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治灰指甲(如何根治灰指甲 这些方法教你治疗灰指甲)

怎么治灰指甲

  灰指甲让如今很多的女性朋友头疼,这严重影响了她们的外在美,她们想要通过各种方法来治疗灰指甲,可是都没有用。究竟要如何根治灰指甲呢?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灰指甲的治疗方法,看看究竟得了灰指甲怎样治疗才好。

  灰指甲在初期的时候,很多人并没有注意,但是当灰指甲变的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了疼痛的时候,人们才想起来要治疗。

  灰指甲的初期症状

  1.甲下型甲癣

  常从甲板两侧或末端开始,多先有轻度甲沟炎,后来逐渐变成慢性或渐趋消退。甲沟炎可引起甲面有凹点或沟纹,持续不变或渐累及甲根。一旦甲板被感染,即可形成裂纹、变脆或增厚,呈棕色或黑色。本型常见。因甲下角蛋白及碎屑沉积,致甲变松及甲浑浊肥厚。

  2.真菌性白甲(浅表性白色甲癣)

  为甲板表面一个或多个小的浑浊区,外形不规则,可逐渐波及全甲板,致甲面变软、下陷。无任何症状,无甲沟炎,常于甲床皱襞皮肤处见有脱屑。

  3.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甲癣

  这种类型的灰指甲主要是一些家庭主妇、炊事员以及经常接触水的人。

  多合并甲沟炎,起于两侧甲皱襞,可有皮肤红肿、积脓、压痛。附近的甲变为暗色,高起,并于其下的甲床分离,其后整个甲板波及。

  如何根治灰指甲治疗方法有哪些

  1.手术拔甲

  适于单发的指甲,局麻下,将患甲拔除。这种方法创面大,出血,易引起感染。手术后一般会感觉较疼痛,容易重新感染复发,临床现已较少使用。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不宜手术治疗。

  2.内服药物

  适于多个指(趾)甲。如每日口服特比萘芬片250mg,连服6~12周;伊曲康唑400mg/天,连服7天、休息21天为一疗程,持续3~6个疗程;每周1~2次服氟康唑150mg,连续4月以上。可治愈80%以上的甲癣及甲真菌病。但因为这类药必须达到真菌所寄生的甲板处才能发挥抗菌作用,用药量大,用药时间长,应定期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3.外用疗法

  根据药剂的不同,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主要是局部涂药和封包削治等方法。

  (1)使用指甲锉(非专业人士切忌用刀片,以免出血感染其他疾病)将不规则坏甲磨薄,磨甲周期为2天一次为佳;

  (2)30%冰醋酸外涂或10%冰醋酸泡病甲,每日1次,持续3~6个月以上。涂药前若先将病甲削薄,疗效更佳。涂甲之前注意用温和药膏保护甲周的皮肤;

  (3)选用特比萘芬酊、阿莫罗芬甲搽剂、环吡酮胺酮甲涂剂等抗真菌外用药局部涂抹。

 灰指甲治疗原则

  灰指甲是由于甲真菌的侵犯而导致指甲发生的病变,由于甲真菌的致病菌侵犯部位较深,治疗疗程长,易复发,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灰指甲的治疗应根据具体病情采取个体化治疗,其治疗原则为主要采用综合治疗,以口服抗真菌药为主,局部外用抗真菌药为辅,严重时可采用除甲疗法。

  近些年来,由于新型广谱抗真菌药物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出现,有效遏制了真菌的气焰,主要用于甲损害严重、广泛、局部用药效果不佳者,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灰指甲治愈率可达到70%以上。由于抗真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对老年和慢性肝肾疾病的患者采用外用药物治疗甲真菌病更为合适。

  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疗法一般只用于部位表浅、单个甲的感染,包括外用抗真菌涂剂、消毒剂、角质剥脱剂等。由于甲的特殊结构,使得大多数药物难于渗透入甲板,无法发挥其抑菌或杀菌活性,需要结合削甲术或磨甲术一起应用。

  对于病甲严重增厚,或在甲下形成癣菌瘤的患者,需要应用外科除甲疗法、激光手术除甲疗法或化学溶甲疗法,除去病甲后进行抗真菌治疗。临床上一些难治疗的类型应采用联合疗法进行治疗。

  灰指甲患者的饮食调理

  灰指甲,也就是我们医学上称之为甲癣。顾名思义,灰指甲它其实是我们的指甲长癣了,虽然看这病似乎对我们的身体影响不大,可是灰指甲是可以传染的,而且甲癣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的会影响到生命安全的。那么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下灰指甲患者在治疗的时候,如何进行饮食的调理。

  1、多补充补充营养素

  如蛋白质、维生素A或维生素A乳剂、啤酒酵母、钙及镁及维生素D、 维生素B、维生素C等一系列灰指甲的饮食。

  2、多吃蔬菜水果

  水果和蔬菜应占每日饮食的50%,这在灰指甲的饮食中是很重要的,而且多吃蔬菜水果对于身体其它方面的健康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3、高蛋白饮食

  高蛋白饮食是维持健康指甲所必需的,蛋黄是蛋白质的好来源。燕麦片、核果、种子、谷物、豆制品都富含植物蛋白,这是灰指甲的饮食原则。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如何根治灰指甲的相关信息,从文中的介绍中,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得了会之间怎样治疗比较好。当你发现出现一些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治疗,早治疗早康复啊。

精彩推荐

脚趾甲灰指甲怎么办 这些方法轻松解决

经常头晕是怎么回事 要小心是否患了这几种疾病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