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32|围观?赵思运作品

编者按:
凤凰湖诗社成立以来,先后在周一刊推出了“八面来风”和“名家赏析”栏目,得到了各地诗友的大力支持,提升了诗社成员的诗歌欣赏水平。为进一步提高诗社成员的诗歌鉴赏能力,又特开设了“围观”栏目,每期由一位社员提供代表诗作一首,其他成员赏析,在周一刊推出。今天推送凤凰湖诗社成员赏析赵思运诗作《遗言》。
遗言
赵思运
他们一个劲地让我吃
让我吃各种各样的粮食
有荞麦黄豆绿豆红豆
有各种配方
他们让我快快地长
长很多很多肉
他们明天就要把我送到
屠宰场了
我从来都没有见到过大草原
我不知道什么叫辽阔与苍茫
作为一头牛
我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见过
一棵草
赵思运,山东郓城人,现居杭州。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文学院教授。从事诗歌写作与批评。
围观
一头牛,一生从不吃草,只吃各种粮食与配方,真不知是牛的悲哀,还是养牛人,或者说人类的悲哀?可如今,这样的事,又难道仅仅发生在牛的身上?这头诉说着“遗言”的牛,难道没有我们人类的影子?!赵老师的诗,用近乎白描和纯净的语言,将这样的命题与答案,深藏诗中又揭示诗外,令人读来有一种“暗流汹涌”——恕我用这样一个字来形容心底生出的无奈与愤懑的感觉。这是一首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咀嚼的好诗!感谢赵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佳诗!(南方嘉树评)
一种透彻而尖锐的悲哀!一种“辽阔”又“苍茫”无奈、无助又不甘心的悲哀!赵思运先生运用日常倾诉的直白铺开了这样的悲哀,他在说“牛”,又不是在说牛。(俞伟远评)
《遗言》粗看以为是写中国食品的安全问题,那读者就浅见了。因为诗人是个思想深邃的人,看似浅显的主题,往往隐藏着很大的信息,需要读者去思考。诗人用牛为意象,而不用其他人类食物链中的动物,显然颇有深意。因牛是最勤劳也是对人类贡献最大的食草动物,却被迫在被人类喂吃那些看似很好,其实是不喜欢的饲料,目的就是为了让牛快速长肉。诗人用第一人称写道:“他们让我快快地长\长很多很多肉\他们明天就要把我送到屠宰场了\我从来都没有见到过大草原”这是何等悲凉。而“作为一头牛\我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见过\一棵草”。诗人用牛来比喻一种人生,最后无法改变被宰的命运,可见诗人的良苦用心与独具匠心。(陈曼青评)
赵思运的诗看似信手拈来,实际匠心四伏,有着骨子里的经典意识。这首《遗言》,喻体不用羊,不用猪,不用其它,而用牛,是因为没有比”牛”更有确定性的象征指向。用”遗言”作题目,很好地揭示出了对一种被强加的命运的无能为力,却又不甘心。全诗从”让吃”切入,用”让吃”的目的作转折,过渡到这种”让吃”使牛失尽了本来应该拥有的一切。诗意到此让人浮想联翩,又猛然警醒。(濮建镇评)
这是一个悖论:作为一头牛一个生命,它有权自由自在地活着,可以吃喜欢吃的食物,可以奔跑在大草原,那将是多么和谐的一个场面。但是作为人类的食物,这一切都不复存在,它只能接受人类安排的命运。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不要那么得心安理得,尽量将它们自由放养,养足自然成熟期,然后无痛地将其杀死,这不仅对牛是一种仁慈,同时也能保证人类有优质的食材。(王伟江评)
被安排被主宰的命运,唯一倾诉的机会大概只是这“遗言”了。
“遗言”式的叙说非常冷静,就像在讲别人的故事,也许“我”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代表着某种普遍性存在,而“我”在这样的命运里,已然接受一切安排。
遗言看似简单,却是重要的记录和有力的诉说,至于谁来评判,似乎并不重要了。(李米评)
诗人口语话生活化诗写的却是一个严肃的主题:明面写的是肉牛的圈养,而口语诗不以意象、心象表达见长,而是以整体观照的事象取胜,整首诗就是在娓娓道来一件我们也非常熟悉的那种肉牛喂养模式,但实质的指向却是现实的反讽。诗人是一位大学教授,在口语诗的创作方面浸淫多年,让这一首诗的张力和留白很大,给了我们很大的脑补和想象空间——譬如诗意多样性的解读之一是,我们对人才的培养,不管不顾地喂给他们很多不需要的“饲料”,拔苗助长,而从不顾及他们内心的真正需求和自我发展与完善,这也是一种扼杀和另类的“屠宰”……《遗言》读来让人感到深沉的悲哀,却又催人警醒!(向宣黎评)
