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起源( 文字的起源 )

文字的起源

果妹喜欢玩绳子,有许多包装盒上拆下来的绳子都被她第一时间抢去,仔细收藏在她的“宝箱”中。小朋友的喜好十分难以捉摸,精巧设计的玩具对他们的吸引力远远比不上大人眼中的一些“废物”。她们拿着破盒子、塑料袋、包装绳反复赏玩、爱不释手、小心收藏, 即使是一张小小的乐园门票,都整齐安稳地躺在她的斜跨小包里。
 
果妹在绳子上打了许多绳结,笑嘻嘻地对我说:“看,这是我做的记号。”
 
“这是什么记号?”
 
“每一个绳结就表示我吃了一块巧克力,数一数就知道我今天一共吃了几块巧克力啦。”
 
也不知道她从哪里找来这么一条老长的绳子,还可以打好几个结呢,可能是想暗示我,今天的巧克力还没有吃够。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
 
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渊源实在奇妙,当我们看历史故事时,不是早已死去的文字记录,而是鲜活地在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历程中反复演绎。
 
我跟她说:远古时期没有文字,故事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流传下来。
 
果妹似懂非懂,问我什么是“口口相传”。我说就像我现在给你讲故事一样,用口述,你听了记在脑子里。
 
不过后来人们发现要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大脑的容量实在有限,怎么才能不忘记重要的事情呢?
 
中国古代有结绳记事。生活在公元前4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的人们则发明了“陶筹”。简单地说就是:“捏泥巴”——用泥土捏制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小陶制品,锯齿的圆锥体代表面包、椭圆体代表油、平行六面体代表啤酒等等。人们通过这种方法来记录动物数目和庄稼重量等。
 
果妹精神为之一振,翻出她的橡皮泥:这个我会!
 
后来呢,人们觉得捏泥巴太麻烦了,耗时耗力,并且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清点起来极其困难,于是,人们又发现可以用芦苇杆在柔软的泥板刻下一些符号或图案。
 
三维物体构成的古代记账体系,被“翻译”为一种由二维符号组成的新体系——这就是古巴比伦楔形文字的诞生。
 
不过,这一切在不识字的果妹眼中就是捏橡皮泥和画画的区别而已。
 
 果妹最近很喜欢《巴巴爸爸金字塔探险》这本书,书上满满当当地画了各种各样的图案,那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但根据商博良破解的埃及文字谜题,埃及文字不仅表意,还能表音。因为含有一些绘画成分,让起初的发现者们先入为主地定义为了象形文字。
 
世界各地的文字在发源上多少有些相通,人类的先祖们不约而同地通过简单明了的图画来搭建与实物联系的桥梁。
 
中国传说中,仓颉从动物的脚印联想到可以用特定图形来表示一定含义,汉字就这么逐渐产生。
 
果妹听罢,小手在空中一挥:“我也能造字”。她埋头苦干半晌,展示了新鲜出炉的四个“字”,:城堡、鱼、长发(公主)、鸟。

 
“仓颉起初创作文字,先依从物体形象,以类图画的方式记录,然后随着生活和工作中记录的需求增加,形意相依,发展出更通用的文字——先有文(象形),而后有字(表意)。”
 
有趣的是从几千年后的孩子身上依然能看到人类文化开端的踪迹。区别是果妹的“象形文字”是彩色的,她固执地认为没有颜色的“文字”不够完美。
 
我暂时还不知道怎样解释能使果妹明白,只有使用简洁易懂的图形,才能让人类群体接受一种适于通行的文字规则,从而达到有效流通的目的。简单易行的规律与一定范围的流通决定了一种文字最终成为被广泛使用的记录工具。
 
她总有一天会明白,要想打破既有的规则得有足够的自洽新逻辑出现,当然没有什么不可能,未来也值得期待。
 
最后,果妹画了个“福”字,祝大家农历新年快乐!

文字的起源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