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文苑 | 烟花三月:一块月饼

点击上面“卢氏文苑”关注我们
一块月饼 —中秋月圆夜千里寄相思 —

文/烟花三月

中秋离我们越来越近了,那阖家团圆、月饼飘香的日子更是让多少人期待。中秋假日,可以看望父母双亲了,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是此时的我,却有一种莫名的悲伤惆怅。不知是年岁渐长的缘故,还是为人父母,养儿才知父母艰辛的体会。总之在这万家团圆、举国欢庆的日子,我却深深地思念着我的母亲,那年和母亲过的最后的中秋节成了我心底永久的记忆,每每回忆时常泪目。

我陷入了对往事的思念和回忆中……

一九八六年父亲去世,对母亲的打击很大,从那以后我们母女俩相依为命。一九八九年,我不满二十岁,高考落榜后,我就选择出去打工,以慰失落的心情。因为担心母亲身体,放心不下母亲孤身一人,趁中秋节前抽空回家看看母亲。我到家时已近中午,母亲房门却是铁将军把门,太阳还是很燥热的,心想这大中午的,又到了做饭吃饭的时候了,母亲怎么不在家?一个人又能去哪儿呢?我问了邻居婶婶,她说母亲在地里掰玉米呢。闻听后我也顾不上和婶婶多说话,扭头就跑向一里地外河边的地里,八月的玉米一人多高,林立稠密,我破着嗓子喊母亲,听不见有人应,又连喊几声,听不见动静又看不到人影,地块太大了,母亲已将近七十的老人,我心里又慌又怕,感觉心脏快要跳出胸膛,因为紧张,我来回的在玉米地里跑着喊着,喊着跑着……那干燥的玉米叶子把我的手脸都划破了,火辣辣的疼,我也不管不顾。不知找了多久,我终于听见从另一处地头里发出声响,我轻手轻脚地走过去,是母亲,她佝偻着身子在拽黄豆、掰玉米,先拽黄豆,再掰玉米一起过。看着母亲苍老的面孔,花白的头发被汗水浸湿贴在脸上,头上脸上都粘上了豆叶,身上挂着玉米须、玉米叶……我紧紧地盯着母亲,一时无言。母亲问我:你咋这个时候回来了?我什么也没说,眼泪夺眶而出,竟像个孩子样大声嚎啕着……

和母亲一起回到家,那个只有我们娘儿俩的家,很简陋,只有十几平米的小房间,是我和母亲共同栖息的地方。虽然简陋,却因有母亲在,也没有觉得寒酸,娘在家就在。我拿出给母亲买的月饼和菊花晶,那黄黄的晶体经过开水冲泡后,散发出一种淡淡的菊香,黄灿灿的水,甜甜的味道……母亲很爱喝,说是菊花清热解毒败火。

中秋佳节

我记得那时月饼是用黄纸包的,一包里面有四个,是五仁的,不像现在什么样的月饼都有。上面有一四四方方的红纸,包月饼用的是纸绳,因为拮据,我就给母亲买了一包。我记得好像当时我一月的工资仅有十五元钱,月饼却不记得多少钱四个了。我和母亲分吃了一个,然后母亲给婶婶送去了一个,剩余的两个母亲小心翼翼包起来说留给我的侄子吃,我虽然不赞成也没有太多的反对,想来是隔代亲嘛。

我回来了,母亲才有了笑脸,她和我说家里的一切,侄子又长高了,我姐的孩子会叫外奶,说这些的时候心里是开着花儿的,还说等到了八月十五了,让我回来和她一起蒸月饼。自己蒸的月饼比买的月饼好吃,买的月饼贵,不实惠。她还让我不要乱花钱,攒些钱办嫁妆。分家已经分的什么也没有了,没有给你留一根断线头……为了不扫她的兴,我故作轻松地说:“看着吧,到时候面包会有的,房子也会有的。虽然您闺女我高考落榜了,可俺有手有脚的。不是有句老话说,好汉不争家产,好女不争嫁妆嘛。您放心好了,您闺女我的本事还没展开呢。等到八月十五那天,我一定回来和您一块做月饼吃。”

……

没有以后,也没有等到那一天,江山有泪,岁月无声。母亲在八月十五前两天突发脑出血……一句话都没有给我留下。我当时还不在家,没有人守在她身边,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倒在院子里,早起的婶婶发现时,她已经了无生息……

