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鹤:童年记忆里的胡同

童年记忆里的胡同
作者︱李云鹤
最早的记忆就是门前的那条胡同。还是蹒跚学步的时候,就由奶奶领着,每日里站在门前望着那条幽长的胡同,或等待下地归来的母亲,或聆听街上货郎的叫卖声,或观望过路的行人。胡同里也经常有音乐响过,那是邻居家小伙骑着自行车故意摇得山响的一串铃声。胡同里进出的人并不多,甚至非常寂静,车铃却摇得自豪、清脆。间或几个大我几岁的邻家孩子,拉扯我一下就跑,然后嘻嘻哈哈地消失在胡同的尽头……在那时的我看来,胡同是很长很长的,外面也是很精彩的,于是常常闹着嚷着走出胡同。小脚的奶奶拗不过我,颤巍巍地领着我来到大街上,看更多的行人,看在空闲处打打闹闹的孩子,看在墙角下晒太阳的老人。等大过几岁能够自己走出胡同的时候,我结识了许多胡同外面的伙伴,胡同里的路也不再那么长。但胡同却珍藏了我童年的秘密。自制的“洋火枪”藏在门口的墙角里,偷偷从抽屉里拿来的火柴藏在胡同的墙缝里。也有把火柴忘在口袋的时候,招来的总是大人的一通训斥,因为那时花二分钱买盒火柴,也算是一项不小的开支。遇上哪家娶媳妇,寂静的胡同会突然热闹起来,煮肉的香味弥漫着整个胡同,大红的门联贴上,不知从哪里借来的录音机放着欢快的音乐……一阵喧哗过后,留下的又是长期的寂静。最热闹的还是过年的时候,差不多年龄大的孩子凑在一起,口袋里珍藏着大人买给的鞭炮,你点一个,我点一个,一声声响声过后,剩下了团儿似的浅蓝色的烟,风一吹,散了。那时没有经历太多的事情,仅是这瞬间的美丽,就足以让我高兴很长一段时间。真正走出那条胡同,当是我来到这座城市读书工作之后。期间每逢节假虽常回家看看,但对我来说,那条胡同已经变得很短,甚至已经很不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城市娶妻、生子,回老家的日子越来越少,那胡同也变得模糊起来。在城市又搬过几次家,最终安顿在几座高层楼群里,但出门要经过一条长长的胡同。那日下班经过门口的胡同时,同样看到几个老人在胡同里安详地晒着太阳,内心忽然发现,门口对着胡同竟是我喜欢在此居住的一个重要原因。难道是意识的回归?走出胡同经历过繁华后追寻和渴望着心灵的静谧?忽一日,父亲来电话说,祖宅的老屋要塌了,胡同的墙也要倒了。从低沉沙哑的声音,很容易就能想像出电话那头父亲那悲怆辛酸的表情。也难怪,作为一个从祖父那里继承了太多传统的人,祖屋和老墙的坍塌无疑是最让他感到辛酸的事情。不仅父亲感到辛酸,我也感到辛酸,因为生活在现实社会里,我根本没有勇气抛却现代文明重新走回到那幽长的胡同里去。童年记忆里的胡同就记在心里吧!
更多精彩文章:
■贾平凹:我老不明白,我招谁惹谁了,为什么骂我?
■余秋雨:绑匪的纸条
■阎连科:母亲说,明年过年别再回了
■莫言:文学家大多是爱财富逐名利的,但作品却是批判富人歌颂穷人的
■徐兆寿:天马行空
来稿须知
本平台旨在“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唯质取稿”。欢迎文字爱好者投稿。要求:
1.原创首发散文、小说、评论、诗歌必须在600字以上,内容按“题目+作者+内容”格式编辑在一个word文档中,用附件形式发送指定邮箱:779235484@qq.com。本征稿长期有效。
2.本平台所有来稿要求文责自负,所有作品打赏的费用将按平台投稿协议规定结算。有打赏作品的作者请主动加编辑微信号:dangdaizuojia。若作品推出,十天内作者不加编辑微信,或编辑给转发打赏费用在24小时内作者不及时收取,本平台就视作者自动放弃费用处理。所有来稿若三日内平台不刊发,作者可自行处理。
3.本公众号发的内容,编辑在发稿前第一时间通知作者,也请作者留意关注,多自己转发宣传自己。对于每次推出的作品超出五百以上点击率的,以后平台优先发稿。

觉得好,请点击在看再走吧!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