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文化】刘坚(绿宝杯入围作品选推)/《清清延河水》(散文)

清清延河水
刘坚
我的家乡在陕北延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群山叠嶂,沟茆相连,丘壑绵延。一条蜿蜒的黄河水,紧紧缠绕在群山脚下,一路向东滚滚而去。这条流经我们延安区域的黄河水,我们叫它延河。
延河,是我们延安的一条母亲河,是汇入黄河的一条主要支流。历史上延河曾多次易名,战国时期叫区水,西汉时期叫洧水,只有近代才改名延河。但我最喜欢南北朝西魏时期的名字——清水河。
(洪浊的延河水)
从我记事起,延河水就没有清过。一条洪浊的黄河水,从村旁流过。雨季,洪水涨满几十丈的河槽,像一条发疯的巨龙,吞噬着两岸人们的庄稼、牲畜、房屋、农田。近代延河有5次特大洪涝灾害。我亲历了1977年和2013年的两次特大洪涝灾害。1977年,洪水暴涨,冲毁延安上游一个水库,汹猛的洪水冲进延安城,淹没、冲毁耕地18万亩,房屋倒塌5000多间,死亡134人,沿途200多座小水库毁坏。据史料记载,这是延安1800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洪灾。2013年7月1日8时至26日8时期间,延安市发生了自194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过程最长、强度最大、暴雨日最多、间隔时间最短、持续性最强的“5个最”强降雨。短短26天,暴雨次数达19次之多。暴雨导致延安境内多条河流发生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受损程度相当于6.0级地震的破坏程度。山体滑塌地段7594处,倒塌房屋2.69万间,严重受损房屋4.14万间,受灾人口93.6万人次,造成42人死亡,累计经济损失达66.15亿元。但是,延安老百姓却说,如果不是退耕还林的好政策,这次雨灾的后果将无法估量和想象,受损面积会要大,经济损失会更多。
退耕还林,是1991年国家与联合国共同治理改善延河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提出的战略措施。同样是“沿黄城市群”,宁夏因黄河成为农业发达的国家高端商品粮基地,吴忠是黄灌区的菁华地带,成为最为富庶的“黄河金岸”。在1990年以前,因为上游工矿企业的污水排放,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发黑的延河水流走,无法灌溉焦枯的秧苗。
(退耕还林之前的山)
山高坡陡,土质疏松,山地留存不住雨水。一下雨地表泥土就会随水流走。大雨大流失,小雨小流失,山上那顺流而下的黄色泥浆,就像亿万条裸露的毛细血管,流走的都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养份。陕北农民把这种现象称为三跑,即:“跑水、跑土、跑肥”。经年累月,周而复始,陕北的土地越来越贫瘠,粮食的产量越来越低。为了养家糊口,人们就大面积开荒 结果是广种薄收,越垦越荒,水土流失越严重的恶性循环。我经常看见父亲望空长叹,那深邃的眼窝噙满泪水。我懂的父亲的悲伤和无奈。面对这苍穹大地,人像一粒尘埃,是那么的渺小。这些被冲走的泥沙沉积在了黄河下游,形成了面积5450平方公里肥沃的黄河三角。黄河三角洲粮食的亩产量在1000斤左右,而我们陕北一亩地收成好的时候也就二百多斤。父亲起早贪黑辛劳一辈子,也就穷了一辈子。贫穷,落后,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烙在每一个陕北人身上耻辱的标签。
记得一年暑假,我给地里干活的父亲送饭。我给他讲,延河水年每立方米含沙量1300公斤,多年平均输沙量为7160万吨,8亿多顿肥沃的泥沙就这样流走,这就是我们土地贫瘠和产量低的主要原因。“背靠黄河面对着天,陕北的山来套着山,翻了架圪梁拐了道弯,满眼眼还是那黄土山……” “山是和尚头,沟是千丘丘,三天两头旱,十种九难收”“下一场大雨脱一层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沟泥”。不知谁在后山用一种悲苍嘹亮近乎嘶喊的声音唱起了信天游。正在吃饭的父亲,流下一滴浑浊的泪水。半晌,他抬起头看着连绵的群山说:“娃啊,好好上学,出去另谋生路吧,别像爸一样在土里刨了一辈子,无论怎么拼命摆脱不了一个穷字”。
(退耕还林20年后的山)
