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和设备维修的区别是什么 设备管理和设备维修的区别与联系

设备管理和设备维修的区别

1、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设备的一生全过程综合管理。它包括从设备的技术开发、编制规划、研究、方案论证、定型、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试运行)、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废弃的全过程,也就是设备一生的管理。而设备维修只是设备管理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环节,是确保技术装备性能持续完好所执行的一个过程。

2、没有执行设备管理的企业,通过设备维修这一过程,设备是能够运行;但若没有科学的设备管理,再好的设备也不能发挥好的作用。而设备管理也是从设备维修这一过程运用了现代科学的管理理论中而发展得来的结果,是设备维修的基础和实施科学性的保障,管理也是生产力。

3、没有设备维修,也就没有设备管理;设备管理依存于设备维修,只有通过设备维修才能起到主导性的作用。

设备管理:管;首先要管,从操作人员,到现场管理,好的设备是维护出来的。现场人员配合才中搞好设备的关键,所以有了TPM,理;设备维修,分为可预防性维修各事后维修。

延伸阅读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主要要学会什么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能力: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液压与气动、机械制造技术、机床数控技术、焊接技术、设备电气控制与维修、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机加工实训、钳工实训、维修电工实训、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拆装保养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是什么

1 我国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设备维修是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的主要手段,是煤炭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是生产费用支出的主要部分。我国煤矿机电维修管理模式的演变是与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的发展紧密相联的,目前已建立了设备维修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并逐步引入了设备故障诊断与状态监测技术。但从整体上,我国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仍然采用前苏联计划预修为主的定期维护和检修管理模式。我国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仍然主要是以时间为基础的传统计划维修管理模式,致使约1/3的工作量由于时机不准而做无效维修,设备开机率低、维修时间长,有时严重影响了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行。  我国对煤矿机电设备可靠性维修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在矿山供电系统及煤矿生产系统中开始引入可靠性的概念,并建立了一些简单的模型。之后,陆续对煤矿机电设备的某些部件开展可靠性维修管理的研究。但从整体上看,现有工作只从理论上对个别零部件的可靠性维修进行了初步探讨,或基于经验对一些故障现象作定性分析。目前尚未对煤矿机电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缺乏对煤矿机电设备及其元部件可靠性、维修性基础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模式、维修策略的确定都缺乏理论上的指导。因此,在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我国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水平和煤炭生产的特点决定要对设备寿命周期实施全过程管理,追求设备最佳综合效益和最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应建立健全设备维修管理的信息反馈和处理的机构和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设备维修管理决策服务,并应通过组织企业各部门全员全过程参与设备的维修管理。同时,笔者认为应用现代化方法,如可靠性工程、维修性工程、系统论、信息论、决策论等,以及先进的技术,如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经济合理地组织设备的维修管理,将是今后我国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努力方向和发展趋势。  

2 设备维修管理基本模式的发展  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是随着生产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即事后维修、计划维修和预防维修以及处于发展中的运用可靠性维修理论和故障监测及诊断技术的主动维修或视情维修。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就产生了设备的维修问题。最初由于设备简单,维修费用少,设备维修管理主要是实行事后维修管理模式,即设备坏了才修。事后维修的结果,致使停机时间增加且无法保证机器的正常和及时使用,影响到生产任务的完成。随着生产技术和工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流程生产和简单的流水作业,生产越来越强烈地依赖于设备,事后维修管理所造成的非计划停机就成为突出问题。这使人们认识到应该积极地设法预防设备的故障。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开始大规模地研究包括武器装备系统在内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问题。50年代初期,由于设备故障造成的停机影响了成品的交货期,以及因紧急排除故障所需支付的突击加班费用等,使得美国企业不得不考虑如何有效地组织设备的修理和维护工作。研究和实践发现,采用有计划的预防维修可以减少设备的故障,节约大量维修时间和费用,结果逐步形成了预防性维修的概念。之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杜邦公司又针对预防维修存在着既有过剩维修又有维修不足的问题,将预防维修制度发展成为生产维修。生产维修除了坚持日常保养外,还包含以下4种主要维修方式: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修和维修预防。针对不同的设备及使用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维修方式。预防性维修和计划预修是以时间为基础定期对设备进行的大规模检查与修理。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科技进步促进工业领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现代化设备向大型化、自动化、精密化、智能化发展。上述特点除带来高效率、高效益等优势外,也使设备的使用、管理、维修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非计划的停机时间始终影响着设备的生产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零库存等新生产体制的出现,意味着很小的故障也极有可能导致整个生产线的瘫痪。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管理模式已成为目前最受人们重视的维修管理模式之一。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是一种用于确定设备在其运行环境下维修需求的方法,是预防维修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设备的故障原因、故障模式、故障影响、故障预防等方面,通过使用维修计划软件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跟踪记录并加以分析,从而制定出维修计划,并自动提示所需要的维修事宜。这种模式改变了原来设备损坏后才进行的被动维修,而逐步过渡到基本消除故障,进而控制维修费用和对生产的影响。这种维修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可靠性维修技术,对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确保设备在要求的寿命周期内安全、高效地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设备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预知某种故障的强烈需求以及传统维修技术手段的不足,推动了新型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以及故障预防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借助于逐步成熟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先进理论和方法,建立起新的预知维修或视情维修的管理模式,将成为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现代化设备维修制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应当看到,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无论多么完美,一旦发生故障,还必须由人来完成设备的修理、恢复工作。而这就无法排除人为因素,如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态度、情绪、心理等影响。因此未来的设备将更多地依靠自己的能力按既定的程序来进行自我修复,从而出现免维修的机电设备。  

