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诗词聚贤庄·讲座(22)|| 林光伟:诗书画同源(二)

诗书画同源(二)
文/林光伟

  今天我跟大家聊聊陈健画风诗韵格调浅析:
  牛背一鸥眠
  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清袁枚《题画》
  多么宁静、舒适的生活,风光多么宜人。袁枚很注意用诗的神韵和画的情性联系起来,他评价画时,强烈要求诗味和画风的统一。
  我发觉陈建的画作,多题有古人诗句,力求与物象的神韵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画面。陈建很努力,喜欢钻研。他经常用假日走进自然,观察花卉的生活规律和特性,然后在写生时。翻找一些相关的古诗文进行学习。物象的意象得到了相互补充,同时也有机地结合。

去年,陈建萌发写《花迹》画册的时候,邀我同步赋诗,力争完成《百花诗画》。他完成一半的时候,我才写了几首,甚至还有不少是他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才将以完整表述他画时的意图和发现。我写了梅兰竹菊四首五绝发给他看时,其中《梅香》这么写:
  无意争春色。明凭一点香。
  但留风流韵,更与发芬芳。
  当时他认为与他画风表现的梅骨曲节,凌云骨气,并不相符,应当修改。经过他的提醒,我改为:
  无意争春色。明凭一点香。
  但留三寸骨,正气傲云光。
  说明陈建对于治学的态度,见一斑可觅全豹也。
  所以,我读陈建的花卉画作,多以一种恬静、安宁的心态来欣赏,才会发现他表现的目的,才会有“牛背一鸥眠”的感觉。

功夫在诗外,功夫在画外
  懂格律容易,写有韵味和有内涵、有深度的诗才真正难。当然,写有高度的诗句还是必须基于格律为基础,为了意境而出律不在此列。
  如何写出深厚的生活内涵的诗作,有娴熟的格律,有繁琐的典故,高深的文化功底,引经据典,但时代感呢,有生活体验了吗?用典故入诗虽好,但问题却是别人的啊,别人的体验呀,能将典故化进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不晦涩,很自然才是好。不久前我拿了一位外地诗友的诗给一些老辈看,他们一致认为他的诗读很多,但自己的生活体会太少,局限于写诗而诗。是明眼人一看即知。

为什么说写诗的功夫在诗外,其实就是不要拘泥于别人的体验。“闻、思、修”是佛修的三大次第。用于写诗也如是。闻而思,思而修,由修而证道果。学习典故,听经说法,熟知格律,灵活运用技巧,到生活中去,就是学诗道途。
  “功夫在诗外”是出自陆游写给儿子的诗,陆游另一首诗也提到“纸上缘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讲出诗应注重内容意境的同时,更应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就是强调要“躬行”,到生活中涉猎,开阔眼界。诚然,“功夫在画外”也如是。

再谈功夫在诗外
  昨天下午,我刚刚写好功夫在诗外那则诗话,杨启献老就来找我喝茶。他看到诗话后,很是赞赏,说到写诗话须“有我”,无我很难有说服力。是的,我写这些诗话仅仅是写我自己的一些经历,我不会讲大道理,将我的经历和想法写成随笔而已,也不想说服他人,只是自我记录学诗过程而已。
  有人一听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立即否定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样。须知慧能所说的修道的目的,而神秀说的是修道的手段,两者丝毫不冲突。手段是因,目的是果,世人只知求果,但世上有哪里有无因之果?写诗如此,但写诗话须有我。我很赞同杨老说法,毕竟我们不是文史研究,只是当作与朋友交谈心得而已。

所以,我想起了苏东坡的“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诗句,有我也好,无我也好,只要觉得适宜才是好。但写诗能写出真的“无我”吗?我这么理解不知正确与否。无我也就是忘我,超越了自我,站在社会大众、自然的高度领悟和发现规律规则。但实实际际已经有作者的思想在内,只不过是高度不同而已。现在初学的很多平铺直叙或直接用思想写诗,以为是只要站的高度到了就是无我,那将是大错特错。写诗和画画道理一样,讲究形神,即所谓韵味、意境。因此,我很喜欢炼意,有意思的东西才有玩味,虽然我总是写不好,跟我少读古典诗文有很大关系。我的功夫真的是用在诗外太多了,没有打好基础就想盖大厦,很不好。但我坚信一点,文艺是共通的,一里通百里彻。我学医入易,学易明理,学诗知画,学画悟意。如果真的不能相通,我哪有那么多精力学习那么多学科呢?诚然,又是闻思修而已也!

