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端”表正

“端”是形声字。从立,耑( duān)声。本义: 站得直。
《说文》“端,直也。按: ‘立容直也。’”意思是:端,就是直。解释为:站得正直。
甲骨文字形是上面长枝叶,下面长根的形象,表示直立之义;金文字形在左面加“立”,强调站立的正直;小篆字形沿用金文字形;隶书字形把右上部分简化为“山”;楷书沿用隶书字形。
汉代贾谊《治安策》:“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冀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端”是正直之义。
《荀子·成相》:“水至平,端不倾,心术如此象圣人。而有势,直而用抴(yè)必参天。”“端”是平正之义。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虽人有百手, 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端”是方面之义。
宋代梅尧臣《昭亭别施度支》:“常视松端日, 每稽潭上烟。”“端”是最高处之义。
南朝梁代刘勰(xié)《文心雕龙·章句》:“至於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端”是开头之义。
宋代司马光《机权论》:“机者,事之非著、萌芽端兆之时,圣人眇然见之。”“端”是迹象之义。
西晋陆机《君子行》:“福钟恒有兆。祸集非无端。”“端”是原因之义。
《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端”是古代礼服之义。
《史记·魏公子列传》:“今有难, 无他端, 而欲赴秦军, 譬若以肉投馁虎, 何功之有哉。”“端”是办法之义。
《新华字典》还有:端;事情的经过;果然;仔细地看;用手很平正地拿着等义。
张良,字子房,是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被盛赞为“谋圣”。张良“纳履桥端”的故事为人称道:有一天,张良在沂水圯桥头散步,遇到一位穿着粗布衣衫的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甩落桥下。然后,很不客气地对张良说:“小子,去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心中很是不满,但转念一想,老翁年纪大行动又不便,就替他取了上来。这时,老人又跷起脚来傲慢地说:“给我穿上!”张良本想发作,又想到既然给它捡上来了,再给他穿上也未尝不可,于是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正在纳闷,只见老翁又返回桥上,对张良称赞道:“孺子可教矣。”约定五天后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虽然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答应了。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已早到桥上,见张良来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完转身离去,张良懊悔不已。第二次张良虽然比第一次早到,还是比老人晚了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老翁来到说:“这样做就对了”。于是老翁送给他一本书,说:“熟读此书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说罢,扬长而去。张良惊喜异常,乃是《太公兵法》。此后,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的谋略家。那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居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张良“纳履桥端”的故事因此流传至今。
常用词语:端的、端点、端倪、端平、端详、端正、端庄、端坐、端阳、诡计多端、一碗水端平、变化多端等等。
请欣赏书法作品:
作品释文: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千字文摘句 善华书(印)
撰文:曹善华
书法作品及范字书写图片:曹善华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