其实,党和政府早就注意到了这些致贫的根本现象,一直在寻求解决的方法。1991年,在联合国资助下,正式启动了黄河区域治理规划,打响了“退耕还林”治理延河泥沙流失的“绿色革命”攻坚战。在延河上修建水电站,治理污水排放;筑坝修渠、引黄灌溉;兴修梯田、植树造林,修复破坏的植被生态。延安人下决心要“让赤地变青山,让黄河流碧水”。“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羊”一步步改善解决困扰了几辈子人的黄沙漫天扬“一碗水半碗沙”的问题。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奋斗。从前,光秃秃的黄土山,变成绿树青山,延河水变成清水河。
(清清的延河水)
从前,因为人们大肆开垦,乱砍乱伐,森植覆盖不到10%,山里猫头鹰,狐狸,连小时候最常见的乌鸦都不知去向。退耕还林建设二十多年后,森林植被覆盖面积已超过了81.3%。山林中野兔成群,野鸡群舞,赤狐、猫头鹰等又现身影。2019年,在延安子午岭发现了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的28只中国境内最大的华北豹野生种群。延安地区还发现了原麝、褐马鸡、黑鹳等十多种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9年,在延安吴起县发现了成群的野生鸳鸯群,延河中经常看见迁徙的候鸟:东方白鹳、白天鹅、丹顶鹤、红头野鸭等。绿植增多,陕北雨水也增多了。清早起来,炊烟袅袅,耳畔是潺潺的流水和清脆的鸟鸣,白雾缭绕在绿色的半山腰,似仙境般迷人。干旱的陕北有了江南的温润灵动。延安的天格外蓝,云格外白,空气格外明亮清透, 延安的蓝天白云被中外游人称为“圣地蓝”成为延安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名片。
山清水秀,土地保墒好,粮食产量年年稳收,农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延河两岸建起了一排排白色的蔬菜大棚,清冽的延河水引进了大棚,棚内四季如春,瓜甜菜鲜。退耕改种苹果树、桃树、杏树、梨树、枣树的山地。到了春天,桃红梨白,姹紫嫣红;秋天,硕果累累,瓜果飘香,商贾云集,一派繁忙景象。农民的收入是以前种地的几倍,几十倍。人们腰包鼓了,日子好了,买上了轿车,修建了宽敞明亮的大房院,有的住进了高楼。种了一辈子地的父亲,现在成了伺弄果树的高手。哥哥成了养殖蘑菇和种植蔬菜大棚的菜农。前年,父亲打电话给在外务工的我说,赶紧回来吧娃,新农村建设,咱村里盖起了楼房,现在果树地里和大棚急缺人手。现在咱们山绿了,水清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守着这金山银山,往后幸福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作者简介刘坚,原名刘桂兰,陕西延长县人。现居山东东营。延安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西部散文选刊》,《山东散文》,《文化艺术报》,《西安日报》,《延安作家》,《延安日报》等。
秦川文化
持续关注,更多精彩资讯
注:本文图片
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往期精彩链接
《秦川文化》招募签约作家
【秦川文化】张力(绿宝杯入围作品选推)/《老人与洪湖》(小说)
【秦川文化】洪建科(绿宝杯入围作品选推)/《山林笔记》(散文)
【秦川文化】牛宝全诗歌欣赏
【秦川文化】叶申仕(绿宝杯入围诗歌选推)/《生态笔记》(组诗)
【秦川文化】靳红铃(绿宝杯入围作品选推)/《垃圾妈妈》(散文)
【秦川文化】杨文科(绿宝杯入围作品选推)/《一个关中汉子的绿色梦》(散文)
【秦川文化】签约诗人介明智诗歌欣赏
【秦川文化】章文强(绿宝杯入围诗歌选推)/《暮春》(外二首)
【秦川文化】曹林燕(绿宝杯入围作品选推)/《祖父的树》(散文)
【秦川文化】乾县印象/冯晓锋
【秦川文化】签约诗人杜智敏、余江诗歌欣赏
【秦川文化】张增伟、路琳绿宝杯入围诗歌选推
【秦川文化】汪银泉(绿宝杯入围作品选推)/《汉江边行走·抓住或失的根须》(散文)
【秦川文化】黄清卫(绿宝杯入围作品选推)/《商洛印象》(散文)
【秦川文化】签约作家朱艳艳/人间春色
【秦川文化】方小为、姜利晓、韩延晓绿宝杯入围诗歌选推
秦川文化∣一个有个性的公众号《秦川文化》投稿须知
投稿邮箱:1906716164@qq.com
496879272@qq.com
注意:小说散文5000字以内
自由诗50行以内必须原创首发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特邀顾问:周明
顾问:任法融 叶广芩 朱文杰 吴克敬 陈长吟
何丹萌 孙见喜 李彬 史飞翔
文学策划:刘慧
书画策划:萧虎章
主编:舒优良
副主编:王天周魏志祥 万毅 惠智勇
执行主编:肖春茂 宋一凡
编委:张正阳 李亚红王冬雨 颜世玉 董刘洋杨园园
微信号:lh15991690133
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