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部落第42期|【赏析】一碗面条复制了江山

【编者推语】
这是韩成章老师对一首小诗的赏析文章,短短的十三行诗句,却诱出洋洋洒洒、视觉独到的一篇美文。母爱、勤劳、岁月、怀念全然跃然纸上。
最近,在《特别关注》2018.11期上读到摘自《金山》2018第六期上的一首小诗:“吃面条的母亲”,作者王一萍。
母亲忙碌起来食而无味
面条是她的主食
我想和她一起吃面条
她拒绝长身体的我端同样的碗
她收割水稻和麦子二十多年
日子过得炊烟样笔直明朗
我可以和她平等地吃面条了
她却消失无形
我受不了霓虹,吃不下牛排
我的身体里住着吃面条的母亲
我想充饥脾胃虚弱的皮囊
一碗面条复制了江山
这头是我,那头是她
这首小诗只有短短十三行,句式长短不齐,音节谈不上章法,也无韵律。看似平平淡淡的散文式平白直叙,却字字句句渗透着真真切切的悠长诗情。
初读第一节,未能见出特别之处。及读至第二节,眼睛不由为之一亮,立马感觉到这是一首朴素无华、平中见奇、以小见大,以浅见深、表达独特的好诗。
“她收割水稻和麦子二十多年,日子过得炊烟样笔直明朗”,前句撷取母亲生活中极具代表性的收割水稻和麦子二十多年的田间劳作,写出了母亲的勤劳,一生不停地下地干活侍弄庄稼,靠辛勤耕种收获养家糊口哺育儿女。母亲整天忙碌,简简单单的“面条是她的主食”;后句“日子过得炊烟样笔直明朗”,迂回婉转地写出了母亲善于持家过日子,把日子打理得丰歉均匀,细水长流。“炊烟”是一个家庭生活的风向标,炊烟明朗袅袅上扬,既表明这家人按时生火做饭,从未断炊,孩子们不致忍饥挨饿,也寓意着日子欣欣向荣,越过越好。“明朗”,从炊烟的角度委婉含蓄地写出了母亲把日子经营的妥妥帖帖。第三句“我可以和她平等地吃面条了”照应前面“她拒绝长身体的我端同样的碗”,紧紧扣住主题,写吃着母亲做的面条,转瞬间我已长大成人,可以端起和母亲同样大的碗吃面条了,可母亲却“消失无形”了。儿长成而亲已去,子欲养而亲不在。母亲忙忙碌碌,吃着面条,风里来雨里去收割水稻和麦子二十多年,耗尽心力操持家务,过度劳作,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再也吃不到母亲做的面条了,给“我”留下了锥心之痛,长歌当哭,情何以堪。
第三节仍从吃面条的母亲落笔。写对母亲无时无刻绵绵无尽的怀想。生活中什么都会改变,唯我早已吃惯母亲做的面条的口味“在尘不染,随缘不变”。母亲做的面条在我的唇齿间留下的滋味,浸透了口舌,浸透了肠胃,浸透了血液,何时何地都不会磨灭消散。装饰豪华的西餐厅,人人垂涎的牛排,我却吃不下,因为“我的身体里住着吃面条的母亲”,任灯红酒绿的美味佳肴,都不如母亲做的面条清清淡淡爽香可口。“一碗面条复制了江山, 这头是我,那头是她”,一碗面条触疼了作者那根最脆弱最柔软的神经,唤醒了本心,明白了自己真正稀缺什么,期待什么,需要什么。自从母亲离去,任吃什么都食不甘味,造成脾胃虚弱,精神困倦,不就是因为缺乏母亲面条的滋养吗母亲的面条牵动着长长岁月,引发了作者永久的怀念,母亲的音容笑貌,母亲的能干勤劳,母亲的耕种收割,母亲做的可口饭菜都一一存活复原,和母亲在一起的日日夜夜、朝朝暮暮、点点滴滴都一一浮现。“一碗面条复制了江山”,这一句诗最为绝妙,意象丰富,涵括了主题,拓深了题旨,表露出作者自从离别母亲在城市生活折磨肠胃、困惑身心的难言之隐,难医之疼。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思亲空间。
仅仅一首小诗,里面有三个句子特别出彩,意蕴丰厚,诗意盎然。“日子过得炊烟样笔直明朗”让人体味到作者和母亲身边的美好岁月、幸福甜美日子;“我的身体里住着吃面条的母亲”,写出了作者无时无刻想念母亲,血浓于水的母子深情;“一碗面条复制了江山”,由母亲喜欢吃的面条,勾引起对母亲的温馨回忆,再现在母亲跟前生活的历历场景。
这首小诗在结构上,前后照应,“吃面条的母亲”贯穿始终,主题鲜明,意蕴隽永,空间广阔。(本期责编 赵建军)
作 者 简 介
韩成章,卢氏人。退休职工。卢氏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平时读点书,看看报,偶尔写篇小文章打发时光。旅游,摄影,太极,亦是兴趣爱好。

主办:卢氏县作家协会
主编:韦玉红
责任编辑
小说:董彦礼 米 玊
散文:方晓荷 李桂田
诗歌:赵建军 张彩虹
投稿邮箱:lszjxh@126.com 首次投稿时请附百字个人简介、联系电话及近期照片一张。
温馨提示: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卢氏部落。投稿时请在标题后括弧注明来稿体裁,以便编辑准确选稿。本平台推出的稿件均收原创保护,在推出后如得到更大平台推送,请及时通过文后留言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