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家长的高学历悲哀

01
社会之疑问
现今社会,家长空前焦虑,是什么原因?我说不清楚,我只是追问我们父母那一代为何没有这么焦虑?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学历普遍不高,文盲还占有很大比例。我母亲不识字,对子女要求不高,主要是学业要求不高,只要我在读书,母亲就认为是在做正事。以为我读的书与课堂上的要求是一致的。我喜欢诗歌,有空就去新华书店,那个时候书的品种少得可怜,凡是有诗歌的书几乎我都买回来了。母亲不识字,看到我买书回家,就以为是学校要求的,不会干涉。今天的孩子还有这个自主权?还会有这个空间吗?家长早就要过问了,少量的文学书可以读一点,整天读文学书可以吗?那不是闲书吗?那不是荒废学业吗?那还得了?

我经常讲一位华裔英国科学家的故事,他之所以有所成就、有所发明,全靠他的母亲。他母亲是一位不识字的山里农妇,因为她不识字,小时候对他的兴趣爱好没有任何干预。正因为有了这个自由的空间,他说,保全了他身上最宝贵的那一点点原创品性。何其深刻的一句话?对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有何警示性的启发?
02
焦虑之本源
今天的家长,整体的知识文化水准之高是空前的,超越了历史上任何时代。教育的普及,家长文化水平的整体性提升,开创了教育的新气象、新风尚。男女平等教育,父母的文化水准达到同等高度。在家庭教育中,母亲的地位日益突出,甚至占主导地位。在种种利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对子女教育的要求提高了、期望值提高了,随之焦虑程度也提高了。
面对子女在学校教育中出现的情况与问题,不问青红皂白,直接的反应就是焦虑,严重地影响了子女的正常的学习生活。

说家长高学历之悲哀,不是故弄玄虚,不是危言耸听,是现实的客观存在。家长有了文化、有了知识,他们会直接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往往过度用力。自己手中有一把尺子,也就是按自己的理解要求孩子,以自己主观的一把尺子衡量子女的学习,稍有不合,即刻焦虑,并立即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之中。家长读书时是优秀的,会以自己的优秀来衡量孩子;假如自己并不优秀,会用自己的遗憾来督促孩子,并转化为变本加厉的对孩子的要求,以实现自己未达到的学业高度。
这把尺子,无形而又无时不在,衡量孩子的每一次测验、每一次考试,尽管这些测验、考试只是日常的诊断,并不具有区分性、选拔性,却成了家长施压的动力。

家长的高学历悲哀,还表现在试图直接左右、绑架学校教育,尽管不是自觉的,但总会不自觉地表露出来。
干预学校的师资安排、干预课程设置、干预教育活动组织,严重的会插手”课表”、教育进度、教学辅导资料的选用等具体环节。我经常收到这样的家长”建议”,经常接待这样的家长来访。家长有文化、有知识、有学历,但是往往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论等关系不大,他的知识、文化、学历,有他的专业烙印,与学校教育还不是一回事。对学校教育来说,属于一知半解、属于似是而非、属于南辕北辙。年轻的妈妈们,节假日,为孩子塞满了课程,舞蹈、钢琴、游泳、书法、奥赛等等,整个一天,排得满满的,奔来跑去。
有孩子的自主选择吗?孩子的整个空间都被家长塞满了,看似塞满了”课程”,其实被塞满的是家长的虚荣心。
如此这般,经过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孩子们的原创性会在哪里?养成的习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习惯?
其实,家长的高学历悲哀,也造成了家长自身的痛苦。从孩子读幼儿园开始,到高三高考,整整十五年。孩子天赋好,又善于学习,学业成绩一直保持在优异的状态,对家长来说,那是福份。对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财富,既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孩子成绩差,在国内高考无望,或者上好大学无望,高学历家长一般会送孩子去国外,三、五年的留学,还有的从中学就开始了,时间更长,要花费多少钱?高学历不等于高收入,一生的积累就是这几个钱,几乎都充当了孩子的留学经费。在国外留学,有的适应,有的不适应,有的纯粹去”烧钱”,家长辛苦一辈子,如此结局,不悲哀吗?
03
孰之过错
我写这篇文章,内心也很矛盾。
家长高学历,难道是家长的错?家长不该高学历吗?真不忍心责怪家长,现在的家长很不容易,已经很苦了,何必雪上加霜。可家长不错,又是谁之错?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孔子的书、孟子的书读得太多了?还要补读一点庄子的书?少一点超然之气、超脱之气,必然会多一点失落、沮丧与悲哀。
不信,我们看看当下家长生活之现状,你知我知,大家都知,真可谓是”惨不忍睹”。

2019年元月2日·于”修竹清风斋”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