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散文 | 牤牛河边的校园

柳岸花明社
江山精品散文团
梓郁作品
牤牛河边的校园

编者按
歌手曲婉婷唱过“你存在,我的歌声里”,牤牛河,也存在于“我”们的歌声里。
那歌声吟唱的便是牤牛河,那条怀抱着母校的小河,那条承载着求学孩子思家之情的小河,那条记忆着曾经炽热奔放,勤奋求学,简单充实的青春的小河,那条见证了那个父辈追寻信仰,热烈澎湃的时代的小河,那条流转了岁月,流转了变迁,却依然流淌在心底的小河。
那河水的每一个涟漪,无不圈圈荡荡着许多与“我”有关的记忆,美好,深情,历历在目时,仍热泪盈眶。本文行文流畅,文笔细腻,文思如河水般潺潺涌流,包含着思乡之情,令人动情,以及感怀。倾力推荐共赏!
【编辑:茉莉金香】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120411】
柳岸花明社团
品读之后,
愿享同感。
柳岸.梓郁

  说来也怪,很多文字看过之后就记不清细节了,很多歌唱得滚瓜烂熟之后,也照样会忘个精光,然而有一首歌,历经三十年的时间考验,不经意间忆起时,竟依然词清调准,一如往昔。
  “牤牛河,潺潺流,环抱着神圣的绿洲,我们吮吸着您的乳汁,这里矗立着科学琼楼……”这首歌是当年家乡那所我曾就读过一年的中学的校歌,当年我们每天清晨和午后上课前,都要以班级为单位齐声合唱它,不只是这首歌,还有很多首,每班所唱各不相同,所唱歌曲由领唱者随意起头决定。如今,三十年过去了,偶尔忆起,竟感觉彼时的那些学习和生活场景就在眼前晃动,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些曾经熟悉的画面里。
  三十年前唱着这首歌的自己,在现在的自己眼里,就是一个小丫头,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小丫头。但就是那个小丫头,当时却也以为自己已经是独立性很强的大人了,每周六放假回家住一天,周日下午乘车返校,其他时间就吃住在学校,偶尔哪一天想回家了,趁午休时间,借同学个自行车,飞奔十几里路回家吃顿饭,再返回。那时的我们确实很独立,离开家,离开父母,独自在外求学,俨然都成了小大人。
  初到这所校园,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和好奇。整洁的校园、努力的学生,上进的氛围,尤其是每天上午和下午上课前回荡在校园里的悠扬合唱声,可以说是一种特色,一道风景,于当时的自己来说,更是一种内心的震撼。因为那抑扬顿挫、此起彼伏的歌声,之前自己从未听过,那是集体力量散发出的美,高昂、雄浑、整齐划一、穿透苍穹,那歌词与曲调之美,令我惊诧与着迷,甚至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当时那种触动内心的喜欢。故而当这歌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为每天萦绕耳际的一种习惯时,注定会在后来的人生中留下难忘的记忆。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忆及时,依然感觉当年那洪亮整齐的歌声依稀在耳边回荡。
  不仅是歌声本身值得怀念,还因为这些歌都是出自我们音乐老师的灵感,他自己写词谱曲而成,并教会我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原创歌曲”。王老师是位资深的老教师,文质彬彬、谈吐优雅,高高瘦瘦的样子,一看就有一种文艺范儿,他不光教我们音乐,还教美术,不仅歌写得好、唱得好,还会弹钢琴,素描也超级棒。别看王老师年纪偏大,却紧跟时代潮流,教会我们很多当时的流行歌曲,记忆最深的就是那首《月亮走我也走》。这是一首情歌,王老师教我们学唱时,一再要求我们要充满感情,深情再深情,才能把歌唱出味道来,虽然那时我们都还小,但在王老师的带领下,不管什么歌,都学得有模有样、一丝不苟。有时上音乐课,王老师还会将他那架老旧的宝贝钢琴搬到教室,一边弹琴一边教我们唱歌,那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仅这一点,我就特别留恋这所学校,可谓一生难忘,因为在我后来的求学经历中,再没有像这样上过一节像样的音乐课。
  二
