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溪杂谈?为什么写诗

用文字打磨生活
为什么写诗文∕桃溪(南窗寄傲)
前几天看了一篇帖子,标题是《为什么写诗》,其中总结出来的几点都是以人们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而例举的种种好处,比如在职场会写诗的好处,交朋友时写诗的好处等等,这些都是外在的显现。个人认为诗歌恰恰是最私人的感情抒发,也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无论古今,人们所具有的原始情感是相同的。但“为什么写诗”这个题目首先就有两种意思:第一种:为什么写诗——意思是为什么不去写散文或者其他体裁)?第二种:为什么写诗——写诗的初衷或者理由是什么?这两种意思在说话时可以借着语气领会出来,但单就标题来看只能凭个人的理解来揣摩其意思了,大多数看者想必跟我一样理解为第二种意思的,那篇帖子的内容也应是为后者做阐释。那么,我们为什么写诗?(而不是运用其它的体裁)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的《弹歌》到诗源《诗经》,从古(汉)乐府到近体诗,再到现代诗,从广泛的四、五、七言到现在自由体,诗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着,其中,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体也在特定的时代衍生并成熟起来,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彩。
最早的诗与歌互相关联,是人们劳作时的产物,也是人们生产生活情境的表达,从那时的诗歌可以看出,人们即使不认识字,也可以唱作出流传至今的诗句来。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各种乐器的应用、还有朝代的更替带来外族(国)文化的侵入以及地域性语言等原因,人们对诗歌语言的表现也更加精心琢磨(或者说对语言文字的重新组合),不仅仅只局限于口头上的抒发和弹唱,也多了一份“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尚书.舜典》上说“诗言志……”可见诗歌首先是个人情志的表达,心中有所感、有所思才会想要抒发出来,但又不能直白的表露,否则跟口号没有区别,使人有味同嚼蜡的感觉。诗的用语(语言)是美妙的,短短几个字就可以表达出心中的感觉,并让人回味无穷,这一点可以说明诗歌语言表达的凝炼、含蓄和美妙。比如“思念”这一类的情感,现在人一般会直白的表达——我想你(也可以是思念家乡或者别的具体事物),这几个字是表达了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但缺少了渲染,像是一个失去生命力的枯枝。
让我们重温一下古人怎么写——
《诗经》里的诗人这么表达:……一日不见兮,如隔三秋……(王风?采葛)。《乐府十九首》里这么表达:……思君令人老……魏晋诗人这么表达:……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燕歌行二首·其一?曹丕》南北朝诗人这么表达:……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佚名)五代诗人这么表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顾夐)唐代诗人这么表达: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宋代诗人这么表达: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车遥遥篇?范成大)元代诗人这么说:……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清江引·惜别?贯云石)现代诗歌中表达思念的句子有:如果你要想念我就望一望天上那闪烁的繁星有我寻觅你目光《思念?汪国真》……等等等等,数不胜数,以上只是借了大海里的一滴水。这些诗句流传千古未衰,全民皆会诵读,可见诗歌的生命力之强和受众面之广。相比于现代诗歌来说,古诗(相对于新诗也就是现代诗歌而言)对于韵律的要求和字数的规定比较严格。民国时期,中国的旧文体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随后一种新的文体——现代诗歌又形成了。最初对现代诗(自由诗)的定义可以参考1920年出版的《新诗集》序言中的四项标准:“1.合乎自然音节,没有规律的束缚:2.描写自然界和社会上各种真实的现象;3.发表个人正确的思想没有‘因词害意’的弊病;4.表抒各个人优美的情感”(摘录)。从这里可以看出文体的形成跟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包括日常交流语言)也是息息相关的。那为什么写诗,而不去写其他体裁如散文之类等,上文曾说过,诗的语言是凝炼的,它可以是表达出激情豪迈的,也可以表达的含蓄委婉,还可以是晦涩难懂的(如唐代李商隐的无题诗,看个人理解),无论民国之前的古诗还是之后的现代诗,都可以在一两句或三五句之间就有时间、空间和情境的完成。如我们熟悉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短短七个字,有时间的跨越,也有空间的穿梭,横贯万里,穿越千年。再比如,最近读的一首诗人洛夫的《烟之外》里边有一句: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用不变的事物去塑造动态的时间和行为;再比如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句之间表达了诗歌的基调、情绪的流淌、情境的完成,让它引领人们去感受字里行间作者心中所要表达的思绪并有想要读下去的愿望。诗的语言可以是平实的,可以是空灵的,还可以是跳跃的但内容不脱节的,它似乎没有章法可循(有的古诗是有起承转合的说法),但一定会是某个意思完整的抒发并能引起人们的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古诗中按字数普遍常见的有五言、六言、七言……(但通篇下去的不一定就是诗,如《三字经》已是“经书”类)按意境有雄浑开阔或细腻柔美等(这一点很赞同王国维先生说的意境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大小的关系)。诗歌本身就像是洒在水面的阳光,随着波纹折射出一道道耀眼的辉彩。它可能不需要你有多高的学历,多深厚的文化基础,但你最起码必须有真切的情感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就像《红楼梦》里香菱学诗,还有古今很多小朋友写诗。个人认为诗歌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层次的不同,它区别于个人对语言的掌握度和表达能力以及社会阅历等等。它富有节奏变化,音韵的优美使人容易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之外,诗歌的语言简洁而不简单,内涵多方位却可直抒胸臆,作者用灵感之笔写出来的特有意象也往往会打动读者的心。但是如果你想做一位文学大家的话,写诗或许可以是你休息时打的一个盹儿。为什么写诗呢?不排除有像唐代那样为了科举(名利)而作诗的人。个人只是因为想写,因为喜欢,仅这些就够了。后附:人们一直习惯把诗和词合称为诗词,但我们知道,词的成熟在宋代已达到巅峰状态,它已不同于以前的诗和以后的诗,是独自摇曳的一朵奇葩,它因特定词谱(牌)的存在而幽幽长香……上文观点只是个人多年来接触诗词所感触到的一点浅薄理解,如有不同见解请在留言里赐教。
END
【个人简介】桃溪,南窗寄傲;陕西人,古诗词爱好者,喜唱歌,慕书画;凡尘里有暇与好友畅游于《桃溪微刊》,愿有生之年,能尝试着用各种文体倾写心底的繁华。个人箴言:近山知我小
REVIEW
◆◆往期回顾
酷音工作室‖声音美化专家
有声‖周氏易经新解全集?收藏版
桃溪有声微刊‖简介、投稿及赞赏说明
投稿邮箱|616792237@qq.com
第十二届“三木秉凤杯”征文公告
愿你在春天永不缺席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