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昭荣:怀念我的父亲

育子孙一世大爱 当劳模一生从善
——追忆我的父亲周富成
周昭荣
6月16日,2019年的父亲节就要来了,随着节日脚步的走近,我才渐渐明白,再也没有父亲可以一起过节了。我更加思念我的老父亲周富成,他育子孙一世大爱,当劳模一生从善,永远活在我们子女心中。
2019年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二)下午,我在办公室写调研报告,本想先去看看父亲,但写作激情来了,一气呵成调研报告的提纲,时针已指向6:00,便打算第二天去看父亲。没想到,当晚9:00传来不幸的消息,我最敬爱的父亲周富成与世长辞,去世前2小时我三妹还喂了他的饭,后来给他洗脚,以为他睡着了,却发现脚太凉了,担心他已寿终正寝。五妹给我打电话,我马上叫她打120,我及时赶到父亲家,120医生确认父亲因多器官衰竭,自然死亡。
我拉着父亲的手,非常后悔,不停地说:为什么今天下午没有及时去看您啊,这一错,就错过了一生!看到安详地离我们而去的父亲,我们心情沉重又镇静,因为他今年农历四月十六就98岁了。此时,我们子女及时为父亲设灵堂,我写了一幅对联:育子孙一世大爱,当劳模一生从善。这是父亲一生事业、工作和生活的缩影。
父亲虽然与世长辞了,但他的人生故事终生难忘,历历在目。
好的家风吹暖子孙
父亲20年前就写好了告别书交给我保存,其主要内容希望兄弟姊妹、姊嫂、夫妻之间,要团结,有困难时要互相帮助,有争论时,要互相谅解,特别是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相互谅解体贴,要团结,不要吵架,更不能打架。
在父亲去世的第二天,我拿出珍藏了20年的父亲的告别书,组织五姊妹传阅,大家默默无语,心里却更加敬爱父亲,他给我们提了要求,字数不多,朴实无华,但一字千金。我们纷纷表示,要按照父亲告别书的要求,经营好小家庭,教育好子孙。在父亲火化前,我们向父亲遗体告别,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我宣读了父亲写的告别书,在现场的每人都深受感动。
20年前父亲的告别书
一次特殊的家庭会
2012年8月10日,是87岁的老母亲去世后的第30天,当天晚上8:00,92岁的父亲主持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会。会上,他时而流泪,时而哽咽。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哭泣。
儿子与父母
为批评孩子道歉
“最近,你们在我生病时对我很好,我好感动。”这是父亲的开场白。我们五姊妹含泪倾听,原来,孩子做了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尽了一点孝,就能让父亲如此感动。
父亲接着边哭边说:“过去有的事情对不起你们,三妹有次违纪挨批评,姐姐乱用了一分钱挨打。”我想起来了,父亲批评三妹是因为当时他是制鞋厂厂长,要求子女严格;打姐姐是因为当时家穷,父母每月几十元工资要供养5个儿女。父亲说对不起我们,其实这世上哪有父母对不起儿女的呢?
