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鸿爪的意思(雪泥鸿爪)

雪泥鸿爪的意思
少时爱读羽生武侠,梁翁构思略嫌单薄,然文笔绝佳,古诗格律更是冠绝当代,笔花六照。梁文都是传统章回体,在平平仄仄的对联中,多次出现同一景象,即所谓“雪泥鸿爪”,是时我并不清楚这其实是有出处的。        多年后读到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若闲老师作品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乱红 传奇乐坊 – 传奇乐坊萧演奏曲 –>
和子由渑池怀旧宋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当时觉得异常亲切,不仅仅是好,而是亲,他乡遇故知,“雪泥鸿爪”四字一下带入天山一派的刀光剑影。谈苏东坡是忌讳,原因无他,我唠唠叨叨数千言,不抵苏翁绝句四行,他越厉害,我越矮小。才高如钱钟书,煌煌四十五万言《谈艺录》,竟跳过苏东坡,钟书君是谁啊?宋诗泰斗,当世无二。钱钟书也很少聊苏东坡,天才碰天才,我既不想借你的传奇来自耀,也不想诋毁你的传奇来自重,于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合该是天才间的相处之道。
        鄙人不自量力,少不得胡言乱语,亵渎先人。传说东坡是“文人画”的开创者,只是当世不存其画作,想来苏翁是画不如字,字不如诗,诗不如文,文不如词。东坡的字是真不敢恭维,“大石压蛤蟆”,说的好听点叫个性,等量齐观是黄庭坚的字,“死蛇挂树梢”,黄氏《砥柱铭》4.368亿元成交(含佣金),我也是呵呵了,千年大忽悠。苏黄米蔡,还是米芾来得潇洒有致,都说蔡襄不如蔡京,之前都是道听途说,直到有次在上海博物馆一幅古画上看到蔡京的题字,才真信了,我记得蔡大奸臣题的是:“送君不设阳关酒,送君不折都门柳,惟取岭前松柏枝,与尔相看岁寒友。”我唯一看到的蔡京真迹,也是多年前的事了,诗意大致如此,可能会有记错,当时一眼瞄过,吃了一惊的艳。

网传蔡京真迹
        苏翁聪明过头,看诗题就知道,《和子由渑池怀旧》,标准的喧宾夺主,原诗不如和诗,两兄弟才力之高下立见。子由用《渑池怀旧》做了第一首诗,称为“首唱”,东坡跟着做,称为“和”,两人的行为合起来称为“唱和”,今天我们说一唱一和就是这个意思。只是一唱一和来的并不容易,在宋代以后,题目、诗体、韵脚,全都与原唱一样,才能称之为“和”。一首和诗可以“和”的精彩,但很难“和”的完美,天才如东坡也做不到。这首律诗只是两首绝句的简单重叠,你把前四句和后四句脱开,就是两首诗。那么,标准的律诗格律是怎样的?我们举例来说。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首我们都熟悉的律诗就是一种标准做法,主题思想的表现,都在第一联和第四联。第二联和第三联,必须做对联,体现文字功底,追求美学效果,但在表达全诗的思想内容方面,并不重要,那更多是“比”与“兴”。把放翁此诗删除第二第三联: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思想内容,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只起到“兴”的作用,增加了诗的场景,增加了诗的转折,明明是感叹世态,却荡开一笔,描写江南春雨、深巷杏花。第二联和第三联就像一幅画的背景,而第一联和第四联才是这幅画要表达的意思。后来慢慢也是喧宾夺主,主题思想变得不重要,背景反而成了主角。但不管如何,一四联为一部分,二三联为另一部分,这是律诗从隋末唐初就形成的套路,千年不破。

        再回到《和子由渑池怀旧》,当然我们也可以替东坡美言说这是对传统的突破,但在音韵格律的硬指标下,要完全吻合首唱,还想符合律诗的格局与套路,实属不易。这首诗就是两个绝句的拼凑,亏得前二联才力过人,以瑜遮瑕。所以说苏东坡是不可学的,他不按套路来,他胡来,但他有才,我们可以学的,都是套路,不是才气。学东坡者,必死于东坡足下。

        说完律诗结构,我们再说说律诗音律。刘勰《文心雕龙·声律篇》:“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说的是“和声”与“协韵”,和我们今天看的这首诗非常有关。“异音相从”指平仄搭配。上面说过,和诗的平仄必须和首唱一致,那么律诗平仄到底怎么看?老话相传:“一三五不拘,二四六分明。”说的就是律诗每一句的第一、三、五字,可以不管平仄,但第二、四、六字必须按照和声规律来搭配平仄。
        让我们看原诗的二四六字:
        人生到处知何似—平-仄-平
        应似飞鸿踏雪泥-—仄-平-仄
        泥上偶然留指爪—仄-平-仄
        鸿飞那复计东西—平-仄-平
        老僧已死成新塔—平-仄-平
        坏壁无由见旧题—仄-平-仄
        往日崎岖还记否—仄-平-仄
        路长人困蹇驴嘶—平-仄-平
       第一句的“生、处、何”,
       是“平仄平”,
       而第二句的“似、鸿、雪”,
       是“仄平仄”, 
       这就叫“异音相从”。
       而第三句的“上、然、枝”,
       是“仄平仄”,
       和第二句必须相同,
       而和第一句相反,
       这就是唐人所谓的“粘缀”,
       做律诗的根本。
       律诗是指音律,
       不是八句就叫律诗。
       平仄用错叫做“失粘”,
       像“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老杜这首不是律诗,并不是因为他只写了四句的原因,而是不符音律。韵的概念,大家是熟悉的,不做详解。

        做律诗不容易,和律诗更不容易,和律诗而和的精彩,只能苏东坡这样的大家玩得起。就像他那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不是随便讲讲的,懂行的人,都知道分量。一首和诗,一首和词,基本也印证了我上面的观点,东坡君“诗不如词”,一首拼凑,虎头蛇尾;一首浑然天成,意蕴悠长。

        “雪泥鸿爪”是本诗最大的贡献,虽说苏东坡贯通儒道佛三家,这首诗也的确属寺庙题壁,但禅宗出世的韵味毕竟不算浓,还属于道家味道,即使不查文学背景,凭直觉都能判断此诗肯定写于《前后赤壁赋》之前。而且我基本判定它就是临时拼凑的,前四句的大致意思,苏东坡之前就已经酝酿出来了,只是当天调整了部分音韵用字,后四句才是真正当天写的急就章。“雪泥鸿爪”是一种道家的洒脱,而最后的落脚处是“路长人困蹇驴嘶”,遁入一种困顿萧瑟的囧境,不管从文字层面,还是思想层面,本诗都前后冲突。

        “雪泥鸿爪”也预示着律诗的衰退,这是“比”,用一个比喻来描绘一种人生态度或哲理,我们都知道宋诗爱议论,就像一个中老年人也爱议论一样,激情褪去,只能论“理”。即使抛开诗仙太白,就拿宁静淡泊的王维来做比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本人愚见,诗的基因在甲骨文,象形,字如画,望文生义;诗的形成在于巫,处于癫狂状的吟咏,节奏产生音乐性,日积月累中形成套路。看王维这首小诗,全是色相,没有议论,没有感叹,活生生充沛的诗性,宋人力已不足,追不上了。
        说到底,苏东坡的千年风流,在于词与文!

雪泥鸿爪的意思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