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王安石变法成败的原因)

网友提问: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是什么,和为人性格有关系吗?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不能妄加评论

01为什么要变法

王安石认为当时的朝廷面临四大危机:农民起义、外患威胁、财政困难和风气衰败。造成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度措施不对头,必须变法。

0101

农民起义多达400多次

根据《宋史》记载

965年(宋太祖乾德三年) 三月,绵州士兵起义,推全师雄为领袖。邛、蜀等十六州响应。 四月,遂州牙校王可僚结集州民起义。

966年(乾德四年) 阆州农民起义,围攻州城。 渝州农民以杜承褒为领袖,发动起义,攻占州城。

973年(开宝六年) 渠州农民万人在李仙领导下起义,攻入蓬州。

981年(太宗太平兴国六年) 绵州王禧等十人组织农民起义。

993年(淳化四年) 二月,永康军青城县农民约一百人在王小波领导下起义,提出“均贫富”的主张。起义军攻下青城,进而打到彭山,发展到万余人。 十二月,起义军在江原与宋军激战,获胜。王小波负伤牺牲。李顺领导起义农民,胜利攻下蜀州、邛州,调发大地主的财产粮食,分给当地贫民,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

994车(淳化五年) 正月,李顺起义军攻占成都,建国号大蜀,立年号应运。农民军转战南北,发展到数十万人。农民军攻剑州和梓州,不下。 五月,宋军入成都。李顺在作战中牺牲。农民军三万人战死。 农民军在张余、吴蕴等领导下继续战斗。攻下嘉州,向东川进军。 十一月,吴蕴在眉州战死。九九五年(至道元年) 二月,张余在嘉州被捕牺牲。起义失败。

996年(至道二年) 五月,王鸬鹚领导起义军攻打邛、蜀二州,失败。

1000年(真宗咸平三年) 正月,益州(成都)士兵在赵延顺等领导下起义,攻占州城。起义军推王均为领袖,建立大蜀国,建年号化顺。彭州等地农民起义响应。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 九月,成都失守。十月,王均率领起义军据守富顺。起义军战败,王均自杀牺牲。

1005年(景德二年) 逃亡兵士王长寿等百余人起义,攻打陈留,发展到五千余人。起义军在胙城遭到宋军镇压。

1007年(景德四年) 六月,宜州士兵在陈进领导下起义。起义军攻占柳州,在象州武仙县战败。陈进等起义领袖六十余人被捕牺牲。

1043年(仁宗庆历三年) 五月,沂州士兵百余人在王伦领导下发动起义,占据沂州城。起义军不断胜利发展,渡过淮水,攻占楚、真、扬、泰、滁等州,直抵和州。 七月,王伦在和州战败,被杀牺牲。 八月,陕西商州农民千余人在张海、郭邈山、党君子、范三、李宗等领导下起义。京西路各地农民响应。起义军自陕南经豫西,直抵襄、邓、均、郢等州。光化军士兵以邵兴为首,起义响应。九月,金州农民起义,攻入州城,夺取府库兵仗,分散钱帛给贫民。 十一月,邵兴在湑战败被杀。 十二月,张海等战败牺牲。

1044年(庆历四年) 八月,保州士兵起义,遭到镇压。

1047年(庆历七年) 十一月,王则领导贝州士兵和农民起义,占领贝州,建国号安阳。

1048年(庆历八年) 正月,宋军攻入贝州。王则、张峦、卜吉等英勇牺牲。

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 河北保甲起义。 澶州、魏州保甲与农民联合,发动起义。 澶州、滑州一带,以单安、王乞驴、张谢留等为首的保丁起义,进入卫州。

很多人在为宋朝唱赞歌,什么GDP全球第一,那是片面的,要真有那么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造反?

0102外患威胁

辽国、西夏、吐蕃的威胁就一直没有停过。

1005年的《澶渊之盟》,规定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双方对等。但盟约又规定宋朝要向辽朝交纳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实际上辽朝的地位要优于宋朝。

1044年的“宋夏和议”,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3万匹、5万两银和2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成为“君”,保一方“国泰民安”。

确实便宜。这个史称“澶渊之盟”的讨价还价,给双方换来了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北宋经济发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也要拜这和平所赐。和平,对各族人民都好。大宋统治者也再一次意识到,能靠花钱来解决的都不是问题。于是他们大把地撒银子,既赠友邦,也与家人。官员固然不断加薪,军队也不断扩容。结果是官员和军士组成了庞大的队伍,帝国的财政终于发生危机。

虽说暂时免除了边境的纷争,但不无疑也增加的人民的负担,直接导致了财政的困难。

0103财政困难

最严重的问题是国库空虚。神宗继位三天,三司使韩绛等人,就给皇帝陛下交了一份财政状况报告,奏折里赫然写了八个字:

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也就是说,账上一文钱都没有。

0104

风气衰败

这就不用讲了,整个社会重文轻武,文官都是过着那种放荡的青楼生活,所以宋的花间艳词出名,是有原因的: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官居宰相一职的欧阳修都在填这样的词,

章台路,其实是古代夜总会的代名词,因为唐代长安歌女和舞女集中居住的地方就叫章台街。

整个大宋的文人的心不在国情,在闺情。风气能不败坏么?