  这所中学是一所镇重点中学,之所以来到这里读书,还因为这里曾是父亲的母校。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中后期,正值文革期间,当时父亲曾在这里学知识、办校刊、搞各种政治性质的校内活动。那时的学校已不再以学习为主,大气侯大环境决定了学校的政治走向,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动乱年代里,青年学生怀揣烈焰般的赤诚,纷纷走出校门,走向四面八方。父亲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从这里,和同学结伴,开始了一场他人生最为难忘和最值得自豪的经历——徒步大串联进京。对于父亲那个年代的人来说,那是一种红色的记忆,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走过很多地方,并给自己留下了足以证明自己来过的印戳,在内心坚定信念的支撑下,最终到达心中的圣地——北京。想来这一壮举的确是他一生中引以为豪的记忆,为他以后的从军、从警打下了基础。
  说起来,我与父亲还是校友,他对这所学校的感情,促使我也来到了这里,成为这个校园里的一名学生。我在这里仅仅学习和生活了一年时间,却也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
  牤牛河潺潺流过这片土地,将美丽的校园温柔地揽进了它的怀抱。出学校后门是个大操场,平时的体育课和跑操都在这里进行,操场的边上不远处,就是环绕了学校半周,欢快奔腾而过的牤牛河。我的家在它的下游,因而每当想家的时候,我就会来到河边,坐在河岸的卵石上,听叮咚的流水声,仿佛一遍遍地在为我吟唱一首思乡的曲子。这时,母亲的脸庞常常在水波荡漾中浮现在眼前,弟弟妹妹们的嬉笑打闹声也犹如在耳边回荡,年少的自己便会集了一些多愁善感在心头,在那个离家并不太远的校园里,无端地生出一种深深的惆怅来。
  记得最清的,是第一次来到学校的那个晚上,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一切,尤其那陌生的、没有母亲念叨声的夜色,让自己即使置身于集体宿舍的嘈杂之中,依然感觉空寂得犹如荒芜的沙漠。那一夜,初次离家的自己把头蒙在被子里,一遍遍地回味着在母亲身边时的温暖,眼泪淌成了河。我知道,自己那是想家了,想家的时候,思绪就像那牤牛河水,潺潺流过校园,蜿蜒流向下游的村庄,流向有家的地方。
  后来慢慢融入了学校的氛围,想家的时候便越来越少。校园里陈旧的青砖瓦房以及青砖铺就的地面,像一阵阵复古的风吹过,我们便在这份古朴深邃的校园里按部就班地学习和生活。当时学校的设施还很简陋,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醒大地,社会经济还不发达,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很低,对于农村的家庭来说,能有这样一所可供孩子安心读书、教学正规化的寄宿制学校,已是很不错的事了,相对于那时普遍生活水平偏低的情况来说,学校的条件还算可以,而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则简陋得有些寒酸。
  当时我们所住的宿舍,是和教室一样的两间青砖大瓦房,进屋,床铺被分成了左右两排,中间是走道。床铺是那种大通铺的形式,由红砖垒好支撑点,再用统一的铺板搭就,每个人的位置也就是一条窄褥子的宽度,一个挨着一个,由各色的床单被罩组成了花花绿绿的床铺世界,大家只要记住自己的床单花色,就不用担心会找错位置。这左右两排的大通铺,加起来大概能住得下二三十人的样子,若大家的床单一致,还真不容易记清自己的位置。
  也有小一点的宿舍,五六人、十来人的不等,都是根据学校房屋的情况来安排的,但不论宿舍面积大小,一律是这样的通铺。仿佛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标志一样,那样的宿舍一景每每令我想起时,都有种朴实沧桑的味道。感觉那时生活虽然艰苦,条件也非常简陋,但年少稚涩的我们,却也拥有着无限快乐,那些快乐简单、纯真,与那时的时光一样,成为了流年里老去的一抹记忆。
  三
  那一年我上初一,每天在响彻云霄的歌声和清脆的上课铃声中开始新的课程,系统化的教学让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渐渐喜欢上了那种氛围。对于一个刚从村校出来,尚未接受正规化授课熏陶的丫头来说,这里的一切都崭新而充满新奇感。课堂上我们学知识、学文化,课后还积极参与校报的投稿,并且体育、音乐、美术等课也搞得有声有色。学校还组织勤工俭学,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我记得我们还因此去过离学校很远的南山坡上割草,然后由学校统一收集起来卖钱。在那个年代里,学校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至今想起来对那里还充满了依恋。
