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亮辉 || 好书“三病”与读书“三思”

欢迎关注邵东散文苑【请点击上方蓝字】

好书“三病”与读书“三思”
疫情尚未完全消退,政府提倡大家要少聚会,保持社会距离,春节期间要就地过年。宅在家里相对安全,但也确实无聊。做什么呢?读读书,成了我的首选。 一日,偶然读到明代谢肇淛的《无杂俎》,中有一文,甚短。虽短,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古今好书者之通病;因其短,姑录之如下: 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曜,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其二,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洗涴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其三,博学多识,矻矻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运,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人乎!
读完这篇短文,颇有感触。不由想起了一次在一位体制内朋友家雅集的情景。寒暄过后,被朋友邀进书房。一看,使我惊讶的是,从地到天一面墙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排满了各种精装的书籍。大有短文中所描写的“牙签饰轴,装潢炫曜”之胜况。惊讶之余,不禁赞叹道:“书香盈室,兄真是饱读诗书之人啊!”是兄面对朋友,倒也坦率得可爱:“哪里哪里,不过附庸风雅,装点门面而已。”这类好书的朋友,犯了“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之病。因为有闲钱,要虚荣,总想把自己打扮成“学富五车”的雅士。尤其是有的不学无术的领导干部,感觉贴上一个“儒官”的标签,就会显得“鹤立鸡群”有了档次。殊不知,“骊牝之外,一切不知”,没有真才实学,是很容易被讥为“叶公好龙”的。表面努力地“好书”,其实质是对书的亵渎,倒还不如无书的好。
第二种好书之病是,到处搜集书籍,但只贪图数量,而不去认真阅读讨论内容。结果汗牛充栋束之高阁,垢蒙尘封。这类好书者,虽然亦如前者舍得买书且尽力藏书,但我们不能视之若前者。他们毕竟还是读了点书,只是犯了“不事讨论”之病。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他们读书,从来不去深入思考,也从来不与他人交流讨论,浅尝辄止,获益甚微。
对于第三种好书者,我们首先要肯定他们“博学多识,矻矻穷年”的丰富知识和勤勉态度。但是,他们或因慧根短浅,虽然读书万卷,却不能理解感悟,不能将书本识知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或因目的不明,虽然皓首穷经,却不能与时俱进,经世致用;或因思想僵化,虽然倒背如流,却不能创造发挥。故作者认为,虽然他们与那些高位厚禄而不学无识者以及不谙世事知识贫乏者有所区别,但是最终学无所成默黙无闻是一样的。
好书是好事,为什么偏偏会有这样的弊病呢?其实,答案非常简单:一是华而不实,二是学而不思。《左传》云:“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虽然这些华而不实的好书者,不一定会招致人们的怨恨,但是这种附庸风雅,崇尚虚荣的人生态度,如果蔓延下去,不光会污染文化生态,推而广之,会污染社会风气和政治生态。其结果那就真的会“怨之所聚”了。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这句话视为孔子所提倡的读书方法。尽信书不如无书,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失自我,丧失主见,那就成了“腐儒”。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哪还有什么创造和发展呢? 要清除好书者的病灶,当然,首先是要让假好书变成真读书。既便是真读书,也要口诵心惟。心惟,就是要用心去想。韩愈在《上襄阳于相公书》中说:“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强调把多种感官调动起来。手披目视口诵所及乃是书本原文,而心惟则是自己对原文的领悟想象与创造发挥。“思者常新”,(《论语》)唯有思,读书才能达到新的境界。那么,怎样在读书中且读且思呢?刘诚龙先生认为,读书之思,有思考、思辨、思想三个层面。
