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夜行人的介绍(寒冬夜行人简介)

寒冬夜行人的介绍?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别名《寒冬夜行人》。 卡尔维诺代表作。他用小说搭起迷宫,与读者你一起做文字和思想的游戏,正如情欲开放了男人和女人的时空,阅读,也让读者、作者和作品碎成万花筒里的玻璃,自由变幻着世界。

繁华镜像之间,你是否看见了卡尔维诺的狡黠?

20世纪意大利原著小说?

《意大利语语法》、《自学意大利语》;译作《十日谈》、《玛丽安娜·西尔卡》、《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寒冬夜行人》、《帕洛马尔》、《美国讲稿》等。

坐着摇椅可以边看电视或看书吗?

浑身颤抖、无法自拔的书,对于我肯定就是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又译《寒冬夜行人》)。初读的时候,浑身颤抖,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卡尔维诺的叙事艺术,写作技巧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开头是这样的:

你即将开始阅读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先放松一下,然后集中注意力。抛掉一切无关的想法,让周围的世界隐去。最好关上门,隔壁老开着电视。立即告诉他们:“不,我不要看电视!”大声点,否则他们听不见。“我在看书!不要打扰我!”也许那边噪音太大,他们没听见你的话,你再大点声,怒吼道:“我要开始看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新小说了!”你要是不愿意说,也可以不说;但愿他们不来干扰你。找个最舒适的姿势吧:坐着、仰着、蜷着或者躺着。仰卧、侧卧或者俯卧。坐在安乐椅上、长沙发上、摇椅上、躺椅上、睡椅上。躺在吊床上,如果你有吊床的话。当然也可以躺在床上,或者躺在被窝里。你还可以头朝下拿大顶,像练瑜伽功。当然,书也得倒过来拿着。是啊,理想的阅读姿势是找不到的。过去人们曾站在阅读架前看书,习惯站着。他们习惯站着不动。骑马骑累了,他们就那样站着休息。以前还从来没人想到骑在马上看书;可今天,骑坐在马鞍上看书,把书放在马背上或者用特制的马具把书挂在马耳朵上,好像对你挺有吸引力。两足插在脚镫里看书应该是个非常舒适的姿势。要从阅读中得到享受,首要的条件就是把两只脚抬起来。喏,干吗愣着?伸直腿,抬起脚,跷到一个软垫上,跷到两个软垫上,跷到沙发扶手上,跷到沙发上,跷到茶几上,跷到写字台上,跷到钢琴上,跷到地球仪上。先脱掉鞋子。如果你愿意,就把脚跷起来。如果不愿意,那就把鞋穿上。别站在那里,一只手拿着鞋,一只手拿着书。调一调灯光,别让它太刺眼。现在就做,因为你一旦读上瘾,就顾不上这些了。不要让书页笼罩在阴影里,那会使一团黑字衬在灰色的背景上,像一群整整齐齐的老鼠;当心别让灯光太强,像南方中午的日光那样直射在惨白的书页上,吞噬细小的文字。预先想想哪些事情可能会中途打断你的阅读。你如果抽烟,要把香烟和烟灰缸放在手边。还有什么事呢?要小便?嗯,这你知道该怎么办。你不要期待这本书里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你是个原则上不对任何事情抱任何希望的人。可有很多人,有比你年轻的,也有比你年长的,希望猎奇,从书本中,从其他人那里,从旅游中,从各种各样的事件中,从未来的一切之中猎奇。你则不然。你知道,如果可以抱什么希望的话,那就是希望避免灾难降临。这是你从个人经历、国家大事乃至世界大事中得出的结论。那么,你怎么看待书籍呢?喏,正因你在其他领域都不抱希望,你认为在书籍这个有限的范围内应该让自己名正言顺地享受一下青春时代的憧憬,你的愿望在这里可能会实现,也可能会破灭,但是失望的风险不会太严重。

外国民族文学代表?

英国:莎翁《麦克白》《哈姆莱特》,狄更斯《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拜伦《唐璜》,雪莱《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萨克雷《名利场》,

法国:雨果《悲惨世界》《惩罚集》《笑面人》,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名人传》,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德国:歌德《浮士德》,托马斯.曼《魔山》,海涅诗歌

意大利:但丁《神曲》,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寒冬夜行人》,

美国: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老人与海》,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马克.吐温《汤姆叔叔的小屋》,杰克伦敦《热爱生命》《海狼》,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俄罗斯:托尔斯泰《复活》《战争与和平》,屠格涅夫《罗亭》《父与子》,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个人现在比较喜欢意大利人卡尔维诺、阿根廷博尔赫斯、哥伦比亚马尔克斯,奥地利卡夫卡,

推荐几本关于写作理论的书籍?