02

先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好处

王安石变法有三方面内容。

第一,理财措施。理财措施的核心就一句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但要增加国家的收入。

不打老百姓的主意,国家又要拿钱,这摆明了就是从有钱人身上动刀子。所以,他这个改革既属于调整阶级关系,也属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01 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贷款给农民,收成后加息20%还官,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相对于现在来说,20%利息太高了,现在都是千分之多少。你嫌高你可以不借,但是你要不跟政府借,只能向高利贷和地主借,那就是200%的利息。这样一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这句话就把官僚地主搞惨了,这些人想盘剥百姓却没法盘剥了。

02 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意服役的人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这样一来,原来可以不服役也不交钱的官僚地主,现在不服役就得交钱了。

03 农田水利法。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 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04 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每户土地的多少肥瘠收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官僚地主的土地肯定又多又肥,农民的土地又少又瘠,那就肥的多收、瘠的少收。

05 市易法。政府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市场,有个成语叫囤积居奇,本来是商人的敛财之道,现在等于政府在干这个事儿了。这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政府在夏季收购羽绒服二百块钱一件,免得你积压仓库,所以商人都把羽绒服卖给政府了。到冬季,政府以六百块钱卖出,政府挣四百。但如果商人卖,可能卖八百、九百、一千。因此这样的结果是政府得了钱,老百姓物价也能便宜点儿,商人吃亏了。

第二方面,是军事措施。

01保甲法。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后改为五家)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一家有两个男丁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战时编入军队抵御辽夏进攻,减少军队开支。这实际上就是民兵,是保卫本乡本土的,中国最适合这样的军队。因为有人说中国人轻家国而重乡土,勇于私斗,怯于公战。打架勇敢着呢,你看我媳妇一眼我跟你没完。外敌入侵就胆小,异族打过来了,我躲着。中国人自古的乡土观念,一出国,你四川的我也是四川的,你广东的我也广东的,没有说你中国我也中国的,组织的也是四川同乡会,绝不是中国同乡会,缺乏国家概念。所以民兵非常适合,你保卫的是你媳妇、你家乡。

02将兵法。禁军驻地固定,然后用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充实边防。

第三方面是教育措施。

改革科举,废明经,设明法。明经就是死记硬背的东西,没用。整顿太学,使学校成为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所以王安石的作用是通过变法,一定程度地扭转了社会危机。

03王安石变法带来的好处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十五年时间。

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级官员、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而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则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封建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

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最终被罢废。 客观上王安石的变法有利于社会进步。

04为什么会失败

失败的原因是用人不当,危害百姓。所谓的危害百姓的利益,主要的原因是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其目的还是要保护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小时候砸缸的那个司马光当政,王安石的新法就被废除了。

因为中国一直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而儒家的政治主张是法先王。要尊重先朝和先王的规矩,动不动文中就会说:“根据太祖先法如何如何”,所谓的此一时,彼一时,不知道这些怎么想的,

你要改革,一般就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大逆不道。所以王安石是顶着雷变法。他明确表示,变法是本着这么一个原则——“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天变不足畏”,因为你王安石变法,你看地震了,7.9级,属于天变。 本来一些天灾之事如:蝗灾、水灾等等,硬与与变法强行关联。

“祖宗不足法”,祖宗之法以守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守何谈祖宗之法。

“人言不足恤” 大家都埋怨你,他们越埋怨证明我越正确,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他们也不惜编一些八卦消息来丑化王安石。

最大的支持者神宗病死后,年仅十岁的儿子赵煦即位,是为哲宗,其母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执政。此前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很大原因来源于宣仁太后阻挠,这次她掌权后遂援引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到政府中,将各种反变法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司马光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反对新法。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

接着全盘否定了新法,诬蔑新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

与此同时,打击变法派。列为王安石等人亲党的变法派官员,全被贬黜。在对西夏的态度上则继承了熙宁以前的妥协政策,为偷安一时,把已收复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割让给西夏。这些政策,将国家通过变法得来的钱财积蓄耗散殆尽。因这一事件发生在元年间,故史称“元更化”。所以后来把支持变法的一派人称为“元丰党人”,而反对变法的一派人则被称为“元党人”。从此,宋朝内部党争不断,朝政也更加混乱不堪。也为后来北宋灭亡埋下伏笔。

