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歌海盐场(海南莺歌海盐场,莺歌海盐场精神,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莺歌海盐场

      莺歌海盐场是海南岛最大的海盐场,在华南地区也是首屈一指。海南莺歌海盐场位于乐东县,面临大海,背靠尖峰岭林区,是一片30多平方公里的滩涂地带。这里可见一望无垠的银白色盐海,渠道纵横有序,盐田银光闪闪,景象十分美丽。
       莺歌海盐场建在海山之间,位于尖峰岭,尖峰岭的连绵群山挡住了来自北方的台风云雨,使这里长年烈日当空,有充分的光热进行盐业生产。加之这里的海水含盐度高,这样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参观莺歌海盐场制盐很有趣味,涨潮时,海水从纳潮口闸流入储水湖,通过扬水站,再流过初、中、高级蒸发池,海水浓度便逐级升高。成了人们平常讲的卤水,卤水进入结晶区,就在那里饱和结晶。每天下午一辆辆收盐机忙着收盐,机后铲起一道道雪白的盐花,机前的旋转刀片,迅速地把盐捣碎,盐粒通过自动传送带进到机仓里,运到池畔,堆成一座座连绵不绝的小银山。这些优质盐,通过场区十多股火车道源源不绝地运往海内外。
     为发展新中国盐业生产,满足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1954年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崖县黄流区代表提出兴建莺歌海盐场的要求。1955年2月,中共华南分局做出开发决定,由两广盐务局着手筹备,并制定了“分期投资,逐步扩大”的建场方针。
海南莺歌海盐场场志记录:
施工队伍从1958年3月起从中国人民解放军0951、0952、0957、0965部队转业和退伍的5600多人为主要施工人员,以当地民工为辅,组成5个施工工程队,总人数9200多人,高峰期达1万多人。
       在1958年下半年大跃进运动期间,由于国家的钢材、粮食、机械“三大元帅升帐”,盐场的部分重型机械被外调,没有挖土机,就用锄头挖,肩膀挑;没有辊压机,就用人挖和牛拖铁石捆压实;夜里没有电灯,就用汽灯、煤油灯、火把照明施工;扁担、簸箕一时供应不上,就上山砍竹、伐木自己造。
      那时候小病不下火线,大病不叫苦。若生病躺下了,就会被人抬去工地看大家劳动。看着看着,不爬起来干活才怪,那时候真是劳动人民的精神…
     莺歌海人,不光用汗水换来了白花花、亮晶晶的原盐,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更加宝贵的精神财富:莺歌海精神。
      当地老百姓说,莺歌海的渔民,是乐东最早接触现代文明的一群人,因为盐场的建设者,带来了渔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东西,比如他们最早地看到了电影,还见到总政歌舞团的演员和演出,见到过董必武、谢觉哉、郭沫若等不同时代一批又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
1962年2月,大诗人郭沫若访莺歌海时,不禁为莺歌海数万亩盐田的壮美景观而激动不已,他挥毫写下了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诗篇:“盐田万顷莺歌海,四季常春极乐园。驱遣阳光充炭火,烧干海水变银山”。
莺歌海人的歌:
“我爱莺歌海,盐田如雪白,清清的流水飘着红云彩;草是我们除,路是我们开,汗珠结成满地银,枪不离手志不改……我爱莺歌海,四季春常在,悠扬的莺啼赞美新时代;场是我们建,花是我们栽,万里东风入胸怀,军装褪色志不改…
修过的图片就是好看…
当时放盐的盐库…
特别有历史年代感…
结婚的时候可以在这拍婚纱照…
白哥,现代作家,来了海南认识的…
白哥,作品常发表在美篇,他的简介:白村,原名赵军,字印然,号简斋,河南三门峡人,客居陕西,独立写手。出版散文集《守望者》、长篇小说《红十》、《纸素》、小说集《落甲地》、《相伴》。微信/电话:18309198126
真正的原盐…
粗犷的海盐…
白哥在拍照…
喜欢这张…
锈迹斑斑的铁轨,破旧的第仓库,特有感觉…
旁边就是盐堆…
专注的样子…
高兴…
沉思…
思考中…
寂静中…

        在海南岛有一片莺歌海,都说这里是海之角,一望无际的盐海在银光闪闪;望着海盐堆起来的一座座小银山,仿佛来到了雪山脚下。       让我们年轻一辈,多多学习莺歌海盐场前辈们那种劳动人民最光荣的革命精神,这才是来这里游玩,我们需要领悟的东西,并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拍拍照留个念,假如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有一丁点老前辈的这种劳动精神,一定会多多少少会有一点成绩的…

莺歌海盐场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