整理母亲少的可怜的遗物时,有一个四四方方的纸包引起了我的注意。打开后,我泪流满面,是一块月饼,还完整的包在纸包里,听说母亲把一块月饼给了同院的一个孤寡老人,剩下的这块肯定是留给她心爱的孙子的。可惜自从分家后,她都看不到孙子,留给孙子的月饼就没能送出去。那块月饼就静静地躺在我手里,泪水模糊了双眼,我仿佛又看到了母亲蹒跚的脚步、花白的头发被汗水打湿贴在脸上……说好的八月十五一块做月饼呢?也没有等到。我好后悔,后悔当时没有多陪陪她。

想起母亲就想起当初我们家还未分家时,每逢八月十五母亲就和一大盆自家种的麦子磨的面,把砸核桃、剥毛栗的任务交给我,我也乐此不疲,又好又快地完成母亲交给我的任务,因为我知道这是蒸月饼要用的。母亲把和好的面放在案板上,揉四个到六个面团,然后擀成一个个面饼,里面就洒些核桃毛栗还有枣,爱吃咸的洒盐,爱吃甜的洒糖,各人按各自的口味调,按各自意愿想放几层放几层,没有规定一切随她。最上面是用面做的小鸟、蛇、牡丹花,还有枣、有的还放花生米……放锅里蒸半小时就可以揭锅了,那虚腾腾、五颜六色的、像簸箩那样大的月饼馍就被端到了院里的桌子上,说是敬献月亮……

中秋佳节

母亲走后,我总是在想,如果我当时已长大成家,母亲还在,那该有多好!母亲是我心底永远的疼,直到母亲离世没有尽到赡养义务,也没有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每当有人提到母亲话题时,我总会未语泪先流;看到写母亲的文章,我更是难过的不能自己,不管过去了多少年。

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二人。我的父母双亲您们在哪里?又是一年的中秋到了,可是我满腹的思念说给谁呢?每想至此,禁不住潸然泪下,过节就成了一道过不去的槛,也是我的心结……

父亲已离开我三十四年了,母亲也己三十一年了,每当抬头看那天上的明月,就会想起我的母亲,那最后一次见面定格于脑中,挥之不去,和母亲在玉米地见面的一幕,是记忆深处抹不掉的回忆。

“一块儿做月饼”的念想就像梦魇一样一次次一圈圈缠绕着我的心,母女情缘的戛然而止留给我满怀的遗憾!“不要乱花钱,要攒嫁妆,要找个好人家过好日子……”是母亲在世时常常念在嘴边的话,每每想起母亲的殷切叮咛,我就好像被拽进电影画面里,与母亲四目相对,久久不愿走出来……

如果有来生,我还愿做母亲的女儿,做一个好女儿,无论如何我都要践行和母亲的约定“一起做月饼”。

【编者推荐】母亲,生命中至亲至爱的人,在一生中母亲给予我们的爱是伟大的,对我们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失去母亲是一生挥之不去的伤痛。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秋团圆节来临之际,作者用饱满的感情,为我们写下了《一块月饼》的故事,寄托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一个农村老人虽然生活艰辛,但善良仁心,对待邻居、孙子的那份爱,让人感动的流泪。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女儿孝敬她的月饼,她自己都舍不得吃,却送给了邻居、送给了孤寡老人、留给了孙子,这是何等的无私情怀。(张 瑞)

烟花三月,本名邹楠,卢氏朱阳关人,现为“青漂”(在青岛谋生)。从小喜欢诗和远方,也推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身体力行着。虽为柴米油盐酱醋茶所牵绊,却有诗意文心一路相和,诗酒趁年华,更兼清风明月。

往期精彩回顾

◆我的母亲

◆外婆家的村庄

◆故事,才刚刚开始 …

◆路边的馄饨摊

◆史大哥

◆窗

◆卢氏文苑作品串烧

◆我眼里的青岛

◆观《烈火英雄》有感

◆一碗馄饨

卢氏文友群主办

文学顾问

牛爱民 任耀榜宋海峰

李宏文周天鹤 董建中

韩成章(按姓氏笔画排序)

文苑编辑部

文苑总编:知 和

文苑主编:卢辉

执行主编:张淑清

责任编辑:张 瑞 张欣燕

邹楠程向楠

本期校审:张 瑞

本期编辑:张淑清

投稿信箱:LSWY1818@163.com

欢迎关注卢氏文苑,点击“写留言”,留下你的精彩评论!投稿作者请提供简介及照片!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