也不知司马光读了这么多的历史,难道不懂得富国强兵的重要性么,肯定不是,其实也只是为了自己一的利益。

其实与现在中国足球的情况很类似

改革的政策:

1、归化外外援,则伤害了那些占坑的本土球员,一看,抢饭碗来了,老子不给你传球,不鸟你,让你知难而退

2、降薪 那些领高薪的人就不干了,就会给俱乐部施压,能用的手段都用上。

3、U23保护,行把U23球员换上去,几分钟又换下来

4、你有钱归化、外援,其他人就要求限制每场球外援的数量。

所有的一切对策就是为了证明你的变法是错误的。

总结

居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王安石变化失败是必然的,这与王安石本人的性格没有多大关系。

其他网友回答

主要动了司马光的派别奶酪,失败后宋破缸破摔,最后逐渐衰弱而被元灭…

其他网友回答

王安石变法失败最主要触及了贵族利益,准确来说是时代抛弃了他。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一:新法触及达官贵族的利益

王安石的变法其目的是增加国库,当时宋朝是典型的民富国穷,所谓“民富,”实际上是当官的富的不得了。老百姓和国家没钱。宋神宗登基之时,连赏赐文武大臣的钱都没有了,国库已经空了。为了解决财政赤字,王安石实施了青苗法、均输法、均田法、市易法,通过这几项法令,国家瞬间富了起来。缺点是达官贵族油水少了、农商人士富不起来。

如均田法:根据丈量田地来征收税,不管你是达官贵族、还是负责种田的,多少地就要收多少税,这就规避了偷税漏税的现象。但触及了达官贵族的利益。

市易法:由政府评估收购物品,再由政府去市场交易,等于差价全让政府赚了,商人没了利润,国家垄断了市场经济。

青苗法:政府出钱出种子,等到收获时,农民要交百分之二十的税。弊端是地方官员强行出租给老百姓,提高租金,榨取高额利润,最终还是老百姓遭殃。

王安石不管是在市场、田地的改革,其实就是触及当官人的利益。因为北宋当官的可以从商,在没改革之前就是当官的垄断大宋的财富,他们霸占市场交易、强买强卖、兼并土地,受害的是农民和国家。保守派官员极力反对变法的原因就在于此,迫于这股势力的强大,皇帝也只能废除新法。二:新法集团内部的瓦解

王安石最主要的变法支持者,是有“三驾马车”之称的吕惠卿、韩绛、曾布(曾巩的弟弟)。

曾布本来是王安石的坚定支持者,他背叛王安石是因为市易法主官吕嘉问修改市易法并多收钱邀功,曾布认为市易法不行,要求宋神宗废除新法,吕惠卿以“阻挠新法”告曾布,于是曾布被外放地方任职。这时宋神宗虽然支持新法,但也开始动摇了。

吕惠卿是王安石新法三驾马车中最有才华能力的一位,很多新法都是他起草,王安石在修改。在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后,他是实际新法推动者,但他有政治野心,且品行不端。王安石即将二任宰相之时,他极力阻挠,想做宰相的一把手,朝争之后被贬地方任职。之前王安石与他的私人书信中,有一句话“无使上知,”他把这封交给了宋神宗,吕惠卿典型的阴险小人,从此宋神宗降低了对王安石的信任。

韩绛是王安石新法“三驾马车”中人品最好的一位,他是新法的主要实施者,但也会指出新法实施中的弊端。因此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对他攻击较少,他主要在新法实施过程中与王安石不和,一气之下辞去现有官职,到地方任职。

新法集团的内部分崩离析,使得宋神宗动摇,王安石显得势单力薄。三:天不帮王安石

其实王安石为人是很正派,做官期间也很廉洁,是读书人的楷模。他为了读书晚上不睡觉,早上就眯一会,不洗漱就去工作了。在扬州任职期间就被上司韩琦误会,以为他不务正业,王安石没有解释什么。他一生就是读书、为国家办事,只因变法后人对他贬义太多。

