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透的阅读始于常识》||文/凸 凹||【京西文学】第626期

2020年6月2日第142期 总626期
凸 凹,原名史长义,房山区文联主席,区青联副主席和《燕都》杂志主编。【京西文学】公众号首席顾问。1985年涉足文坛,迄今在全国200余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千余篇(部),500余万字。从1998年起,先后创作和出版了《慢慢呻吟》《永无宁日》《故乡永在》《大猫》和《欢喜佛》等几十部长篇小说。2019年,创作并出版长篇小说《京西之南》《京西文脉》两部,这两部长篇小说是其笔下“京西三部曲”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三部《京西逸民》正在创作中)。2001年12月,作为北京市区县文艺界的唯一代表出席了第七届全国文代会,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家居的楼下,有一儿童滑梯,有几株杏树、桃树和枫树。早晨五时,太阳温和、红润,无声地照耀,我坐在树下的长条椅上,携一卷《悲惨世界》,谛听阳光和鸟鸣。
鸟是麻雀和喜鹊,都很家常,但能在城市的灰暗中蹬枝鸣叫,就很不家常了。它们啾啾、喳喳,是细碎的底色,但专心听去,也幽柔绵长。因为是天籁。邻家一童子溜出来,自己玩滑梯,上上下下一刻也不停歇,自己娱乐自己。他的母亲出来寻,看到旁观的我,说,这孩子忒淘,一不留神就自窜而出,管不住。我说,为什么要管?他亲和滑梯,是本性。
是阳光就要照耀,是雀鸟就要鸣叫,是儿童就要嬉戏,这是常识。在常识层面看人与事,很好,喜处自喜,没有多余的附着,疑似纯粹和澄澈。
遂内心就明亮起来,翻开《悲惨世界》。
昨晚,看到马吕斯与柯赛特即将在荒园相会的部分,就弃书掩卷。因为要上演爱情,怕神经兴奋,进而失眠。这么明净的早晨,是爱情的氛围,正可续读。一对青年,都暗恋着对方,这一天是表白之日。然而两个人都纯洁,都怯于张口。珂赛特饱满的呼吸让饱满的胸脯不断起伏,马吕斯拘涩的面色让拘涩的手脚不断躲闪,他们都为对方着急,希望对方首先倾诉。共同的心理作用,让他们在情急之下,省略了语言,相互之间轻轻地吻了一下。雨果写道:“一吻,就都在了,好像该来的应该来到一样。”
雨果善于驾驭大场面,喜欢铺排,法国大革命让他描写得波澜壮阔,冉阿让与警察沙威的周旋也写得惊心动魄,都毫不吝惜笔墨。但写一对恋人的情事,却写得这么简约、干净,不禁令人吃惊。这就是雨果的伟大之处:全局和细部,他是有把握的,一切都依据着人性的维度。纯洁的爱情,不过是本能的生理的吸引和心灵的感应,容不得复杂的东西,便也无需费词。如果情事真到了能够描绘得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时候,那时的所谓爱情,就很不纯粹了,融进了许多世俗、欲望、利害和变异,就很难说“可爱”了。
这也属于常识。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是不人为地制造复杂、营造深刻,而是始终保持真诚的态度,在常识层面下笔,简洁、纯净地道来。
以前喜读卢梭,因为在我最易感的年龄,就读到了他的《忏悔录》,觉得他温柔而真诚。同是启蒙营垒的伏尔泰、狄德罗后来都离他远去,并融入“迫害”的洪流,让卢梭痛苦不已。为什么会这样,卢梭给出答案,说他们“世俗”、功利、守旧,易于向王权妥协,是知识分子的立场出了问题。对卢梭的亲和,使我本能地就相信他的说法,觉得雨果曾经有过的论断是对的,战友的背叛,比敌人的迫害还要有害,因为他知出处,抓捕时,可以精准的带路,使你无处躲藏。所以,我甚至认为,《忏悔录》里忧伤、迷茫、绝望、甚至病态的情绪,都跟伏尔泰、狄德罗有关。
躲避疫情,宅读伏尔泰的《哲学书简》。他用书信体发表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哲学和文艺之后的观察与思考,其底色是宣传英国革命后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应当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也应当人人平等。整本书都散发着关于启蒙的乐观精神,颇具感染力,是照亮人类走出愚昧和奴役的心灵闪光,也是“不妥协”性的有力自证。那么,卢梭凭什么给他戴上“妥协”性的帽子?