1 卡尔唯诺:寒冬夜行人 2 观众心理学/余秋雨/天下 这本书虽然是一本专论剧场的书,但是其中有许多也符合小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互动。

3 季羡林谈写作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主要流派?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巨变密切相关。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推动西方社会迅速进入信息时代,大规模的机械复制和数码复制技术使信息迅速膨胀。一方面,图像和影视文化对传统文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文学作品通过网络等电子媒介方便地扩散,网络平台为普通人提供了廉价迅捷的作品发表途径,五花八门的文学形式如网络文学、超文本小说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这些新因素不断挤压着现代主义精英文学的生存空间,日益把文学推向大众化、平民化和娱乐化。文学艺术日渐失去昔日的光环,作家们也不再板着面孔对待读者和文学本身,而是更多地采取一种戏谑、调侃的态度。不仅调侃读者,也调侃文学和文学传统本身。另外,20世纪后半叶西方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也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现代理论家对宏大叙事的消解,对差异和不稳定性的推崇,对本质中心等深度模式的解构和对意识形态的不信任引发了作家们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态度,极端者甚至发展为一种无所谓的虚无主义态度。追求建设性的目标似乎已经失去了意义,尽其所能打破传统才是唯一的目的。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共同特点 

  后现代主义文学虽然各具特色,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特点的。很多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主题、形象、情节和语言都呈现出不确定性)、创作方法的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从20世纪文学发展的轨迹看,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背离和超越。它们继承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批判和创新精神,并进一步将其推向极端。从艺术形式上看,如果说现代主义对文学表现形式的探索还停留在打破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传统手法并力图有所创新的阶段,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学则倾向于放弃艺术形式,甚至从根本上反对艺术形式本身。从思想倾向上看,如果说现代主义文学对西方文化还抱有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对人生的无意义和世界的荒谬性还表现出痛苦和焦虑,,那么后现代主义作家则换了一幅嘲讽和调侃的面孔,他们相信,与其毫无结果地思考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如对它们投以轻蔑的一笑。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组成  

  “后现代主义”文学包括多个文学流派,主要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 

  存在主义文学虽然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繁荣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但是对后现代文学,特别是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和“新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存在主义文学承袭了存在主义哲学对于人的存在的关注,作家们通过文学创作表达对存在的哲学思考,探讨存在的荒诞性、人的存在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人的自由选择等问题。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和波伏瓦等。  

  荒诞派戏剧于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后流传到欧美各国。荒诞派戏剧在内容上力图展现世界的“荒诞”以及在“荒诞”世界中人类的异化、苦恼、烦闷和孤独的情绪。荒诞派戏剧在艺术手法上具有反传统戏剧的独特性:传统的戏剧情节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破碎的、看似缺乏连贯性的片段;典型的人物形象被抽象化、平面化的人物所取代;人物语言深度化模式被打破,代之以看似毫无目的的、缺乏逻辑性及深度涵义的人物对话。总而言之,荒诞派戏剧以反传统戏剧的“荒诞”形式表现“荒诞”主题。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主要有法国的尤奈斯库、阿达莫夫、让?热内,英国的贝克特、品特,美国的阿尔比等。  

  新小说与荒诞派戏剧同一时期兴起于法国。新小说提倡对传统小说的反叛,其共同的艺术旨趣是:不再追求小说对于意义的揭示,却表现出怀疑一切信仰的精神危机;打破传统小说中的故事性与情节性,力图以此方式展现世界的荒诞;不再以人为中心,侧重描写物的世界。娜塔丽?萨洛特、罗伯一格里耶、布托尔、西蒙等是重要的新小说家。  

  “垮掉的一代”是二战后美国的一批作家,他们受到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反叛原有的价值体系,关心人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创作表现了时代特征以及一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垮掉的一代”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社会压抑的反抗,他们的作品中也塑造了反叛的形象。这类形象往往狂放不羁,蔑视一切,并以放纵、堕落、颓废甚至犯罪来表现自身的反叛。“垮掉的一代”在艺术手法上主张对高雅艺术特点的抛弃,作品的结构往往是自由的,语言风格狂放甚至粗鄙。凯鲁亚克、金斯堡是代表性作家。  

