我记得小时候穿千层底布鞋走路时会打滑,尤其是走在青草上被青草汁浸润潮湿后,或者走在沙坡上,不小心是要滑倒的。
注释
袼褙:[gē bei]用碎布或旧布加衬纸一层一层地粘在一起裱糊成的厚片,多用来制作布鞋、纸盒、书套等物。
扩展阅读
随笔:打麻绳的琐碎事 随笔:奶油冰棒 随笔:单车往事 随笔:手帐 随笔:风水如是说 随笔:花钱无感之叹 随笔:花钱的负罪感 随笔:鞋子的烦恼 随笔:洗澡的烦恼 随笔:春联趣事,小鸡一万,一死光蛋。
本公号发布原创文章内容涉及教育、生活、写作、时评、摄影、美图、随笔……每周六周日推送学语文、写作文、精品作文、语文教学、应考类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欢迎关注本公众号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约拍:艾阮 13865835816微信:a_ruan2019 交流:QQ546141833传播信息,请点分享和在看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