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光:?端午踏青 别样乡愁(散文)| 宁古塔作家网

端午踏青 别样乡愁
作者 / 朱文光
艾蒿青青挂门前,粽香浓浓飘四方。顺着粽子、艾蒿的香气总能唤醒许多深刻而又难忘记忆 ,而且记忆里又总能找到故乡的影子回忆起少年的往事,几多欢乐几多乡情。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着年年依旧的节日和亲人一起度过一年又一年。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这些传统节日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凝聚浓浓的血脉亲情。
在这些众多的节日中,我独独钟情于端午节(五月节)。伴随着初夏的闷热,端午节就象个俏皮的小孩悄悄地跑来,心中燥动又感慨万千,也许是怀念,粽美艾香的滋味,也许是记忆深处浮起的一段民俗情怀,也许是萦绕在心头的一种乡愁。不能忘怀的传统节日,不知不觉间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回到无比快乐的五月初五端午节。
我上小学时家在渤海镇,端午节出游是这里人们的习俗,镇上的人们端午节大多到五凤楼去游玩、采艾蒿。五凤楼原是唐代渤海国遗址,传说清代有个大户人家为了还愿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庙,原名为舞凤楼,人们叫白了称为五凤楼。后来文保部门为了保护这个唐代渤海国遗址,拆除了五凤楼,现在叫“大遗址”(渤海国上京龙泉府,三代王大钦茂所建),玄武门和五重宫殿、回廊遗址保护完好。
五凤楼西北是宽阔的河流——牡丹江,江水是夜流淌不息,滋润着两岸边的湿地和一方方碧绿的稻田。草木葱笼、鲜花盛开、蝶舞燕飞的六月,阳气上升,树林中、田野里、河边、湖畔,空气清新,饱含负氧离子,经常呼吸,可以使人心肺受益,精神大振,消除疲劳。
端午节早晨三四点钟,我和哥哥妹妹、邻居家的小伙伴们就迈出了家门,大路上没有多少人,到达五凤楼时,天空刚刚有一抹亮色,艾蒿叶、花瓣和青草尖上沾满了露珠,晶莹剔透。据老人们说:这时的最好,用露水洗眼睛可以明目,洗脸润肤。我们赶紧趁阳光还没完全出来,双手搂露水来洗脸和眼睛,精神气爽。
随后开始采艾蒿,五凤楼周围艾蒿等草本植物种类非常多,不一会就采了一大把。艾蒿根上的土要抖落掉,不能用水洗,否则会失去“药效”。有人运气好,除了采艾蒿外还能采到野生的芍药花。踏青时还有的人专门采“百步草”,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向前每走一步采一棵(或一小把)草,走一百步就采了一大把草,不能说话、不能回头。
传说端午节当天采的“百步草”是神奇的药材,能祛除邪病。还有一边采艾蒿,一边特意抓赖蛤蟆,带回家后往赖蛤蟆嘴里塞入墨块,然后放入坛子里埋在地下,等十天或半个月后赖蛤蟆肚子溜出液体,这种液体就是“偏方”专治“榨水”(疖子)。
民俗文化专家张裕兴先生曾经撰文详述这两件事。采得艾蒿,东方放亮时,踏青的人们大都出了家门都成群结伴行路繁忙、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落绎不绝,简直是人山人海、万人空巷,真是壮观。感受大自然绿野的清新,嗅嗅野花的芳香。用青草的露珠湿湿脸,爽爽神,采一把艾蒿和几朵野花,别有一番节日的情趣。
沐浴着晨曦的阳光,迎着夏日的和煦微风,我们兴高采烈地往家奔。家家户户的烟囱冒出了缕缕炊烟,灶房里热气腾腾,粽子的清香扑鼻而来,我们一溜烟地跑回自己家,将艾蒿悬挂起来,房门翠绿,空气清新,室内室外艾香飘逸。
家家户户端午的早饭基本上是吃粽子和煮蛋。母亲总是很舍得,煮了满满一大盆蛋,鸡蛋,鸭蛋,鹅蛋,抹上红色,端午的头天晚上放在屋外面,让端午清晨的露水打一下,就有了端午吉祥之意。母亲说,吃了露水打过的红蛋可以带来好运气。
上中学时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家已搬到东京城林业汽车队附近居住,公路两旁分别是于家村和大荒地村大片大片的水稻田,田梗上也生长着艾蒿等众多草本植物。一边听着稻田里蛙鸣,一边采艾蒿,也是很惬意的意境。但大多数的东京城的人们还是起大早奔往镇上东面的平顶山,登山、踏青、采艾蒿。东京城平顶山是全国四大著名平顶山之一,这座平顶山海拔不算太高,大约五六百米高,山顶不但平坦而且宽阔,有几十个足球场般大,长满了青草,简直是天然的舞场。当时不允许跳交谊舞,女孩子们玩“丢手绢”、“踢布籽”游戏,男孩子、女孩子一起玩“藏猫”、“找宝”等趣味游戏,玩够了才去采艾蒿。登山踏青的成人也在山顶游玩、采艾蒿,也有人采“百步草”和芍药花。
