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朝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的思想)

汉朝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学者,在他的建议下,汉武帝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确立了儒家学术思想的主导地位。董仲舒是河北人,他出生的时候,是汉文帝统治时期。汉文帝和他的接班人汉景帝,都是鼓励休养生息的皇帝,大汉王朝在他们的统治下,逐渐迈向盛世。

  董仲舒自幼学习刻苦,传说他家里的后院有个花园,他为了刻苦读书,三年没去过花园游玩。到了汉景帝时期,他成为朝廷的博士,负责讲解儒家经典。由于他学识渊博,讲解通俗,受到了官员贵族的赏识。汉武帝登基之后,听说了董仲舒的名气,就把召来当面提问。董仲舒应对得体,并且把他的研究成果和汉武帝分享。就这样,董仲舒成为汉武帝手下的“大红人”。

  接下来,汉武帝就号令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良策。当人们觉得董仲舒就要“一飞冲天”,在官场上一鸣惊人的时候,他竟然入狱了,成为一名阶下囚。

董仲舒天人合一原文?

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认为,一切动物都不是直立而是旁折之,以采天之阴阳二气,谋其生活,而人则与此不同,乃“烂然有其文理”者,即是有文化、讲礼仪者。是故,一切动物之形体,无不都是“伏从旁折天地而行”,只有人独能挺立端向前行,堂堂正正,其中的缘由就是,取天地之精少者“旁折之”,取天地之精多者“正当之”。由此我们即可见人超越于万物而“参天地”的情形了。

董仲舒灭族没?

董仲舒没有灭族,董仲舒鼓吹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被汉武帝赏识,官运亨通。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儒学大师、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董仲舒于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公元前134年,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应召前往。

公羊传和董仲舒的区别?

二者所异,根本为关注点、出发点不同。董仲舒致毕生之力,在于明晰天人关系,洞达天命所归。故其构建天人感应、天道相应学说。

由之推演三纲五常、天不变,道亦不变,通明三统等重要思想。

以今日学科论,其所涉足,多为哲学层面。何休耗一世之功,在于古为今用,故推衍春秋,有“张三世”、“三科九旨”之说。

董仲舒新儒学三个基本思想?

1、大一统

中国“大一统”一词的正式提出,始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这里的“大”字不是形容词“大”,而是动词“尊大”的“大”,“一”是元,“统”是始,“一统”就是元始,元始就是万物(包括政治社会)的本体,“一统”的本义是指政治社会自下而上地归依于一个形而上的本体,从而使这一政治社会获得一个超越的存在价值。

2、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其学说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3、以德治国

董仲舒吸取秦灭亡教训,为了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提倡德治,革除秦时的弊政,进行”更化”。他的”更化”思想,就是以儒家的礼义仁德来限制对人民剥削,维持和巩固汉王朝统治阶级专政。

董仲舒读书方法?

董仲舒好读书,读书期间,他不仅像个大姑娘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甚至连自己家门口种的是什么菜都不知道,人们就把这叫做“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年幼时已很聪明,非常喜欢读书,更经常废寝忘餐,令他的父亲非常担心。为了让董仲舒有一个更佳的作息空间,他决定要在大宅后面建造一个花园。

  园子动工一年后,虽未完全建成,但已经变得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董仲舒的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然而,他手中仍只捧着竹简,不为所动。

  第二年,小花园继续兴建,更建了一坐假山,连隔邻的小朋友和亲戚的孩子都纷纷前来,爬到假山上玩耍。不过,董仲舒仍坚持在房内,动也不动,只是低着头,在竹简上刻写诗文,连假山一眼也没有多望。

  到了第三年,后花园竣工。很多亲友都带着小朋友前来观看,大家都夸奖董家花园建得精致。勤奋的董仲舒,对此没有任何反应。即使中秋节晚上,董家在花园中边赏月,都不见董仲舒的踪影。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际,去了找别人研讨诗文。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遍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终于成为一代儒学大师。

董仲舒喜欢骑着马出门交流学术。

他不仅在马上看书,嘴里还会不停地念叨着,好像着了魔一般。

很多人都认为董仲舒读书读傻了。

后来,董仲舒读书刻苦和痴迷的事情传到了汉武帝那里。

武帝为了提倡读书的好风气,就给董仲舒封了个国事顾问的闲职。

董仲舒为什么是罪人?

因为他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元凶、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制度里裹足不前、最终走向衰败。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断章取义,吸食儒家学说中的糟粕,掺入阴阳五行理论,搅拌成一套迎合封建统治者需要的异端邪教思想体系。让中华民族再也没有出现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无形的枷锁和有形的枷锁,精神的枷锁和肉体的枷锁,牢牢的禁锢着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到处是禁区,时时有禁忌,将一切进步的思想萌芽无情地扼杀在摇篮里。

董仲舒是什么朝代?

董仲舒是汉代的,。

也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汉文帝元年时期,董仲舒出生在书香门第,家里有大量书籍,从而导致董仲舒从小就喜欢读书,在他三十岁时开始讲学,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想要治国方略,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汉景帝时期,董仲舒担任博士一职,到了汉武帝执政,董仲舒提出治国方略,在结合了其他学派思想后,董仲舒坚持认为儒家才是汉武帝最应该重视的,在和汉武帝一番交流后,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和“大一统”的治国方法。

董仲舒是名相还是名宰?

董仲舒是名相,是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