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好看吗( 学生作业展示丨《让子弹飞》影评 )

让子弹飞好看吗

      把《让子弹飞》好好看了几遍,感觉电影确实不错,说是近年来中国电影界的扛鼎之作也不为过。所谓“长袖善舞”,一部游走在政治和娱乐边界线上的电影永远少不了关注的眼球,更何况其能将贺岁的外衣披得如此像模像样。无论如何,比起一些忽悠观众智商的所谓“国产大片”,《让子弹飞》可不止高了一个档次。
  网上对这部电影的评论可谓铺天盖地,其中难免有一些有矫情之嫌,自己只想从剧情和历史这一角度谈谈理解。片中一号反派黄四郎掏出一颗炸弹,宣称“made in USA”,而且在整个南国只有两颗,一颗是在武昌起义爆发的那天爆炸,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黄四郎的出身,试想一个张口闭口洋文,一身洋装的人,还拥有一颗如此特殊的炸弹,这还是普通的恶霸吗?联想到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我们能做出一个猜想:黄四郎同志原来就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估计当时还是革命的骨干,但在推翻清王朝后思想迅速腐化,以致沦为地方一霸·,干起了贩卖毒品的勾当·····这个与历史书上关于辛亥革命的情况一对照,倒是蛮符合的。
  联系到影片的上下情节, 姜文扮演的假县长去黄四郎府上时,黄四郎假惺惺的认错,还让姜文当自己的介错人。那么介错人是什么?原来小日本要剖腹自杀时,估计一下子剖不死,还可能由于剧痛死得东倒西歪,影响形象,所以一般找个第二方,在自己剖腹的一瞬间将自己的头砍下来,这就是所谓的介错人,想想一个恶霸连这也懂!这足以说明黄四郎有留学过日本的背景,而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不偏不倚也是在日本的东京创立的,这就更表明黄四郎早年有投靠革命的行为,而且这人文化水平一定不低。然而奇怪的是,一介土匪张麻子不但理解了介错人的意思,还指出介错应该用短刀。问题就来了:张麻子又是谁?他怎么也明白这里面的意思?
  接下来黄四郎的一番话更耐人寻味,大致意思是说自己曾经在十年前在酒桌上见过张麻子一面,“恰如今时今日”,第一次看时以为这只是黄四郎的一句玩笑话,通过恫吓那位假县长,希望能看出些破绽。后来发现没那么简单,因为后面张麻子对葛优说自己早年曾追随松坡先生门下,松坡先生就是蔡锷,当初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时,在小凤仙的帮助下,在云南发动了护国运动,成功地推翻了袁世凯,蔡锷也曾经旅居日本。而张麻子追随过松坡先生,那他到过日本的可能性也极大。到这里,貌似一切都顺理成章。当初张麻子跟随蔡锷来到日本时,与孙中山相会,而当时黄四郎也是革命党的成员,所以才会有酒桌上相会之说。而为何黄四郎认出了张麻子而后者似乎没有认出对方呢?或许是当时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的缘故吧,亦或是张麻子也认出了对方,但没有表露出来罢了。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当年同为革命战友的两人如今殊途同归,而且至少有一人认出了对方,那为什么黄四郎没有立即揭穿张麻子假县长的身份呢?这也是影片中比较理想化的一部分,或者说由于黄四郎权势实在太大(从后面的“草船借箭”可以看出),他更愿意像耍猴一样看看自己的昔日战友有什么花样对自己吧。
  最终呢,张麻子凭借着人民的力量消灭了黄四郎。注意到影片中老百姓的打扮是清一色的光膀子黑裤,一致的就像个代号。这些人是可怜的,一直受到压迫却始终没敢反抗,即使张麻子等数人呼号了半天也没有人响应,最后来到黄四郎碉堡的也只有一群鹅······可一旦他们看到了黄四郎被斩首(虽然是替身),他们的破坏欲便如火山喷发般爆发出来,山呼海啸着冲向碉楼,注意到最后一个拿枪走进去的那个瘦小的人了吗?连这样的人都拿起枪去“革命”,一方面说明黄四郎罪恶滔天,另一面也具有莫大的讽刺性,张麻子一句话非常精辟“谁有利就帮谁”,我想这句话里面也隐隐包含了导演的不平和忧虑。《丑陋的中国人》里曾讲到中国人时常表露出的极端性,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从“打倒孔家店”到“文革”里的红宝书,都说明了这个观点,而“中庸之道”和“一不做二不休”似乎也常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导演将民众符号化,标记化,就是对人民时常表现出的麻木和歇斯底里的破坏欲表示出忧虑,一个受到不良诱导的民族的破坏力是惊人的,历史已经多次重演过这种悲剧。虽说导演对人民的观点比较消极,但他希望民众表现出更多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想法却是值得嘉许的。