东京城镇是宁安县(市)南部大镇,人口有七八万,每年端午节登山、踏青、采艾蒿的人们超过万人,人们从前山登山,从后山下山,井然有序,几十年来从没有发生意外。近年来,端午节登山踏青的人越来越多,当天已有数万人汇集在平顶山,有不少人是专程从外地赶回来的,就为了那一缕“乡愁”。当今,平时登山锻炼身体的人也越来越多,体验乡愁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从中学时代起,已经数次登上平顶山,我和同学位不仅在平顶山上采艾蒿、玩游戏,更深刻的记忆是“割笤条”。当时,一到秋季,学校组织我们学生到平顶山“割笤条”是为了在冬天教室里烧炉子取暖做引柴。“笤条”是一种木本植物,最高能长到一米半左右,一根独杆,枝头有绿叶、小粉花。“笤条”不仅是烧材,还是编织筐和篮子的主要材料,这种植物生命力极强,取之不尽,用之不间竭。
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站在平顶山顶腑视山下镇子,总会有“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感觉。当时,镇上楼房很少,虽然大都是平房,但是一排排整齐排列好似军阵,也很美观。现在,平顶山下的东京城镇,栉次鳞比的高楼,宽阔笔直的马路,构成规整的方阵更是壮观。山脚下流淌不息的马莲河,灌溉着大片大片的水稻田,青山、绿水、金色的稻田,呈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田园光景,美不胜收。
平顶山是座有历史故事之山,也是红色之山、英雄之山。民间传说这座山唐代薛礼征东时的屯兵地,也传说金代的点将台。平顶山是座神奇之出山,漫山遍野长满了柞树,俗称“波楞棵”,树叶却是这里特产“柞蚕”的“食物”。“柞蚕”又称“绿蚕”,蚕丝织成丝绸薄如青纱,成为贡品。如今,平顶山脚下的宁安市农业局平安蚕场依然演绎着无愧于时代的传奇,不仅有养蚕业,还有养鹿产业,以鹿产品为特色“农家乐”红红火火。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了东京城,实行残酷的“集团部落”和“保甲连坐”策略,把平顶山附近居住的老百姓赶走强迁到大村,在平顶山东侧光明村附近修建了军火仓库,设置了开拓团本部,这里成了日寇侵略基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平顶山成为东北抗日联军打击日寇的重要战场,周保中将军在这里集结各方抗日武装攻打东京城日伪据点。八一五日本投降后,平顶山下的光明村又成为剿匪的战场,刘贤权、邹世环、曲波等革命前辈率领东北民主联军战士追剿马喜山土匪武装,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打马匪”。
1946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牡丹江军第四团第三营教导员李成根和陈营长带领一连战士的部分战士来到光明村进行剿匪保护土改斗争。匪首马喜山趁我军主力不在,亲自率领一个团的兵力偷袭光明村。我军在光明村南山狙击马匪,多次打退马匪的进攻。战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战斗进行到关键时刻,混入三营一连的特务打开光明村北门策应马匪武装进攻,占领了村子中心炮台,包围了三营营部和一连连部。战斗中,营教导员李成根和副连长李双发、通讯员吴连贵不幸牺牲,我军损失较大。这是马喜山土匪武装在光明村制造的血案,我军主力迅速回援,击溃马喜山土匪主力,保护了土改和人民翻身成果,英雄事迹流传至今,人人敬仰。
端午习俗是民间习俗,随着时间的流世,在现代化的韵律中渐渐的弱化,但端午民俗文化传统是永恒的,永远留在我孩童少年的岁月里,怎么也抹不去。前些年,各种洋节侵入,什么平安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林林种种,少的老的一窝蜂追风媚外,面对这些现象,我依然独独钟情于中华民族传统佳节,尤其是端午节,怀念粽子飘香的浓郁的节日氛,对于妈妈包的粽子情有独钟,更是无限敬仰伟大诗人屈原忧国忧民情操和精神。