交代家庭财产
母亲卧床不起多年,每天清晨都是父亲给她递洗脸帕。2012年7月9日晚上母亲还很正常,我们小两口看她时,她还惦记媳妇的生日快到了。谁知“生死两重天,阴阳一瞬间”,第二天早上7时,母亲就与世长辞。
父亲含泪说:“妈妈去世时,没有讲到话,我给你们存了几万元,其中退休后卖烟赚了一万元。现在,我每月只用三元钱剃一次头。”我想:父亲太不容易了,平时省吃俭用,有条短裤是上世纪60年代买的至今还保存着,退休后又做烟生意,就是为了给儿女存这些钱。
传授相处原则
父亲又泪蒙蒙地说:“我和妈妈这辈子从来没吵架,我强势点,她忍让点,家庭就能幸福快乐!现在我住的房子给三妹,因为三妹在家照顾我。今后,你们的生日,我都给每个人发400元红包,目的就是让你们相互照顾、相互谦让、和谐相处。”我们频频点头,对父亲肃然起敬,这一辈子父亲不仅在事业上、工作上做出了成绩,评为省劳动模范,而且在生活上关心我们,体贴入微,不愧为我们的好父亲!我在心里与父亲对话:父亲—-这一辈子我们做您的儿女没做够,下一辈子还做您的儿女,好不好?此时此刻,我突然想起《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感动于父亲为子女节俭度日,感动于他为往事道歉,但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以己为镜,教给了我们夫妻、姊妹、儿孙的相处之道,这才是让我们受益终生的富贵的精神财富。
四世同堂
爱岗敬业无愧劳模
父亲节前夕,我翻看父亲的遗物和有关文史资料,详细看了介绍他先进事迹的文章,深受感动。父亲在解放前生活艰难,解放后参加了工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制鞋厂的厂长、党支部书记。虽然他文化水平不高,但非常敬业,在工作中勇于创新、刻苦努力,改进技术、提高生产力,主动帮助工友,曾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当选为省人大代表。
今天,我慢慢地看父亲的经历,仿佛是到他的人生中去走一遍——
父亲周富成(左一)
一、苦难童年 千辛万苦
父亲于1921年农历辛酉年四月出生在四川省安岳县文丰乡山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有姐弟三人,他排行在二。靠爷爷奶奶耕种薄田瘦土的收成和爷爷帮地主干活挣钱来维持全家五口人的最低生活。最大的不幸是我的爷爷在父亲两岁时就去世了,全家陷入天崩地塌的绝境。嗷嗷待哺的童年姐弟和尚在襁褓之中的父亲,就只靠居孀守节的奶奶,一幅愁肠、一把眼泪地勤扒苦挣地耕耘贫瘠土地所获收成为全家四口人的生活来源。
1929年父亲刚八岁时到文丰乡转洞桥一位私塾老师的学馆读书,先后读了《三字经》《三字幼仪》和《四书》等儒家经典,由于父亲秉承了教师和奶奶“读书识字”“读书明礼”和“读书立志”的教导和希望,安心读书,积极上进。本来还应继续深造,但因家庭经济确实困难,无法再上学,父亲被迫辍学,另谋生活出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31年父亲刚10岁就到内江县宋明贵店子上当学徒,学习制作布鞋,从此就和布鞋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
由于当学徒没有工钱或极少零花钱对家庭没有帮助,父亲14岁时回到原籍安岳县文丰乡转洞桥老家编制防雨工具斗笠出卖,从事小本经营,获取微薄利润,解决家庭急需。1936年10月父亲到内江县城官少成店上当学徒,继续学做布鞋到1949年12月6日解放。
二、风华正茂 奋力创业
解放后,父亲翻身成为新社会的主人,特别是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全身心地投入社会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1952年正是内江市“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父亲积极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他带领30多个布鞋工人,在内江市办起了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迅跑。