带着这种质疑,我又读了安德烈·比利的《狄德罗传》,从中得到了答案。狄德罗终其一生从事《百科全书》的编纂,为了编安一个词条,总是和贵族院的御用学者和出版家的从众行为进行争执,有时激烈的程度近似叫骂,有着坚定的启蒙立场。“迈向哲学的第一步,就是怀疑。”这是他一以贯之的治学原则,以至于树敌无数,摧残了健康,刚过六十岁就故去了。即便是生命的最后,也跟身边人斗争,他想吃一枚杏子,遭到拒绝,他生气地说:“您以为那会对我有什么害处吗?”遂执意吃下,不久就轻咳了一下,死了。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这让我大为感慨,不能不承认,伏尔泰、狄德罗都不是胶泥,任人揉捏,他们骨头很硬,胜于卢梭。从《狄德罗传》中,我理清了脉络,原来卢梭好名而脆弱,别人必须呵护、必须忍让。一不呵护,就说薄情;一不忍让,就说“迫害”——他极端自恋、极端自私,是才子负气,是性格弱点,与他标榜的“公德”无关。换言之,卢梭习惯于别人的同情与包容,而自己却绝不去同情和包容,也是被伏尔泰、狄德罗们过量的友情惯坏了。
事实上,伏尔泰、狄德罗后来沉默了,一任卢梭发泄、指责,也不辩驳。卢梭的痛苦,一半源自社会的不见容,一半源自主观的遐想——爱惜羽毛之下的自哀自怜。也许这就是一个脆弱的启蒙者的宿命——人在矮檐下,却做登高之呼;性在卑弱处,却做高洁之姿——那么,就是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他不应该再有什么抱怨。
这不是什么妄论,而是常识。我一边说给卢梭,也一边说给自己——既要想卓越,就要从俗处立身,这不丢人。相反,即跟别人过不去,又不能安妥自己,还不认命,倒真的要丢人了。
通读完《狄德罗传》之后,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便是狄德罗面对死亡,他超脱,毫无惊惧之色,而且表情莞尔、开玩笑。他多年来,工作稍累,就咳血,经医生诊断,他得了肺炎。由于不能根治,他只能与病相伴。这反而让他把死亡看轻了,每一咳血,别人惊惧,他却笑着调侃:“就要完结了,我们该分别了,但我身体强壮,所以不会一下子就到来,也许是两天后的事,或两个星期、两个月,一年吧。”
为什么会这样?他自己解释说——
人生活得越充实,就越缺少额外的眷恋。因为忙碌的生活一般是清白的生活,除做好工作之外,没有多余的欲望和牵挂,所以就不太看重生死的事。
他之所说,我是理解的,在备受辛劳之后,我们本能地就希望有一张床、希望香甜的睡乡赶紧来临。对于依本分而生活的人,生命只是漫长而疲劳的日子,而死亡恰是抚慰劳顿的长眠,其中棺材是安息之床,大地是枕头,头放上去而不再抬起是甜蜜的。我们京西有句土语,人的一生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活着干死了算。那意思是说,人活着就要劳动,从土里刨食,由于都是辛苦所得,所以活得“清白”,问心无愧。也因为是这样,死就死了,正可以休憩、歇神,心安理得,连鬼魂都不纠缠。
从这里,我们不难想象,特别关注生死的人,也就是活得焦虑、惊惧于死亡的人,一般是两种状况:一是有闲,二是心中有愧。有闲的人,好逸恶劳,也不去创作,便内心荒芜,无价值凭依,总有坐吃等死的感觉,所以他不耐烦;而心有愧怍的人,张皇加身,总怕半夜三更鬼叫门,即便是睡在床上,也总是惊醒,看到死神狰狞的模样,所以他不安心。
所以,即便是瘟疫来袭,如果我们一贯勤劳、一贯清白,也有泰然处之的底气。来就来,去就去,不摘走一片云朵。
疫情在全球爆发了,依然还要宅在家里。既然有巨量的时间,就系统地读一个作家,以观全豹。
当然要读“讲究”的作家,而福楼拜正是经典作家中的“文体家”,便读《福楼拜文集》。家里有一套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四卷本,都是李健吾的译笔。但缺他的《文学书简》、《庸见词典》和未完成的长篇《布瓦尔和佩库歇》。因为想读全,就上百度搜寻,发现人民文学出版社正有一五卷本,这些篇目均赫然有录。按李健吾《福楼拜评传》的索引,这几乎就是全集了,遂立刻网购。