从来诗味犹禅味,诗罢总求禅意陪?
  斟酌诗风禅静定,禅诗雅韵咏怀开。
  不明诗眼禅何识,只问禅心诗就来。
  镇日诗禅为舍得,禅修诗笔岂须台。
  ——《诗禅联珠》
  附:《 诗酒连珠》
  诗酒连珠意更绵,学诗饮酒乐天天。
  诗吟酒兴思悠远,酒助诗题写自然。
  酒劲三分诗后韵,诗风千变酒中仙。
  不分诗酒辩功力,李白酒来诗百篇。
  《草色遥看近却无——又说功夫在画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韩愈名句,用来形容写诗和画画很好用。我经常看陈健兄画画,总是要退几步,观察一会才再画。是的,看山似山不是山,看水是水难为水。要画到此境界不知经过多少次观察、分析、临摹,还有磨烂多少笔头。正如驾驶汽车,公里数足够,任我驰骋。陈健是我高中同学,当年他考上广州美术学院时,同班有4人考上大学,我与孙山无缘,记得曾写过《送别同学》的诗:
  一回二回三回径,送友四人各践行。
  五六七八九十句,百千未尽万般情。

当时我的心情可想而知。从高中开始,我与他们是好朋友,也一同画画,一同学习,送别后自然留给我无限惆怅。好在虽然我们分开了,但我们从未间断联系,相互鼓励相互激进,在不同地方不同岗位不同专业努力进步。他很优秀,早在十年前已经是高级工程师(相当于副教授),又被评为中国设计大师,而我却出不了潮州,也止步于此。但是,由于陈健不断带给我新的理念和思路,我各方面能力能够稳步提升。说了这么多,只是说明一点,陈健对我的影响不单单是画画,功夫在画外,他才会对国画的理解那么深邃和透彻。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聚黑,江船火独明。
  小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来形容陈健的国画,也很确切。

附:现代诗朗诵与近体诗吟唱
  为什么要附加这一则内容,目的是说明文艺的共通性。特别是音乐对诗书画的影响,也可理解与诗书画是同源的。
  读初中时,我参加学校举办的诗朗诵比赛并获奖,让我更醉心于新诗创作,故很认真地学习诗朗诵,还专门在电视录制著名朗诵家李默然(邓汝昌扮演者)的诗朗诵,研究其腔调,并发现一个问题,如无美声唱腔为基础,很难朗诵出好的声调,所以特别参加蔡来有老师举办的声乐培训班,在蔡老师两个节时的指导下,学习了发声基础,特别是共鸣腔的使用方法,同时,我参加了多次的演艺晚会,声调逐渐圆润,共鸣腔的作用突显效果。
  直到学习了古体诗词,我经常看到李凌云老师每写一首诗,都要哼哼哈哈,每到奇妙之处还摇头摆身,手舞足蹈。后来,李老师解释,如果写古体诗词,必须吟诵,才会发现音律和节奏,平仄,韵脚的不协调处,我才恍然大悟。所以,我请教了吟诵之法。潮州电视台谢永斌兄吟诗比我到位,他对吟诵很有心得。

后来,周笃文教授来潮州,我当面请教,受益匪浅,理解了平悠仄促的要领。他说,平声可以无限延长,仄声用于表达强烈情感。当时,他随便拿一首七律吟唱,很有电影《三国演义》的开篇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唱板。时而大江东去,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时而委婉绰约,如痴如诉,连绵不断。我当时叹为观止,为之折服。他是用吟唱之法,如弹铗而歌,信口抒发,尽显韵味。遗憾的是,周先生的唱腔方法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学会。但是,让我见识了古体诗词吟唱的魅力和高雅之处。
  看来学会诗朗诵和吟唱,功夫还是在诗外。

作者简介
林光伟,字晓岚,号茗香,斋号茗香书屋。师从李凌云、曾楚楠先生,现为广东省岭鸿诗词学会会员,潮州诗社、岭海诗社社员,参与发起了瀛州书画院、潮州市义工协会、潮州市蒲公英慈善会、潮安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多个社团。诗词见诸报刊,文艺作品多次获奖。
投稿说明
⊙同题由千古诗词聚贤庄微信群内不定期收录
⊙个人专辑投稿邮箱:532065617@qq.com
⊙个人专辑投稿限5–10首。要求原创首发,投稿时附上2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和本人照片一张。15天内未接录用通知可另投他处,在此期间请勿做他投。拒绝抄袭,文责自负。
⊙投稿作者敬请关注本平台公众号,并在稿件刊发后及时转发文章到朋友圈以及所在的微信群,以提高文章阅读量。
⊙发表个人专辑的作者,当期所得赞赏金额的60%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40%作为平台运作和今后办刊物所用,赞赏低于10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刊发后的第10–15天内发放。
千古诗词聚贤庄管理团队

顾 问:竹溪浣墨、李东亚、李广辉、拈花一笑、浊者清也、茗香书屋、梦 痕 、四明山里人、黄劲
总 监: 秉烛夜游
副总监: 九条命
庄 主: 理 野
总 管: 归 燕
编 委:析城山、流云飞鹤、六角水、
马大囧
群管部主管:红 叶(一群)
鸽 子(二群)
群管理:野 鹤、肩上蝶、朱朋龙、若 曦、虚 竹、遇上你是我的缘
往期回顾千古诗词聚贤庄·讲座(18)|| 梦痕:格律的故事(一)
千古诗词聚贤庄·讲座(19) || 梦痕:格律的故事(二)
千古诗词聚贤庄·讲座(20)|| 梦痕:格律的故事(三)
千古诗词聚贤庄·讲座(21)|| 林光伟:诗书画同源(一)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