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79回主要内容概括(《三国演义》第81回概括)

网友提问:

《三国演义》第79回的内容概括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回的故事?

优质回答:

兄逼弟曹植赋诗,侄陷叔刘封伏法。书中自有书写,不必详叙,看之便知。

如何看待这一回故事,道可聊写二三。尽管兄弟父子,涉及王位权利,也免不了腥风血雨,多少为之丧却性命。

魏王身死,曹丕乘权继位,为了巩固王权,使曹彰交出兵马,遣使问罪曹氏兄弟不来奔丧之罪。

鄢陵侯曹熊自杀,临淄候曹植被擒。其母卡氏心中悲伤,往见曹丕,哀求存植性命。

华歆从中作梗,尚言子建怀才抱智,终非池中之物,必早除之以绝后患。这才引出曹植七步成诗二首。

其中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闻之,触之心中柔软,潸然泪下。可仍以国法不可废为由,贬植为安乡侯。

后写刘备欲报云长之仇,迁怒刘封,孟达不救之过,是孟达投魏,刘封讨之,义正词严,怎耐兵败,只剩百余骑,逃回成都,被刘备斩之。后晓其中因由,悔之晚也!

看罢此回,心生凄寒,人之在世,为一己之私,痴迷王位权益,不顾兄弟父子血脉人伦,自相残杀,血迹满史册,怎不叫人徒生叹悲!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问题:《三国演义》第79回的内容概括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回的故事?

《三国演义》第79回主要讲了魏、蜀两国的事。魏国方面讲的是曹丕专权,对兄弟的残酷迫害;蜀国主要是写的关公战死后,刘备的痛心和对此事责任的追究。

我这里重点说一下关于曹丕怎么逼迫曹植的问题。因为这个事情很有趣,证明了曹丕的心狠手辣,以及曹植的才华。以致一直以来“七步成诗”成为了文坛上的美谈。

曹操死后,曹丕称帝,担心兄弟们不服气,想要一个个加以谋害。轮到对曹植动手的时候,曹丕就说,你昔日在父亲曹操面前总是夸口才思敏捷,是不是有欺骗行为,我今天要检验一下,看到底是不是有欺君之罪。想以限时作诗为借口杀害他。首先是命令他七步成诗。

曹丕看到墙上悬挂着的斗牛图,要求曹植以此为题,曹植走七步吟出: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歘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丕等人见如此速度,皆惊奇。于是曹丕又说,七步成章,时间太长了,能不能应声就作出诗来。马上以“我们两是兄弟”为题做出诗来。曹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不觉也生了怜悯之心,潸然泪下。接着他的母亲从殿后出来说,当哥哥的为什么要这样逼害弟弟呢?于是曹丕放了曹植一条生路,贬曹植做了安乡侯。

后来南朝宋时有个大诗人叫做谢灵运的说,“天下有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可见人们对曹植文学才华的佩服。

现在这个故事已经形成了很有教育意义的成语典故,一来是讲一个人要如何锻炼自己的才思,达到如此敏捷的程度。二是要那些兄弟相残的人以此为鉴,加强团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三国演义》第79回的内容概括是什么?

1.《兄逼弟曹植赋诗,侄陷叔刘封伏法》,说的是曹操病故,长子曹丕继位,闻三弟曹植在家酣饮,竟不来奔丧。乃令许褚将其擒来问罪。曹丕知其擅诗,要其当堂赋诗,可免其死。曹植当场七步成诗,方得逃脱。

2.汉中王刘备欲先伐吴,报关羽被害之仇,然后再伐魏。寥化提出关羽被害皆孟达刘封之罪,应诛此二逆。孔明谏应缓图之,可暂将二人调开。孟达降魏,汉中王刘备听孔明谏,派刘封前去讨逆,让二虎相斗。孟达派使者劝降刘封,被刘封扯碎降书,斩来使。遂与孟达交战,被孟达徐晃夏候尚打败。回到成都,被汉中王刘备斩杀。

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这一回的故事?

一、记得上小学时,曾听当高中语文教师的父亲讲过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那时就已能背诵:‘’煮豆燃豆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当时对曹植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兄长曹丕蛮模霸道无情无义之举,恨之入骨。天底下竟有为了权势抛弃手足之情之人,真小人也!偏偏语文课本上也说曹植七步赋诗,更加重了这种认识。

长大后再读《三国演义》,方才领悟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原来是曹植有错在先。当得知父亲病故,曹植出于对兄长掌权的忌妒,不仅不来奔丧,反而在家里酣饮。当曹丕派人来报信时,他竟纵容下属出言不逊。这才导致曹丕怒杀下属,捉曹植前来问罪。