夫人看见,讥而曰,我看你是有闲钱。
他说的不错,全集的阅读,不仅是个时间体系、思想体系,也是个物质体系。肚饿,当然饥不择食,有什么就吃什么;食不为饱,自然要奢侈,上满汉全席。
昏天黑地地读了月半,把福楼拜读全了。总体的感觉他写得真好,好像他每个段落、每个字句都写得恰倒好处,几近完美。
但我并没有膜拜的感觉,倒觉得他理应如此。因为他一生什么也不干,既不立业、也不事功,更不侍奉日子,他只写作。用李健吾的话说,创作是他的生活,字句是他的悲欢离合,而艺术是他整个的生命。而终其一生才写了一百几十万字,不是一般的慢,而是在煎熬中雕琢。因为慢,丑恶都有了道德的密度,凡俗都有了精致的纹理,如海水结盐,岩石风化,时间赐予的都是精华。
福楼拜几乎是终生都宅在家里,很少把触角伸向现实与社会,所以他“实生活”的拥有很稀薄。他一切的痛苦,正如他给勒洛阿娜·德·尚特比小姐的信中所说:“皆源于思想的过分悠闲,因为思想的胃口很大,没有外面的食料,就反求诸(自)身,直啃到自己的骨头。以至于重铸思想,加以充实,而不允许任其闲荡。所以,我对生活的认识虽然有限,从正常的意义上说,甚至是很少,但也充实——我少吃,而多反刍。”
这种夫子自道,诚实而深刻,很说明问题。对于创作,深入生活当然重要,但回归自身,向内心挖掘,也能写得卓越。我们常听人说,要细嚼慢咽,因为牙口再好,一贪多就嚼不烂,能被吸收的营养,也就未必多。而吃得少,却多反刍,就不一样了,留下了深刻的体味、保命的营养和思想的精华,也足可以让身体强壮,精神富有,进而源源不断地写。
通观福楼拜的创作,他的题材和描述对象,其实都很凡俗、凡常,甚至凡庸。
《包法利夫人》写闲妇的情乱,《情感教育》写少年的情迷,《萨朗波》写怨偶的情仇,都是老掉牙的主题。但却都让人痴迷,不仅能读得下,还有“不一样”的感觉。究其原因,还在于福楼拜不人为弄悬,而是舍得在常识层面下笨功夫,在恒常人性上准确地把握和挖掘。
以《包法利夫人》为例——
包法利夫人在修道院里读了过量的诗文,便有了浪漫情怀,有了“不安分”的精神基因。后来她嫁给了一个小镇的乡村医生,收入稳定,生活稳定,衣食无忧。放在一般女人那里,这就是好日子了,但是对于一个有着浪漫追求的女人来说,这就是不幸的苗裔。她不甘心于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认为是俗日子。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就是为“勾引”所设,一旦有人挥手,她就会毫不犹豫、甚至是有些激动地上路。偷情,自然要有粉色氛围,那么就住酒店,吃宵夜,不吝花销,由于太迫切,顾不上矜持,一切都由自己买单,就借贷。有心者就乘机送上银钱,让她陷入债务。色+铺张+债务,不可承受,为了不丢怪露丑,最终的选择,只能是自杀。这就告诉我们,在非分的感情中,人们、特别是男人,都是自私的,不会有什么真诚的付出,因为那是“多余的部分”,不值钱。所以,再浪漫的感情也是世俗的,也要搞成本核算。那么,包法利夫人的毁灭就有意义了,既悲惨,也悲壮,因为她给真实的人性作证,警示人们,在感情中也要保持人格与尊严,别被感官奴役。或可以说,忍者自安,矜持者自重,自救是正途。
福楼拜在他作品中,总体地告诉我们,人性是一种“坚固的品德”,你不要轻易怀疑,因为它能给你信赖和安慰,对人间世不悲观失望。
比如他的《淳朴的心》——
虽然是个短篇,却是一个卑微的人一生的故事。一个可怜的乡村女人——虔诚,但有点神秘;忠实,却显得平静——内心像面包一样温馨和柔软。她不断的爱别人,先是女主人的孩子,后来是她照顾的女主人的一位老人,最后是一只鹦鹉。鹦鹉死了,她让人制成标本,随身呵护,轮到她去世时,她竟混淆了鹦鹉和圣灵。为什么会这样?女主人雇佣她,每年才给一百法郎的工钱,但她很知足,因为她有了一个温暖的屋檐,也远离了冻饿和漂泊,所以她真心感恩。这就让人震撼了,因为她卑微和贫穷,人性里就有了忠厚的本色。或者说,温暖与爱心要从忠厚里摄取,然而忠厚,这个难得在高等人群中发现的品格,只有贫贱和它不时地相依为命。