诗短而快,似乎一头牛的生命在读完诗时就结束了,一头牛,还剩下一首诗的时间,它要说出毕生的愿望:一棵草。
但谁不是那头牛呢?我们的肉体先被填充进很多事物,地沟油、苏丹红、瘦肉精,接着,我们的心灵也被注射激素,婚外恋、酒精麻醉、娱乐至死,不是我们忘记了一颗草,而是一棵草选择遗忘我们,我们终于成为了即将被屠宰的牛。
普遍的生存困境,因于我们普遍的欲望、普遍的意淫,那拒绝吃第一口“荞麦配方”的牛,是真的勇士。对牛怜悯时,更应看到诗的忠告。(程叶箴评)
赵思运老师的诗歌总是用朴素平凡的语言直透冰冷深刻的生活本质。这首《遗言》也不例外。此诗通过人工饲养场一头牛临终“遗言”的形式自述了其身不由己悲剧的一生。在现代工业文明大环境下,大多数生命被人类主宰,包括诗中作为“牛”食物的各种豆类,包括这头作为人类食物的只能悲叹宿命的“牛”。一头自然生命体的牛,竟然一辈子见不到天然生存的环境——草原,乃至从未看见过原本是牛天然食物链的“一根草”。多么残酷的命运!诗意到此为止了吗!显然不是。造就牛悲剧一生的人类,我们就能够主宰自己在现代文明浪潮下的命运吗!人们看不到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流,孩子们没有时间在田野里奔跑……与“自然”背道而驰的我们也早已被“圈养”,人类难道不是诗中的那头“牛”?!一首小诗,多么巨大的讽刺!读罢此诗,只顾埋头向所谓“文明”挺进的人类,前进的道路上是不是该反思些什么?!(陆岸点评)
赵老师的《遗言》借一头牛的命运,讽刺某些诸如急功近利等的社会现象,是一首有社会价值、有力量的、发人深思的诗。想到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我们对于孩子的培养,若蹈此覆辙,快餐式地温室式地拔苗助长,将会祸害无穷。(钱永强评)
诗意的光芒与现实的阴影
——读《遗言》
我不是庖丁,但我需擎笔剖解这头牛。
诗人是食物终端的享用者,挥笔仅是为一头牛写下遗言。
数步之外,也可远视,我生怕口语诗下的唾沬弹湿了这支笔。
我已经开始细细地“把玩”这头牛了:此牛肥硕,但已壮士暮年。它的犄角无夕阳挂,背脊无牧童可骑,甚至软垂的牛尾也无嘤嘤之蝇虫可驱。说白了它的小命已经到了尽头,它要为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献祭。我无法把它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那头牛联系起来,也羞于说出在牛排館的大快朵颐。
我囿于诗的素描中,简约的线条暗藏玄机,全诗毫无色彩,波澜不惊却暗流涌动,一种反差极大的白话。如果说遗言是对后事的交代,但它对同类毫无警醒的价值。令人生疑的是一个学富五车的人,为何如此吝惜用词?与“学究”的口吻又相去甚远?
与这首《遗言》相近的,作者还写过一首《遗书》,堪称姐妹篇,但我私以为后者尤为精彩。作者动用了十数位天才的遗书,粘贴在自己的作品中,下面注释的长度几乎等同于诗的原文,谁还有过这种超然的写法?进而使人疑惑的是作者在他的作品中随手拣出这一块“牛排”,让那些误入诗歌殿堂的人品尝?
“暗讽、朴拙、冷峻、颠覆……”我们可以给这首诗贴上各种标签,但以一窥而知全豹那是一厢情愿的事,况且以一诗而把握作者的走向也不现实。好在众多高手早有论理,我不妨摘录一二:“他把既有的东西瓦解。他让你的期待落空”,“这种状况与人的生命感性存在方式相悖谬,让人们重新找到生命的诗性,看到诗意的光芒”。洋洋洒洒不一而足,限于篇幅只能就此。
《遗言》是语言的罗列者,而不是审判者。他可以大声地赞颂粮食,却对神秘的配方一笔带过,最后仅用“一棵草”而收笔。“他一定是看到了什么东西。他一定不愿意看到这些东西。”作者笔之冷静使我的笔不敢有半点恭维之意。我想诗歌的光芒应该消融现实的阴影,唤起人们对春天的拥抱和热爱。春天草木万物生,我应该打量打量那棵草,咂巴咂巴那棵草的味道。(胡佳伦评)
凤凰湖诗社
主 管:桐乡市作家协会
顾 问:梁晓明伊 甸
社 长:康 泾
副社长:王 净
《凤凰湖》诗刊编委
主 编:康 泾
副主编:濮建镇余 兮
编 委:(按姓氏笔划为序)
王 净余 兮俞伟远
诸 子康 泾濮建镇
投稿邮箱:txfenghuanghu@126.com
“凤凰湖诗社”公众号
编 辑:陆 岸 向宣黎
技 术:蔡宇玲李 米
审 稿:康 泾王 净
投稿邮箱:fhhgzh@163.com
NO.132
行吟湖畔,诗意生活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