  黑色幽默是美国六七十年代颇为流行的文学流派。其主要特点是以调侃轻松的语言和滑稽可笑的外在形式,表现压抑、沉闷、绝望的情绪和对荒诞世界的思考,因此它又被称为“绝望的喜剧”和“绞刑架下的幽默”。主要作家有海勒、冯尼格特、品钦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于拉丁美洲,60年代达到高峰。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融会了印第安精神和拉丁美洲本土文化,表现出作家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这在后现代主义文学范围内是与众不同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多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同时往往又带上神秘的魔幻色彩。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主要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危地马拉的阿斯图利亚斯、墨西哥的鲁尔福等。  

  除了以上后现代主义代表性作家之外,20世纪后半叶西方文坛还涌现出如下优秀作家。  

  韦斯拉瓦?辛波丝卡(1923一),波兰著名女诗人,《存活的理由》(1952)是她的第一本诗集,《一百个笑声》(1967)是她的成熟之作,《桥上的人们》(1986)标志着她诗歌创作的高峰。辛波丝卡的诗多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元素,通过隐喻揭示生命的本质,表现现实的荒谬和人性的愚昧。她认为,诗歌以好奇、求知和探索为翅膀而飞翔,扩大了人类的生活领域,使之涵盖我们内在的心灵空间,也涵盖我们渺小地球悬浮其间的广袤宇宙。辛波丝卡获得了199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伊姆雷?凯尔泰斯(1929一),匈牙利著名作家,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二战期间在纳粹集中营里渡过了四年痛苦岁月,这一经历使他对人类的本质和生存状态产生了严肃的思考,他的处女作《无形的命运》(1975)就是以集中营生活为背景创作的。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小说《给未出生孩子的祈祷》(1990)和散文集《作为一种文化的大屠杀》(1993)、《沉默的瞬间,当行刑队子弹上膛时》(1998)等。2002年因其“捍卫了个人对抗历史的残暴专横的脆弱经验”而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匈牙利作家。  

  米兰?昆德拉(1929一)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生于捷克布尔诺市,60年代提出了自由创作的要求,1968年“布拉格之春”之后被解除公职,著作也遭到查禁。1975年,昆德拉到了法国,用捷克文创作了小说《生活在别处》(1979)、《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5)等,又用法文创作了小说《不朽》(1990)、《慢》(1995)、《身份》(1997)、《无知》(2000)和文论集《小说的艺术》(1986)、《被背叛的遗嘱》(2002)等。昆德拉把他对存在、政治、时代的多重思考在小说中融为一体,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哲理蕴涵。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当代意大利乃至整个西方的优秀作家,生于古巴,两岁时随父母回到故乡意大利圣莱莫。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占领期间,卡尔维诺参加了当地的游击活动。卡尔维诺70年代创作的作品颇具后现代主义风格:《看不见的城市》(1972)以新颖的方式讲述马可波罗为成吉思汗描述皇帝所看不到的城市:《命运交叉的古堡》(1973)按照塔罗牌的图案来安排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展现人物的经历与命运;《寒冬夜行人》(1979)是卡尔维诺后现代作品的代表,小说中时空交错、人物互换,超理性与超现实成为该小说的独特之处。

  若泽?萨拉马戈(1922一),葡萄牙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罪恶的土地》出版于1947年,他最有名的小说是《修道院纪事》(1982),其他重要作品有《里斯本围困史》(1989)、《盲目》(1995)和《暂停死亡》(2005)等。1998年因其“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使读者重温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也因此成为第一个用葡萄牙语写作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6一),奥地利女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在奥地利享有民族“文学良心”的独特地位。她很小就开始写诗,21岁时发表了首部诗集《丽莎的影子》(1967),1974年因长篇小说《女情人们》而一举成名,自传体小说《钢琴教师》(1983)被改编成电影后获得2001年第54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她的小说激烈地抨击了男性社会和等级社会,经常表现性、暴力、犯罪、权力等主题。2004年因其“用充满乐感的语言和韵律,来表现这个充斥着陈腐和压抑的社会的荒谬”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寒冬夜行人的虚构语言?

天气已晚,寒气凄然。夜行人哀叹:天灭我也!

20世纪后期以第二人称写的小说?

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神奇的第二人称写作,你就是小说主人公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