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界】袁晓明 | 诗意水阳

(图片来源:网络)

/预估阅读时间:8分钟/

一簇炊烟暝色昏

短篱疏竹数家村

正文:2911字 :安详 灵境

-}
|我心中抹不去的乡愁|
///
文 | 袁晓明
诗山敬亭以北,是一片辽阔的沃壤,在这片沃壤上,有个四面环水的平圩,这就是金宝圩。放眼圩内,辽阔的平畴上沟渠纵横,良田成方,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古来就有“鱼米之乡”美誉。她还有个很诗意的名字——水阳。
在水阳的身旁,经年流淌着一条江河,这就是水阳江。水阳江从绩溪丛山流出,一路潺潺汇成江河,蜿蜒绕过宣城市区,流经“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敬亭山下,向北奔流,在沃野千里的平圩区,深情地将水阳揽入怀中,然后折向西北,浩浩荡荡汇入长江。
当我们把渺远的目光回放到一千七百多年前,敬亭山最北面的水阳一带,还是“古五湖”之一的金钱湖。
三国时,东吴五路总管丁奉在金钱湖围湖造田,方有了今天方圆205平方公里的大圩。遥想当年,丁奉策马来到金钱湖,这位骁勇的东吴水军大将,看到广袤的湖滩上草茂地沃,水鸟翔集,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便萌发奇想,要将这浩渺的金钱湖,改造成东吴雄霸天下的富足粮仓。于是,丁奉便在湖滩上驻兵移民,亲率十万军民筑圩治田。
为方便瞭望指挥,丁奉在水阳沿河东岸,建起了一座高高的瞭望台,指挥旷世浩大的筑圩工程。四年后,金钱湖终于被筑成了金宝圩。自此,金宝圩的粮草源源不断的运往东吴联蜀抗曹的前线,为吴国立足江东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那瞭望台屡经修葺改造,建成了一座挺拔华美的宝塔,宋代人称它为“水阳镇塔”。塔名深埋与宝塔的地宫,及至近年对宝塔进行维修,方才发现了真实塔名,为地方历史文化信息填补了厚重的一笔。
与宝塔隔河相望的西岸上,建有一座俊俏的楼阁。相传,那是为恭迎孙权携夫人驾幸而建的梳妆台。唐宋年间,乡人为祈福家乡文运昌盛,在梳妆台的基础上建成了梓潼阁。
东西两岸上,古塔和楼阁隔河相望,这绝美的景致是水阳的人文地标,镌刻在了人们对古镇水阳永恒的记忆里。
为感念丁奉筑圩的恩泽,后人在大圩的中心建造了总管庙,尊丁奉为总管菩萨,祭祀丁奉的香火代代相传,绵延至今。
金宝圩筑成后,历经各代“起役兴筑”、“葺治圩田”,早在唐中后期就形成了“堤防山立,畎浍棋错”的水利格局,不仅年复一年富产粮棉油,而且盛产鱼虾蟹,成了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
因唐玄宗接受名宦裴耀卿的建议,改革漕运,输江淮粮源进京,水阳江成了上邑宣州漕运的重要航道。得益于物产的富饶,兼有宋、明时官府在水阳东岸设置水阳巡检司、西岸设置龙兴铺、兴建官府屯粮的水兑仓,沿漕运航道两岸的水阳市镇迅速发展起来,金宝圩出产的粮棉油开始热销“芜湖米市”,随之,南来北往的商贾纷至沓来,在这个富庶之乡的市镇上开商号、建家业,一时间风云际会,人流和商品流在这里集散,多元的文化在这里融合,水阳市镇上的老街日渐繁华起来。
水阳老街临水阳江而建。这条三华里长的青石板老街,平平仄仄,是诗的旋律,也是诗的本质,街巷深深,韵味悠长。
老街两边是一爿爿砻坊、油坊、槽坊、机坊、纸坊、粮行、杂货、烟店、布庄、药铺、当铺、钱庄、茶楼、酒肆,各类商号鳞次栉比,风光无限。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裕富足的粮棉油鱼虾蟹资源,加上水阳江这条黄金水道带来的便利,水阳遂成了“百货兴聚”的沿江重镇。
回望历史,水阳曾经的风华,大多湮灭在了岁月的长河里。但是,走进这个千年古镇,依然可寻访到历经沧桑的故旧遗存,聆听到悠远年代的厚重回响。那隔河相望的水阳镇塔与梓潼阁,像相思千年的情侣,相依相伴。那水兑仓庭院里的古井,甘泉流过580多年,还是那样幽凉,那样清亮。那下街孙家砻坊大屋的风火墙、中街陶务本堂的跑马转角楼、上街泾太会馆和庐和会馆,虽然已经衰败,但百年前的风采可见、曾经的雍容依然。所有这些,仿佛向我们叙说着这个千年古镇的厚重和沧桑。