“周厂长经常都是每天干了10小时以上的工作”。这是全厂职工对父亲勤劳的评价。一年四季,都是早到晚走,经常节假日不休息,有时候带病坚持工作。职工们说:“老周当官不像官,始终保持了不脱离群众的本色。”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在林彪、“四人帮”煽动层层揪“走资派”黑风的影响下,他晚上挨批判,白天坚持上班,照常抓革命、促生产,甚至在四川武斗很凶的时候,还冒着枪林弹雨,到重庆、大邑等地购买生产上用的原材料,不仅保证了企业未停过一天产,而且做到了个人从未缺过一天勤。
三、勇于创新 节约标兵
父亲既是生产指挥员,又是技术革新的实干家。他说:要想为社会主义多做贡献,就应该多动脑筋,只有发动群众弘扬工匠精神,勇于创新,才能取得多快好省的效果。在工业学大庆中,他不但深入班组,整顿定额,而且热情帮助工人提高工效,降低消耗,为尽快达到新的定额要求,他对注塑鞋膛底窄、帮面肥、上鞋老、排鞋时剪帮面边子1—2毫米来丢的问题,经过思考,提出改进不合理的设计和工艺,同技术人员,老工人商量,反复研究,亲自试样,将膛底放大,帮面缩小,下料工艺由多压边改为少压边,仅此一项生产,就使每双平绒女绊鞋帮面里布的消耗,由1976年0.343市尺,降到0.31市尺,比原耗降低9.62%。这项改革的成功,不仅为当年生产21万双布鞋,节约了面里布两万市尺,价值1.5万元,而且为后来每年生产30万双同类鞋子,节约面里布2.97万市尺,价值2.15万元。
“老周是个精打细算的好管家”,这是全厂职工对父亲节俭的赞誉。早在建社初期,他就带头义务清洗生产用过的包子布,发动群众拣起上鞋丢弃的麻绳尖来捆鞋子,后来经济发展了,不是“穷棒子社”了,他和职工们仍然坚持勤俭办社的方针。合作化高潮时,为了在节约中求增产,他反复琢磨布底布鞋的生产,通过研究人们走路,脚掌着地规律,对不易损害掌心一段,进行改革,将原布底通身15层布,减少五层掌心布,保证前掌15层和后掌20层布,既不影响质量,又合理使用生产原料,使每双鞋的布底节约了棉布。仅1977年至1979年1—8月,生产的布鞋底20.2万多双,共节约棉布3.23万多尺。
四、以厂为家 精心管理
“老周管理企业,我们放心”。这是全厂职工对父亲信任的反映。多年来,他既虚心学习各兄弟单位的先进管理经验,又善于结合本厂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企业管理。企业学大庆以来,他先后五次总结整理,完善了一套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他带头执行,严格遵守,受到好评。1977年春节前夕,他出差回来,不慎掉了二十多元现金,是拖欠公款,还是及时报账进行了激烈地思想斗争。认为把这件事和财务部门通过气,节后去报账,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仔细一想,一个干部能否遵守财务管理制度,这对于办好企业关系极大,决不能破例,即向邻居借了点钱,按制度规定在三天之内报清了账。父亲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职工们赞扬说,老周既是管家,又守规矩,很值得学习。
五、抗洪抢险 老当益壮
1981年7月13日百年不遇特大洪灾发生了。汹涌澎湃的沱江怒水,像脱缰野马奔腾呼啸铺天盖地而来,一浪接一浪地震撼着内江制鞋厂的车间大楼。这时,父亲任内江制鞋厂厂长,带领职工参加抗洪抢险。他踩在齐腰的深水中,顶风冒雨,指挥救灾抢险。他的脚被废木板上的铁钉刺破了,钻心透骨的疼痛,脚在微微颤抖,他忍着剧痛,咬紧牙关,没有叫出声来,坚持战斗。车间主体大楼最低一层进水了,在这里的机器设备正面临着洪水威胁!——告急,告急。
在这紧急关头,他不顾脚痛,快速组织领导群众拆卸和抢运机器设备,拆完机器,大家抢到抬,他拨开众人说:“让我来!”一直战斗到7月14日凌晨三、四点钟,人们才陆续回家,但他仍留在厂内巡视了一个通宵,保卫了公有财产没受损失。第二天洪水继续上涨,车间主体大楼第二层受到洪水威胁,战斗继续进行,他不顾伤痛和疲劳,一面组织人架天桥,一面组织职工往三楼搬运布鞋成品,不料正在搬运成品布鞋途中,他突然感到肚子剧痛,豆大汗珠从他额头上滚下来,他仍忍着疼痛往三楼上在爬。他真是抗洪抢险的指挥员、战斗员。面临沱江河水,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水位稳在三一三点四八米时,他仍坚持在厂里值班,当他看见水面飘浮流去的木板、制鞋原料时,向值班室几位同志喊到:“唉,看样子,水不涨了,我们赶快扎个木排,把被水飘走的东西捞回来!”木排扎好了,打捞工作在漆黑的夜晚开始了。
“阳光明媚风雨后”。通过抗洪抢险,生产自救,当年八月份,全厂生产成品布鞋八万五千双,比灾前的六月份增产5.39%。
