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的摇篮(【设计】《23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祖先的摇篮
《23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陈德兵

【教材分析】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有趣的儿童诗,以儿童的视角表达了作者对原始森林的歌颂以及对童年生活的赞美。
全诗一共有四节,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布局。第一节是总起,用“爷爷”的口吻赞美了原始森林,将原始森林比作我们祖先的摇篮。这个比喻多么贴切多么温情啊!因为人类在森林里诞生、在森林里成长,人类的进化离不开森林,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宝库,所以将森林比作“我们祖先的摇篮”。至于这个祖先是多少年前的祖先呢?我们无从考证,也许应该算到人类出现那一段历史吧!这个对于诗歌理解而言,不太重要。第二节、第三节是“我”的遐想,“我”根据经验丰富的爷爷的那个比喻,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想到我们的祖先到底会在森林里生活、玩耍、嬉戏、成长……这两节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和烂漫,把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或者说最渴望做的事情全部“安”到祖先头上。第四节回到现实,用风儿吹动树叶的声音将“我”从遐想中拉了回来,最后以感叹句作结,照应开头,表达了作者对“爷爷”观点的认可。
整首诗很押韵,适合训练学生朗读。第一节的韵有“篮”“边”“天”,第二节的韵脚有“先”“蛋”“伞”,第四节的韵脚有“远”“篮”,指导朗读时要注意韵脚的处理。这首诗的第一节和第四节有好几个感叹号,朗读时要突出赞叹的语气;第二节第三节有好几个问号,用孩子们的猜测和疑问表现了儿童的天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读出那种情态。在第二三小节里,还有很多动宾结构的短语,这些短语的铺排,让诗歌充满了鲜明的节奏感。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积累。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只有七个,但是要求会写的字较多,这些字笔画还偏多,需要细心指导。
另外,这首儿童诗是节选,编入教科书时对原诗进行了删改。我们认为原诗的结尾更有意义。所以建议大家在教学中将原诗结尾链接进来,可以深化诗歌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逗、蔷、薇、逮、忆”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浓、望、蓝、摘、掏、赛、忆”等9个生字。
2.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问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先在摇篮里生活的快乐。展开想象,仿说一节小诗。
4. 积累一组动宾短语。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认字识词。
2.仿说一节小诗。
【教学准备】
制作简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摇篮,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大家看看这张图片,说说这是什么?
2.这是我们小时候睡的摇篮。可是,我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个摇篮是什么意思?
3.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儿童诗《祖先的摇篮》,这摇篮又指的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欣赏进入课文学习,同时注意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摇篮的本义和引申义,在这里得到明确解释。】
 

二、自读课文,读出味道
1.同学们,赶紧捧起书本读起来吧!不会认的字要想办法解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5遍。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
4.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5.着重指导带问号的句子。
(1)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
(2)(我们的祖先)可曾在那片草地上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
(3)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
(4)(孩子们)也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吗?
6.教师示范,注意诗歌的押韵,指导读出诗歌的节奏。
7.师生合作朗读。例:
师:我想——
  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
      掏鹊蛋?
  生:和野兔赛跑,

8.同桌合作朗读。
9.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一遍遍朗读,一次次走进文本,由读通读顺到读好问句,再到读好节奏,最后合作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不知不觉中,语言就积累下来了。】
 

三、理解诗歌,仿说诗歌
1.请你说一说:
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                     。
2.学生默读、勾画、组织语言、说话交流。
预设:
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摘野果;
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掏鹊蛋;
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和野兔赛跑;
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看蘑菇打伞;
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逗小松鼠;
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采野蔷薇;
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捉红蜻蜓;
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逮绿蝈蝈。
……
3.诗歌为什么不直接这样写?
4.作者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我们在森林干什么,就可以推知祖先在森林里干什么。
——“孩子们也在这里……”中的“也”充分证明了作者猜测的依据是我们。
5.把“我们的祖先”换成“我们”,把“摇篮”换成“森林”,再次读一读。
我们在森林里摘野果;
我们在森林里掏鹊蛋;
我们在森林里和野兔赛跑;
我们在森林里看蘑菇打伞;
我们在森林里逗小松鼠;
我们在森林里采野蔷薇;
我们在森林里捉红蜻蜓;
我们在森林里逮绿蝈蝈。
……
6.你感觉到了什么?
——我们在森林里生活得无忧无虑、欢乐无比。
7.由此推想,祖先那时候的生活呢?
——尽管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一定可以推想出来也是无忧无虑、快乐无比的。
8.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二、三两节诗歌。
9.我们还会在森林里做什么呢?那么,由此推想,我们的祖先?
10.仿造课文第二、三两节诗歌说一说。
【设计意图:转换角色,把祖先换成我们,这样,孩子们就能更好地体会祖先在摇篮里生活的快乐、自由。在此基础上,学生仿创诗歌,非常自然,没有了难度。】
 

四、积累短语,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课后短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摘野果  采蘑菇 挖野菜
逗松鼠  捉蜻蜓 逮蝈蝈
看夕阳  赏明月 数星星
2.你还能说一说这样的短语吗?
3.读一读,记一记。
4.课件出示本课生词,学生认读。
5.指导写字。
祖、浓、掏、忆、摘:左右结构,注意左小右大。
蓝、赛:上中下结构,注意突出主笔、协调结构。
啊:左中右结构,注意避让穿插。
望:上下结构,注意上部左右穿插。
6.教师示范。
7.学生描红、临写。
8.评议修改,再次临写。
【设计意图:积累动宾结构短语,引导发现规律,要把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由此发散开去,让学生多说几组,巩固认识。写字指导分类进行。】
 
五、补充文本,升华主题
1.同学们,这首诗后面还有两句呢,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2.课件补充原诗结尾:
但愿
  永远永远
  那是
  文明的起点,
  神圣的

3.说一说,你觉得诗人想跟我们表达什么?
4.将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资源,升华诗歌的主题。】
 
板书设计:

(此文选自新世纪出版社《培生新教案 小学语文优课设计》二年级下册)
 

祖先的摇篮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