  农村的孩子学习刻苦,虽然条件有限,晚上还经常停电,但同学们都是安安静静地在教室里点着蜡烛自习。尤其是那些初三年级即将毕业的学生,学习到半夜、天不亮又起床到教室点蜡背书的大有人在,农家的孩子都想通过考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脱离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存状态。所以,很多学生学习都特别勤奋用功,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人生箴言,坚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真理一定会在自己的身上应验。每天夜半和黎明的烛光说明了一切,那摇曳的光影里,有无数农家孩子朴素的愿望,有他们为梦想掌灯鏖战的身影,也有他们那淳朴笑脸留给我的回忆和感慨。
  三十年过去了,如今再次回头去看,当年那些为改变命运而奋战的学长们,也不过都是一些十四五岁的孩子。他们在如花的年纪里,成为了点缀校园的一道风景,每当我想起校园往事的时候,总有他们的身影为我唤起流年的温润。
  下午放学后,偶尔我们会结伴去街上闲逛,采买一些必备的日常用品。大概也是因了这里是镇政府的所在地,同时也是交通枢纽地带,镇子的街道上店铺林立,商品齐全,行人来来往往,繁华热闹。我们学生闲逛,无非是买一些本子、蜡烛、手绢、小贺卡之类的东西,顺带看看都有什么新奇的小物件,即使不买,也愿意过过眼瘾。尤其是女孩子们,对那些街边的小杂货店、小精品店是特别的感兴趣,每遇节日或同学过生日,还会买来印着明星靓照的小卡片做礼物互赠。那时的时光犹如一部储存着岁月唱片的老式留声机,悠悠袅袅的旋律中,尽是流年往事的轻吟低诉。
  四
  牤牛河潺潺流过那片难忘的土地,由西向东再北转,绕过浓荫覆盖的校园,一路向北奔腾不息,然后转过一个弯,朝着我家乡的方向蜿蜒东去。下午放学后,我常常和同学一起端着脸盆,从学校后门出去,穿过操场,顺着一条崎岖的小路来到河边洗衣。男同学们则喜欢在饭后三五成群地下到河里,一边洗饭盆,一边打水仗,欢快地闹腾片刻。待晚自习的预备铃响起,大家就像被紧急召唤一样,匆匆急奔回校,好在也就大概二百米的直线距离,几乎一瞬间,牤牛河就又恢复了宁静。
  晚霞挂上西天,染红了河水,也点亮了校园。这时的牤牛河,在一天的喧嚣之后,依然用它清脆的嗓音,不息不止地在黄昏里叮咚吟唱一首轻柔的曲子,河水沉醉了,河边的校园也沉浸在了安静之中。点点灯光亮起,每一扇窗子里,都有无数个美丽的梦想在跃动。时钟的滴答声中,夜自习的我们正凝神思索,执笔疾书,描绘着一幅幅未来的美好生活画卷。
  我只在这所学校上完初一就转学了,后来的暑假里又回过一次,而后所在的班级毕业,我也就再没去过那里。年初聚会时,听久未谋面的同学说,学校早已经拆掉了,土地另作了他用,有些当年的老教师也已经不在人世。悠悠三十年,多少记忆已成怀念。如今的镇子里,想必也早已是旧貌换新颜,我想象不出它现在的容颜,留在我记忆里的,唯有当年那个有着很多梧桐树和青砖瓦房的古朴校园。校园里有各班课前的大合唱,有朗朗的读书声,有同吃同住同学习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还有虽过去了三十年却依然清晰如昨的一个个难忘片段。
  没有了岸边校园陪伴的牤牛河水,如今是否依然清澈如初?它奔腾不息的脚步里,是否还有着对旧时光的无限眷恋?往事已走远,不经意回眸的瞬间,嘹亮整齐的歌声仿佛忽又响起,由远及近,由飘渺至清晰。在这恍惚的错觉里,我又重回了那座古朴的校园,一切依旧,只是梦已成空。而回忆,已然穿越了三十年的时空障碍,在心底扎下了根,如同那叮咚不息的牤牛河水,定格于时光深处,亘古流淌。
轻喜剧《鸡毛蒜皮》在爱奇艺首播上线
剧情介绍
故事从组建鸡毛蒜皮网企划部开始,来自五湖四海的企划部职员日常工作中矛盾百出、囧事不断,围绕个人与团队,职场与人性,一帮“不靠谱”奇葩青年演绎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黑色喜剧,鸡毛蒜皮网企划部职员经历种种磨难和挫折(鸡毛蒜皮无小事),在大浪淘沙中有的被无情的淘汰,有的历练成职场精英,并组成了优秀的团队迎接一个又一个的鸡毛蒜皮。
点击二维码,为您展现精彩剧情!
优秀的网络文学交流平台

本期制作:回味
江山微信订阅号
点击关注,精彩无限

版权声明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