他性格也没有特别古怪难以交往,在没主持变法前他受到很多人的赏识,如:欧阳修、曾巩、文彦博早在宋仁宗时就向仁宗举荐王安石。他和司马光以前是私交非常好的知己,都有大才,都相互推崇。这些宋朝顶级名人,后来都反对王安石变法,理由很简单,不是不支持变法,在他们眼中大宋要变法,因当以儒家思想治理,改革可以小幅度改。而王安石是典型的以法治国,他和法家代表吴起、王莽是一路人。自汉代以来历代王朝都尊崇儒治国,而以法治国的秦、王莽新政都遭到各阶层反对而爆发起义灭亡。所以以儒家士大夫为代表的司马光、苏轼、富弼等,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在他们看来新法就是苛政。在反对派的操纵下制造大量不利于新法的舆论事件,甚至组织老百姓围堵王安石家门,说中原大旱,是新法惹怒了老天,然而老百姓也相信这类迷信,反对新法的阶层达到了高潮,迫于压力宋神宗废除了一部分新法。以至于后世人们也将北宋灭亡归功于王安石变法导致!现代大多是国家都是依法治国,人们说王安石是穿越者,思想太超前也有道理。

1076年王安石辞去宰相之职,从此离开变法舞台,到南京城外过起了田园生活,在此期间他的诗文又提升了一个境界,为后人留下许多有名的诗句、文章,但他新法并没有停顿。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迫于各种压力全面废除新法。1086年王安石去世,在变法力度这么大还能善终,王安石也算幸运。

个人愚见: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但为宋朝解决了财政危机,即使到北宋末年国库任然充足。变法之所以失败,宋神宗的动摇、内部的瓦解、时代的“不允许。”王安石虽然变法败了,但他的人格、清廉、文化造诣值得后人敬佩与学习,不论成败论英雄。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请!

王安石变法早已有定论:是一次动机良好,但效果奇差的失败变法。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非常复杂,但以下几条却是最主要的原因:

一,不是对症下药,新法本身漏洞百出

比如青苗法,是政府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农民以田里的青苗为抵押,在每年青黄不接时让农民不至于饿肚子,避免了农民揭不开锅去借高利贷,最后还不起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状。这在出发点上是好的。

但青苗法本身就有非常明显的缺点,一是没有从根本解决农民终年辛苦劳作,而大部分劳动收成却被地主和政府剥削走了,自己全家依然食不果腹,甚至饿死的状况;二是青苗贷款的利息在全国难以统一介定,利息越定越高,遇到自然灾害收成不好,农民的负担反而加重了;三是强制性推行,以硬指标方式落实到农民身上,不管你是否真需要,变成了政府谋利的工具;四是农民本身就靠天吃饭,碰到天年不好收成差,根本还不起贷款,青苗抵押等于水中捞月。

还有均输法,本来意图是以官商代替民商,防止大商家形成市场垄断,肆意哄抬物价。但是根本没料到官商比民商更坑老百姓!

二,用人不察,任用许多贪官污吏或无能之辈来实施新政

王安石本身是个肚量非常大和非常豁达的人,他一生为官清廉且一心想为国家为百姓做贡献,但他的用人实在不敢恭维。

王安石用人非常偏激,只要对变法稍为有点不同看法的人,就算再贤能他也一概不用,比如苏轼,就是因为对变法发了点牢骚,就被他贬官了。而他重用的吕惠卿、邓绾、曾布、魏继宗等人都是人品低劣的投机政客,这些人投其所好,表面上支持变法,利用王安石的信任获得权力,然后进行自己的权力寻租,根本不管百姓死活,还互相倾轧、内讧,互相拆台又各谋私利,把推行新法变成中饱私囊的工具,最后搞得天怒人怨!

三,损害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断了别人的财路,还掐了他们的脖子

青苗法以强制借贷的方式推行,一来民间高利贷确实被抑制了,同时也断了地主阶级放贷谋利的财路;但二来政府又担心贷出去的款收不回来,于是又强制让地主和富户为农民担保,遇到发生自然灾害农作物欠收,不但农民破产饿死,为其担保的地主富户也受到很大损失。

均输法造成政府的官商高度垄断市场,不但广大社会最低层的老百姓被盘剥,连地主和富商阶层也成了被剥削的对象了。

四,总结

王安石的变法,说白了就是一场将社会低层的老百姓从被地主和富人们剥削,转变为老百姓和地主一起被政府剥削的过程。

官僚、地主和富人阶层是封建王朝的统治和根基,王安石变法既没能减轻农民的负担,又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政府剥削到的利益又大部分进了施行新法的贪官污吏私囊中,最终结果不但国库依然空虚,而且北宋王朝的统治根基受到了动摇。这就是王安石变法被诟病和抵制的原因,也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和王安石性格及为人关系不是很大,王安石“捅了那么大一个马蜂窝”依然可以全身而退,得以善终,与他平时为官清廉,刚直不阿的良好个人品德是分不开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过急,先试点,成功后推广。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