首先要勤于思考。在我国军事史上,有一个尽人皆知的“纸上谈兵”的故事。赵将赵括,从小熟读兵书,谈到军事理论,头头是道,但他只会死搬兵书上的条文,从来不去用心思考分析研究战争的诸多因素及其变化。在长平之战中,自恃高明的他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导致四十多万赵军全军覆灭,自己也丧了性命。朱熹主张“熟读而精思”,法国作家伏尔泰也说过:“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可见,要学会读书,就不能读死书,要勤于思考。
二是要敢于思辨。敢于思辨,才能去伪存真。亚里士多德创立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是和物体的重量有关的理论,1700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不可怀疑的真理。但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怀疑,并在比萨斜塔上用两个形状相同重量不同的铁球做了实验,证明了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并没有关系,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开启了物理学发展的新纪元。伽利略发现了真理,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不是把先哲的结论奉为金科玉律而盲目接受,而是对书本上的东西,通过思考与辨析,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结果。
三是善于思想。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读书者都是思想家,但应该是思想者。也就是说,我们读书时,应该有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树立自己独特的观点。很多人都读过鲁迅先生的《娜拉走后怎样》。这篇演讲稿所阐述的观点就是鲁迅先生善于思想的结果。娜拉是挪威作家易卜生经典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娜拉在经历了一场家庭变故之后,终于看清了丈夫的真实面目和自己在家中的“玩偶”地位。随着她“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要学做一个人”的愤然抗争的呐喊,毅然出走了,接着门一摔,全剧也戛然而终。“五四”之后,娜拉几乎成了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思想启蒙的标志性人物,也成了当时激进女性效仿的对象。看过《玩偶之家》的人,大多认为娜拉出走是走上了自由解放之路。娜拉出走到底会怎样,易卜生也没有答案,他甚至还说:“我写那篇却并不是这意思,我不过是做诗。”在一片喝彩声中,鲁迅先生却提出了一个严峻的命题,并发出了“娜拉走后怎样”的旷世质问。指出出走不能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如果口袋里没钱,没有经济大权,娜拉出走只能是两种结局:一是堕落,一是回来。这不啻给那些庆幸娜拉出走的人当头泼了一瓢冷水。鲁迅先生的质问和断言,就是因为他有深邃的思想,有对社会现状的冷静分析和深刻认识,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可见,即使阅读同一篇文章,读者有没有独特的思想,其效果是有天壤之别的。
读书贵思。勤于思考,发现问题,会驱动人们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敢于思辨,产生怀疑,会提高人们去伪求真的能力;善于思想,理性碰撞,会培养人们独特拔俗的人文精神。
【作者简介】朱亮辉,高级讲师,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邵东市散文学会会员。全国第二届”书香之家“、湖南省2015年”书香之家”户主。著有巜联海荡舟》《诗林漫笔》等。
弘扬邵东精神
传承散文精髓
顾 问:
姜贻斌 刘克邦 王涘海
刘 哲赵燕飞 杨文辉
郝国中 周 伟周光曙
周思嘉
编 委 会:
王 燕申云贵 刘艾清
佘华荣唐志平谢永华
曾 恒
名誉主编:唐志平
主 编:曾 恒
责任编辑:流星雨 倪章玲
主 办:邵东市散文学会
投稿邮箱:3032175062@qq.com
往 期 精 选
◆复刊词
◆顾问团成员简介
◆太极风||散落的记忆(一)
◆刘克勤||腊月里的伫望
◆王燕||悠悠慈父情
◆申杰锋||2020,我的“隔离”生活
◆黄达|| 俺的最好“作品”
◆杨智杰|| 登泰山记◆彭哲愚||萧太后与延庆上下花园村◆刘畅觉||道德论◆倪章玲||那一年,爱情的故事◆苏作成||腊月的味道◆姜民||捡拾幸福的老人◆张建文||姐 妹 花◆胡小平||一溪一泉美家乡◆周理民||难忘的“五斋五荤”◆易江波||家乡的小烘笼◆申一凡||那年高考◆左红艳||小宸歌,我家的小男人◆黄达||要的就是这个不过瘾的效果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