3 改进我国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建议  (1)改进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方式,加强煤矿机电设备使用和维护的管理。在现有条件下,煤炭生产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对设备使用、维护、修理人员技能和素质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包括三级保养、点检、班检、定期维护和巡回检查以及交接等日常维护和文明生产的制度。煤炭企业应根据现代维修理论、行业特点、设备特性、工作环境及设备在煤炭生产中的作用等因素来进行维修决策,健全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选择包括事后维修、预防维修、计划预修和状态维修等合适的维修方式,逐步形成具有煤矿特色的科学的新型维修管理模式。  (2)建立和完善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标准,积极开展煤矿机电设备可靠性、维修性的基础研究。包括各种技术管理标准、经济管理标准、维修技术标准、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标准以及维护修理的各种定额标准等,逐步形成科学的现代化维修管理制度。系统研究煤矿机电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找出设备的薄弱环节,不断改善和提高煤矿机电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提高设备的开机率和可用度,大力推广无维修设计。  (3)借助于监测仪器等硬件大力开展视情维修。视情维修是一种非常好的维修管理模式,运用得当会带来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结合我国国情,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从时间维修逐步过渡到状态维修模式,保证设备在寿命周期内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最经济的设备周期费用。  (4)建立和完善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实现计算机辅助维修管理。由计算机完成维修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并对维修计划做出预测和决策。应做到数据规范准确、传递及时、决策可靠、反馈畅通,并向可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维修管理系统方向发展。

设备维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依据企业经营目标及生产需要制定设备规划。

(2)选择、购置、安装调试所需设备。

(3)对投入运行的设备正确、合理地使用。

(4)精心维护保养和及时检查设备,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5)适时改造和更新设备。

设备管理与维修杂志是不是核心期刋

不是核心期刊。

《设备管理与维修》是2012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宝权。本书是全国高等专科教育机械工程类专业规划教材。全书包括设备管理和设备维修两大部分内容。设备管理部分,内容简洁易懂,侧重通用性、实用性;设备维修部分,以典型设备为例,突出工程性、实践性。

如何做好设备维修管理工作

要做好机械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具体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加强设备的保养工作,防止误保,杜绝漏保。由于保养不当是造成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保养工作必须强制执行。机务管理者要按照机械保养使用说明书制订切实有效的保养计划,并与机驾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随时抽查保养的落实情况,因此保养工作要从源头抓起,并防止以修带养。 (2)加强设备的日常检查工作,检查结果应详细记录,不但要包含以往的维修保养记录、换件记录,而且要包含日常使用情况和工作量的记录,以便分析、判断机械故障,及时而准确地消除故障隐患。 (3)机务管理者应及时掌握情况、了解全局,作出合理、详细的机械维修计划,并对维修作业、采购活动作出指示和监督,避免不必要的维修及其费用的浪费。 (4)加大机务管理力度,建立健全机械维修、保养规章制度,强调机务管理作用;完善数据统计系统,对大小故障建档备案;对机驾人员和机务管理人员做到责任明确,奖罚分明;对采购、加工配件等工作加大监管力度,保正机械配件的质量和数量。

设备维修管理思路

1.以预防为主的维修法与定期维修制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取决于其可靠性,故认为预防工作做得越多、修理周期越短、机械设备越可靠,这就是我们沿用多年的以定期维修为主的预防性维修方法。即不论每个具体维修对象的技术状况、使用环境如何,都必须按照统一规定的时间或行驶里程进行强制性维修(如现行规定的一、二、三级保养)与针对性的维修。定期维修的这种方法对于早期机械设备及零件的维修比较合适,曾对我国机械设备维修起过重要的作用。

早期的定期维修制增加了维修工作量、维修费用及停机时间,其结果是做了很多无效维修,却不能及时排除随机故障和早期故障。对故障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定期维修对许多故障的控制并不起作用,所进行的分解检查不能提供尚可使用的零件在何时会可能出现故障的真实情况,过多的拆修反而易产生人为故障、增加维修消耗、降低维修效率。

理论证明,对于复杂的机械设备,其故障主要是随机性的,而定期维修不能排除随机故障,因此,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维修方法产生了怀疑。这时期有的国家开始通过应用可靠性大纲、针对性维修、按需检查和更换等试验性工作进行探索,在统计的基础上初步产生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方法。

2.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法与视情维修制

(1)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是现代维修理论的核心。系统工程的观点认为,维修对象的研制、设计、制造、使用都是与维修有关的环节,各个环节都围绕着可靠性这个中心进行工作,因此维修对象的可靠性在循环往复中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方法也是对传统的以预防为主的维修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人们对维修的认识由原来的工作—磨损—故障—危及安全演变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机械设备可靠性下降的因素,以保持恢复机械设备的固有可靠性。

通过对机械设备各环节中可靠性诸因素的分析,科学地确定维修工作项目,优选维修方式,确定合理的维修周期,只做必须做的维修工作,既使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得到恢复,又节省维修时间和费用。

(2)机械故障原因分析。故障分析的目的不仅在于判别故障的性质、查找故障原因,更重要的在于将故障机理识别清楚,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以预防故障重复发生。通过故障分析,找到造成故障的真正原因,从设计、材料选择、加工制造、装配调整、使用与保养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机械产品的可靠性。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