走进时光的深处,品赏古代名宦在水阳留下的诗文,水阳热闹市镇的背后,还有令人神往的别样景象。
明嘉靖七年,宣城通判汪佃由翰林侍读谪判宣城。汪佃在宣城为官的日子里,“崇好儒雅”、“咏啸自如”,因掌管漕粮都捕,宣城北邑自然成了他的应到之地。他在到访水阳后,曾留下脍炙人口的《龙溪舟中》:
一簇炊烟暝色昏,短篱疏竹数家村。
逢年田舍浑无事,风雨离离对掩门。
从汪佃留下的这首绝句,我们仿佛看到,优雅逸兴的汪佃泛舟水阳江,顺流而下来到水阳。他看到黄昏里,炊烟袅袅,绿篱绕屋。远眺村庄,屋舍边稀疏的竹子在飒飒的晚风中摇曳,虚掩的柴门被轻风细雨拍打。此刻,乡人们一定在享受着年节农闲带来的那份安祥、宁静。眼前的一切,使得这位喜好咏啸的通判大人无法平静了。于是,他用了淡淡数笔,水墨画似的,描绘了一幅圩乡世外桃源般的风景图。这幅风景图中所呈现的恬淡的生活气息,仿佛穿越了时空,定格在了后世水阳人的精神追求里。
自然风光和生活气息是如此安祥、如此宁静,这方水土养育的先人,也因此禀赋了勤劳和质朴的品行。
清康熙十年,宣城知县李文敏也曾来到水阳督运漕粮。他在忙于公务的闲暇,没忘了流连于水阳怡人的风光,留下了《龙溪驿即事》,抒发自己勤于政事的情怀,也把水阳父老的勤劳和质朴作了一番描绘:
驿路龙溪水气重,几间官舍几株松。
戴月问俗山初晓,耕雨沿村浍始通。
父老扶犁呼刈麦,儿童剪韭佐朝舂。
自知劳吏催科拙,后乐先忧此岁功。
诗中描绘的水阳父老在斜风细雨中勤于劳作的忙碌场景,是质朴无华的,又是无比生动的,那浓浓的乡土气息仿佛呼之欲出,直到今天,读来还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
春华秋实,寒来暑往。岁月洗却了曾经的铅华,但田地的肥沃和物产的富庶,是不变的基业。水阳江滋养的勤劳、坚韧、开拓的精神,则是永恒的丰碑。这一切,是先人留给水阳后世子孙享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也是水阳代代传承的深厚底蕴。
千百年来,古镇水阳,虽然遭受了一次次洪水洗劫,罹患过一场场兵燹灾难,但她依然端立在水阳江边,依然还是那样安祥、宁静,还是那样勤勉、质朴,使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为之怦然心动。
岁月的脚步已然跨入了新时代,水阳这个古老的小镇,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发展超越,又在构画着华美的篇章。
今天,当置身于水阳,那曾经的 “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的自然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但是,眼前沟渠纵横的河网、浩淼幽深的湖泊、绿树掩映的村舍、美观整洁的庭院、破晓收网的渔舟、稻菽翻滚的田畴,依然会使人远离躁动、放松心灵,宛如进入了别样天地,给人一种超脱尘嚣、回归自然的感动。而当徜徉于热闹的商业街区,琳琅满目的名吃特产,享受着慢生活人们的那份娴静,又让人感受到现代的律动,而使人流连忘返。
古老而美丽的水阳江,你是水阳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你在古镇的身旁不舍昼夜地默默流淌,一如水阳的安祥、宁静,这份安详和灵境是我心中永远的诗意,更是我心中抹不去的乡愁。
(图片来源:@袁晓明)
袁晓明,安徽省宣城市水阳镇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宣城市散文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宣城日报》《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今日宣州》及微刊。
主编:卞毓方| 出品人:李剑锋副主编:丹青丁一 梁长峨余继聪 姜君商务合作请发邮件至
bjcx2508@163.com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