  其实片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小细节,比如葛优同学说“这个县的税都已经征到2010年了”,比如黄四郎同学在被抓后痛心疾首地对张麻子说:“你毁了我五代家业啊”,最诡异的是片尾“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呵呵,看得出导演可不光是在说民国的事,更有借古讽今之意啊!真奇怪这这些元素如何能逃过广电局的审核,还是天朝已经与时俱进,容许这些小想法登堂入室了?
  张麻子有一句话:“他们相信一个土匪如果叫张麻子,脸上就一定有麻子,他们永远不会相信一个土匪会叫这么文雅的名。”正所谓“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这句话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始终适用。因此,正确的历史观的培养,是不能仅仅依靠历史书本的。就拿抗日战争来说,号称正面战场第一大捷的平型关大捷,其杀敌人数其实就变更了三次之多,由当初的过万人改为三千余人,又改为一千余人······而根据日本的史料呢,日军伤亡两百余人,八路军伤亡一千七百余人,对比当时双方的武器差距,谁的资料更有说服力一些呢?而一些电影里讲到日军丢盔弃甲,落荒而逃,更是子虚乌有的事。实际上,日军的武士道宣传极其成功,除了后面成编制投降国民军队以外,几乎找不到活的日本俘虏,连一支完好的枪都难得。在这里,教科书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宣传的工具,而历史的真相呢,则被悄悄地掩藏了。在这场民族战争里,国民党少将以上军官阵亡数十人,军队伤亡过百万,而共产党军队则有长征结束后的十万人悄悄发展壮大到百余万,也正是通过抗日战争让共产党有了与国民党较量的资本······其中缘由,不再赘述。 当然,在这里并非为国民党开脱···国民党腐朽的领导阶层决定了其必然无法获得最后的胜利。但我想每个人都有必要了解和正视真实的历史,最起码这能还百万战死沙场国军将士一个公道吧。
  影片最后,可以说革命是取得胜利了,然而张麻子的兄弟却纷纷选择离开他。其中一人说“和大哥在一起觉得累”,为什么觉得累呢?因为张麻子似乎总是考虑大义的问题了,真的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送来的金银珠宝也分文不取,他的兄弟觉得这让人难以接受。在这里,张麻子就被刻画成一个斗士,一个敢于挑战压迫剥削的斗士,他的兄弟当初跟随他(当强盗油水多),而当有人流血牺牲,革命胜利后,选择离开过好日子也是明哲保身之举。他们未来会如何?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黄四郎?这些都是未知数。唯有张麻子这个斗士,始终未曾变更他的信仰,他的存在是为等待不平等的消失,而这也正是导演所向往的一个完人形象。
  至于电影中的一些比较****的情节么,或许陈坤同学那掏裤裆的动作能理解成“底气十足”吧,还有葛优同志的“扯蛋”论也极为经典啊,也多亏了葛优,才让这颗带火药味的子弹裹上了一层糖衣。
  《让子弹飞》观后感(五):为什么说让子弹飞,还要飞一会?
  这部戏看的很爽,鸟叫暗号确实好厉害。
  死了4个人,才瓦散了黄四郎的家业,才能杀死他。真的值吗?如果一切重新来过,或许他也就会杀死汤爷了,不会去鹅城了,那么他还逍遥自在的在山上游荡,抢劫,也不会死去了2个弟兄。
  但是他是土匪,他有野心,敢玩。然后跑去当县长了。然后就这样了。我在想过如果他弟兄在单独见到黄四郎的时候,如果一枪把他毙了,那么就会全剧终了,也没剩下的人的事了。
  整一部剧中,周演的充满了黑色喜剧,夸张,整一个故事就是那么荒诞。一个明明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事情,却像是一个单独架构的地方,所有故事全都就在这里发生,电影那一幕他们骑着马来到了鹅城的时候,就像是来到了一个小岛。然后整个事情落幕后,弟兄们都要离开了,离开这个地方,他身边的人该散的都散了,他们即将迎来的是一个外面的世界,不会那么荒诞的世界,却又如此残酷。里面有好多夸张笑点,如果是一个人,那么绝对做不出如此好笑的事情。就是这样,加大了这一部戏深度,如果它只是一部普通的你来我往,打打杀杀的戏,这样真的好无聊。
  为什么说子弹飞,还要飞一会?
  谁能打枪还能打出去,待会才打中目标,难道子弹会转弯所以子弹迟了打到目标。整一部戏里面说了两次,“没事,让子弹飞一会。”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最后在戏里面发生来了,这黑色幽默玩的。让子弹飞一会,不就是让目标活多一会么。该来的还会来,你以为打偏了,没打中,只是迟一点到而已。
  就像人,该来的迟早会来。当我听到这句“没事,让子弹飞一会”,我就想起了“出来混的,迟早要还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没事,让子弹飞一会。”

让子弹飞好看吗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