在我们的常识里,这就是人性本来的样子。
所以,便可以说,福楼拜的凡常故事之所以依然能打动人,就是因为他固执地呈现了人性中这种“坚固的品德”,即:现在都市中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的、因而愈来愈弥足珍贵起来的“淳朴的心”。
福楼拜的不朽,当然也有技术上的因素,也就是他作为文体家的独特书写。
他从来不平铺直叙,特别注重风格和结构。他不遗余力地营造氛围,让描述具有强烈的在场感觉。他贴着人物的身份写人物的心理感受,精微的程度到了纤毫毕现的地步。他让叙述有自己的腔调,让字词有自己的味道,而且有“草色遥看近却无”之妙——阅读时不觉,一旦放下,总能让人隐隐地感到。所以,看他的故事不能截章,必须连读,即便已早知结果;读他的句子不能跳读,因为象征与隐喻就埋藏在貌似平常的句子里,即便是他很谦抑,说“我写的很浅易”。
为了写包法利夫人服毒后的感受,他也亲自尝过砒霜的味道,进而在具体写时,用了很长的篇幅,把服毒者的面色、体征、动静、苦相都写尽了。好像不是包法利夫人在服毒,而是“我”、“我们”在服毒,把心里感受上升到生命感受的层面,让“我”、“我们”跟她一道感同身受,只觉得人生的绝境真是在劫难逃。于是感受就变了,与其是我们客观地悲悯这个女人,不如说是在场地悲悯我们自己。
《京西之南》,凸凹 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49.80元在《情感教育》中,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毛诺,甫一走上社会,青春的本能,自然是捕捉爱情。而受时尚影响,他走上了为满足情欲而不停地猎艳的路径。纯朴的少女、纯洁的感情,他嫌简单无味,为了刺激,就去跟熟女、贵妇周旋,便常在客厅、舞池等社交场合与她们调情。也屡屡得手,就以为懂得了爱情,好像“道德和美丽融于无痕,感性与异香杂于一身”,就是情爱的一切了。但他不知道,自己只是她们刻板生活的临时调剂,到了他动了真情的时候,人家都纷纷离他远去,他便尝尽了苦头,觉得爱情真是不可靠,让人幻灭。如果仅仅停留在此,就成了一般的情迷小说了,但福楼拜的笔触稍稍地往深里用了一下里,让他在幻灭的一瞬间,有“顿悟”。比如毛诺在与阿尔奴夫人分手的之时,他突然感到:“原来,在分手之际,我们所爱的人已经不和我们在一起了。”有了这样的感觉,他居然就平静了。这是很惊悚的一笔,让我们读爱情的人,也不禁顿然省悟:不果的爱情,离愁别恨其实早已提前来到,只不过当事者不察,以为这一刻才“来到”而已。所以,幻灭不可怕,它正让当事人看清了感情的真相,因而成熟起来,为拥抱真正的爱情铺平了道路。
《京西之南》,凸凹著北京日报出版社,66.00元这就是福楼拜的过人之处——别人写长篇小说,是写故事,写命运,而他则写细节,写“顿悟”。虽然他标榜,他的写作,只记述客观,而不写“我”,但他在给乔治·桑的信中却说,我们不能“只注意拐杖,而忘记了双腿”。看来他的“客观”,是主观引领下的客观,一如他给路易斯·克莱的信中所说,没有美的形式就没有美的思想,美从形式渗出,但反之亦然。追求独特的风格是对的,但不能忽略思想、忽略情感、忽略到达的目标,因为没有腿的存在,拐杖就是抽象的无用之物,我们追求独特,不能离开常识。
2020年4月17日五十七岁生日之际写于京西良乡昊天塔下石板宅
《京西文学》纸刊第5期正在组稿中,体裁要求:名人访谈、小说、小小说、散文、、游记、随笔、文史纪事、创作谈等(5000字以内为宜,限10000字以内)、诗歌(5首以内或150行以内)。截稿2020年8月31日。特此公告。
投 稿 邮 箱:870413692@qq.com
主编方言先生微信:870413692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