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波随笔 | 和千古风流的苏轼相遇在600岁的紫禁城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赶在闭展前,去看了备受关注的“苏东坡主题书画特展”。和这位千古风流人物,相会在金秋的故宫。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时刻,加上国内首场“苏轼特展”,沧桑的历史叠加人文的经典,此行还真是收获满载。
展览位于故宫东侧的文华殿,文华殿并不大,所以不少观展过的人都“抱怨”该择一个更大的殿。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这或许别有一番意趣。要知道,在明清两朝每年的春秋仲月,君王都会在文华殿举行经筵之礼(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就连殿试阅卷也是在文华殿进行的。
展览从苏轼的交游与时代、文学创作、书法艺术和生活情趣四大板块展开,结合故宫院藏的60件套文物和少量外借文物来展现这位北宋名家的生动形象,书画、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皆有展出,在保证文物质量的同时也兼顾了展品种类的多样性。
步入展厅,让我略感惊喜的是,整场展览是由一件明代德化窑白瓷像起的头。网上不少文章将其称作苏轼像,实际上标识卡上仅标注为人物像。一老者坐于矮椅上,相貌与衣着特征与传世的苏轼有着相近之处。
与之相临的是清拓的东坡像团扇页,与常见的苏轼形象相比,画中人显得更端严整肃,可见后世对苏轼的崇拜。苏轼究竟面貌何样?没有摄影的记录,后人自然难以准确获知,但苏轼以旷世的才华和独特的个人魅力收获了近千年来持续不断的无数粉丝,人们想象着他,追崇着他,就如陶瓷那般千年不损的坚固。
作品图源自线上展览截图
往里走,要想在如织的人流中细细观赏每一件作品难度颇高,每个展柜前皆摩肩接蹱,庆幸自己预先在故宫博物院官网上多次预习了整场展览,不必为了读清介绍在人堆里挤破头。这次故宫的线上展做的尤为细致,如果无法亲临现场,真心推荐去线上包场走上一走。
虽说是苏轼展,但这次展览的展品还包括许多其师友或大量受其影响的艺术作品。现场有一张苏轼人物关系图,其上的不少名家真迹都出现在此次展览之中,仇英、文征明、董其昌、欧阳修、米芾、蔡襄、黄庭坚、赵孟等等,可谓星光璀璨。
作品图源自线上展览截图
《赤壁赋》不仅是全国各地语文课本里历来的重点篇目,也是从古至今众多文人的爱好篇章。从绘画、书法到玉雕,历代文人与艺术家用各自的方法顶礼膜拜这篇旷世名作。

作品图源自线上展览截图
而在陈奕禧临苏轼的《寒食帖》前,大家都不愿挪步。这篇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作品在书法史上影响巨大,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淡定和超然,值得一品再品。可惜的是,其原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不知此生有否机会亲眼目睹,且站在展柜前领略印刷品和临贴的魅力吧。
整场展出我最喜欢的,莫过于第四单元——人间有味是清欢。品古的东坡、玩砚的东坡、尤其是“好美食”的东坡通过画、瓷、文尽现眼前。苏东坡一生三起三落,虽然命运多舛,但他总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豁达的心态给人以启迪,无论面临何种境遇,都能活出声色。

作品图源自线上展览截图
尤其是那件明拓《晚香堂苏帖》中苏轼的《献蚝帖》,通篇书法行云流水,洒脱豪迈,一气呵成,它也是这次展览中被年轻人们称作“感受苏轼可爱一面”的网红级作品。此帖是苏轼于元符二年(1099年)在儋州写给幼子苏过的一封信。谈及海南盛产生蚝,十分美味,叮嘱切勿外露此信息,以免他人求谪海南,瓜分美味。通篇语言平实、幽默,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与达观。
作品图源自线上展览截图
苏轼将源自于内心的感受灌注到笔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千年之后,他留下的字字句句依然打动着读他词的人。
正如评论家所说的,“苏轼以其传奇而又充满魅力的一生,温暖和陪伴了无数寂寥的灵魂。他的诗书字画,自然天成,文心剔透而伟大,皆可雄视千年,为宋朝代言。”
于此故都之秋,能有这样的机会,借由这些诗词文赋、借由这些精彩丰富的文物,近距离接触这位以高雅、豁达才情在中国文坛独领风骚的千古风流人物,感受他内心的一片澄碧,实乃幸事一番啊。
热 文 推 荐

敬请关注公众号:瓷海新波
记得点一下“在看”哟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