父亲先后51次出席省、地、市先代会,先后45次被评为省、地、市先进生产(工作)者,1962年出席省先代会并荣获四川省工农业劳动模范奖章,1979年荣获四川省劳动模范奖章,1981年荣获抗洪救灾劳动模范奖章。
父辈旗帜高高飘扬
现在,父亲与我们永别了,但我们要高扬父辈的旗帜,传承好家风。我的好父亲是一位好党员、好干部,育子孙一世大爱,当劳模一生从善,这是他一生一世的真实写照。我们当子孙的要继承父辈的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好家风,我深深地感悟到:父辈在事业、工作和生活中的故事给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上写着奋斗、学习、敬业、廉洁、善良、奉献十二个大字。我告诫儿子爷辈这面旗帜,就是引领年轻一辈努力奋斗的方向、就是教育年轻一辈敬业奉献的精神,就是托举年轻一辈好学上进清正廉洁的力量,就是留给年轻一辈修身齐家的传家宝。希望儿子在未来奋斗路上守初心,担使命,接过爷辈的班去开创未来,以新时代奋斗的硕果告慰爷爷的在天之灵。
全家福
回 音 壁
从打开表叔传来的这份四千五百多字的文稿,到现在,已经两个多小时了。与其说是在修改文稿,毋宁说是在接受一份心灵的洗礼,一如窗外这傍晚的阳光,还有薄薄的一层暖意渗透进来。
九十八高龄的舅公,离开时宁静而安详;87岁高龄的舅婆,离开时宁静而安详。我的舅公和舅婆,在内江市民族路老布鞋厂的家属区,一住就是一辈子。厕所是极小的空间,厨房是阳台改装而成的,在这简陋的房子里,他们以简朴、简单和爱把家演绎得温馨而辽阔。在二老身上,我看到死亡的最美姿态,没有病痛折磨,没有撕心裂肺,没有汹涌澎拜。我才明白,什么叫寿终正寝。
我相信,这是一份深刻的善良福报,正如表叔写的“一世大爱 一生从善”,这是一份巨大的精神财富,会福祉所有经过他们身边的人,福祉所有知道他们故事的人。
春节时和二姐陪母亲一起去看望舅公的场景还历历眼前。在麻将桌前,舅公的右手条件反射的摸着麻将,眼睛很少睁开,孩子一样玩游戏。那个麻将桌,陪着舅公十几年了,最初是温和的三孃和他俩人对打,慢慢地,舅公意识模糊了,只是拿起排列又扔出去。
三孃最初用调羹喂汤食,后来用吸管喂,舅公真正回到婴幼儿时期。三孃和向叔叔,真是像带孩子一样耐心和爱心。每个春节,我和二姐都会去看望舅公,我们感受舅公生命的完美回归。
我想起我还在读书时,舅公就让我帮他写告别书,他说在清醒的时候,要把后事交代清楚,以后糊涂了,就不管事了。舅公念,我写。那个时候的我,对死亡,甚至对老年,都没有多大概念,不明白自己当时进行的是一种庄严的生命仪式。没想到,舅公在那时就做好了随时离开的准备;更没想到,这份家书,表叔保管了20年,今天看到照片,一字一句,恍然昨日。
舅公离开时的安详,少小时的艰辛,青年创业的拼劲,工作的敬业,保护国有财产的惊心动魄,夫妻之间朴素的恩爱,家风传承的慈爱和严谨,安静祥和的晚年……
这个四千多字,我慢慢看,边看泪边流,不是悲伤,不是痛苦,是万千的感慨。在泪眼婆娑中,我再次相信,人,是可以这么活的。
2018年春节合影
2019年春节合影
别院主人:刘小芳,四川省双流中学语文教师,全国语文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8年封面人物,2018年四川省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荣获“区十佳青年教师”“市优秀教师”“市学科教育教学先进个人”“市优秀班主任”“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优秀工作者”“双流第九届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荣获全国说课特等奖,荣获成都市赛课第一名。主攻记叙文、议论文写作研究,和诗歌、散文阅读及写作研究,追求诗意地行走,在《散文诗世界》《青年文摘》《四川日报》《四川文学》《草堂》等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评论四百多篇(首);在《语文教学通讯》《语文世界》《新课程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专业文章十几篇。出版有关诗化语文的诗集《长成一根苇草》(著),出版有关地震的诗集《震星》(合著),出版教学研究专著《概括与反概括——语文思维的双翼》(合著),有散文作品被选编为中考阅读练习题。
还没有关注?请长按二维码结缘别院!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