“人活千载未必身重如山,名留万世只需正道清白。”诗人屈原做到青史留名,爱国之心变成了端午习俗,依照习俗吃粽子、煮鸡蛋、踏青、采艾、挂香囊和五彩带,春秋战国至今依然不变,踏青的人们在变,换了一代又一代,习俗永远不变,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在过去的人生岁月里,每一年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以独特浓厚的乡愁带来了生活传统色彩。日子在不经意间流淌,悄然间不知不觉的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又来到了, 丁酉鼠年的端午节因“新冠疫情”漫延,别样情绪涌心头,但华夏儿女团结一心抗疫行动取得初步成果,“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不聚集、不扎堆,“云赏端午,品味龙江”,家乡亮丽的风景依然日日现,剪不断的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端午节的乡愁,而且是红黄蓝绿紫五彩的乡愁… …
“满山遍野花灿烂,蓬勃生机耀河山。盎然风景无尽乐,体健心康享人间。”“云赏端午,品味龙江”,在朋友圈里、微信群中依然是“野踏青晨行早,芳草拾翠暮忘归”的景象。路边的粽子飘清香,五彩的香囊依然是吸人眼球。尽管“新冠疫情”尚未彻底消灭,家家户户依然是插艾草、吃粽子、挂香囊,祭奠和铭记屈原,弘扬天地间的浩然正气,表达胸中的爱国情操和对正义的不懈追求,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和信仰。
千百年来,这种精神的气质和信仰已经默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炎黄子孙们对这种精神气质和信仰的追求,通过日常的风俗习惯来呈现,足以昭示这种精神气质和信仰已经植入了中化民族每个成员的血脉,深入了骨髓之中,让我们学会了感恩、懂得了传承,使我们的生活永远荡漾情趣和温馨,从艾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曾经战胜了“埃博拉病毒”,拥有中西医两套医疗体系的中国人民一定会最终战胜了“新冠病毒”。丁酉鼠年的端午节依然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特别热闹的传统节日,艾草的药香和粽子的清香四处弥漫,依然相伴历史文化、相伴着悠长的乡愁 … … 这是家乡的端午节,充满了人情味的端午节!我爱家乡,也爱家乡的端午节!
作家简介:
朱文光,1963年10月,满族,党员,宁安市文联主席,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主持编写:《宁古塔文化丛书》1-10卷,论文集《笔谈宁古塔》1-3卷,文学报《宁古塔文苑》《沐雨临风》。
往期作品欣赏
作家朱文光原创作品文集

欢迎关注《宁古塔作家网》
顾 问:田永元耕 夫 高万红
主编团队成员 :朱文光于百成李延民高万红 金美丽 金波总编 :金 波
摄影师 :金美丽
《宁古塔作家》和《宁古塔作家网》是国内线上有广泛影响的文学平台,长期征稿,推荐优秀作家、诗人!是文联和作家协会的重要网络平台。
1、投稿信箱Jinbo1974@163.com(金波总编)或发在金波的微信里。
总编金波微信号:b13945316144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请在邮件或文稿主题处注明“独家授权宁古塔作家网开通原创”(不同意者,请勿投稿)。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2、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以上文字为本文作者原创授权刊发。插图来自网络,版权为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
稿费打赏20元以上,(不包括20元)开始给作者发放稿费.赞赏费用的百分之四十作为作者稿费。百分之六十作为平台运转和发展。一周结算一次赞赏,故作品在平台发布后两周发放稿费,后续稿费由于无法统计,所以不发放。
主编金波在这里期待您的佳作!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