另外,这首“煮豆”诗并不是七步成诗,而是当即而成。七步诗是在曹丕要求按墙上一幅“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的水墨画而作。即: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由山下,焱起相搪突。二敌不惧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见到没难住曹植,曹丕才命以“兄弟”为题,但不准出现“兄弟”二字,应声即作。结果,曹植不加思索,即口占出“煮豆”诗。

二、关于斩杀刘封一节,汉中王刘备做得不太地道,完全是出于针对关羽之死刘封有过错这一过节,找茬报复。当刘封得知孟达降魏并劝他也归降时,刘封撕毁劝降书,杀掉来使,听从刘备指挥,前去攻打孟达。结果被孟达徐晃夏候尚三面夹攻,再加上自己的部下使计降魏,遂遭大败。败后,刘封仍不投降,回到成都向刘备复命。刘备此时再杀刘封,纯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后来刘备得知刘封毁书斩使之后,有所悔悟,但悔之晚矣

如今重读〈三国演义〉第79回,细细品味,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推敲:

1.原著写得很明白,“煮豆”诗明明是应声而作。可我们这些年,为了追求感官效应,在电视剧里包括在课本里,都把它说成是七步成诗。《三国演义》本来就是文学作品的虚构而成,可是我们又把它虚构一次。这种作法是否合适,确实值得推敲。

2.曹丕并非无知无识的小人,在治国方略上,文治武功还是有一套的。何况七步诗的前提是曹植有错在先。但由于后人只关注了七步诗的典故,无形中贬低了曹丕的形象,给人造成了无能之辈的印象。这一点,对曹丕确实有些不公。

3.刘备杀刘封,显得不够大度,有失君王之风。拿到今天来看, 有的领导对某某人有看法,对人家的优点长处视而不见,处处找毛病给人家穿小鞋,抓住一个失误就放大处理。致使能人没了积极性,甚至跳槽。导致单位里庸人云集,能人没有用武之地。这种现象确实有些遗憾!

一家之言,恐有失偏颇,欢迎条友批评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演义》第79回的目录是“兄逼弟曹植赋诗,侄陷叔刘封伏法”,蓼蓼4页半纸便向读者讲述了曹丕继位后兄弟相残,于禁受辱,彭漾谋反,孟达降魏,刘封被诛,魏臣谋逆劝进等故事。故事连贯,丝丝入扣,由衷叹服罗老先生出神的文笔和故事本身的引人入胜。

其中尤以曹植七步赋诗,方得续命的故事最为精彩。

说的是曹操死后曹植有违人伦,不但不来国都奔丧,而是整天在自己的封地与手下酗酒寻欢,且对使臣轻慢无礼,结果被许诸抓到国都问罪的事情。

曹丕原本欲加之罪,便以兄弟之情做幌子,给曹植来了个命题作文。要求七步之内,赋诗一首,且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此时的曹植酒已吓醒,惊恐之下竟然是妙语连珠,留下了这首让后人感叹不已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最终以自己的真情感动了曹丕,也充分展示了曹植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文化人特性。真是感天、感地、感人,让人拍案叫绝。

另一个故事也很耐人寻味

说的是刘备义子刘封因关羽兵败荆州,受孟达的撺掇而不出兵救关羽的事情。

虽然刘封知错就改,断然于孟达划清界限并出兵攻打孟达。但必竟是法不容情,被刘备挥泪斩杀。

这件事说明刘备在大事大非面前豪不手软,不徇私情,一改往日仁慈宽厚的一面。表现了刘备的与时俱进,体现了刘备做为汉中王的政治手段。

总之这一回以二个故事为主线,告诉世人在那个大争之世,该如何面对亲情与法。即不能滥杀,又不能循私枉法,能妥善处理好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其他网友回答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 ? 曹操身死,长子曹丕即位。曹彰领兵入都,丕大惊,遣史探问虚实。彰屯兵城下,孤身入府,兄弟见面,相拥而泣,彰俯首卸兵权,丕厚待之。曹植曹熊在外,不回奔丧,丕责问二人。熊畏罪自禁。植置之不理。丕怒,令许褚缚植入都。卞夫人闻风,谓丕曰,杀汝弟,吾死不瞑目。丕犹豫一秒,给植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失败则杀头。内容是以“兄弟”为题,即可作诗一首。植素有天才,张口成诗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流传千古。于是植免死。至此,丕无内忧,欺汉帝更甚,有意篡位。

? ? 于禁侍曹三十年,晚年失节(攻樊城时,被俘投降)。丕恨之,给穿小鞋,禁羞愤而终。

? ? 关公死,刘备病。备扶杖上朝,拟伐刘封孟达,治其不救关羽之罪。诸葛谏,急易生变,可先分崩二人,而后徐图。备从之。孟达有所感,投奔曹丕。刘封奉命追讨,大败而回,备挥泪斩之。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