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封神传(一集封神,“一见钟情”可能就是这种感觉吧)

战国封神传
一集封神,“一见钟情”可能就是这种感觉吧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近些年来,“国潮、国风、汉服、国货”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欢和推崇,“文化自信”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呐喊,而变成了影响经济风向和令外国人羡慕不已的事实。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崛起也随着这次疫情的考验而越发为人知晓,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我们迎来了一个可以昂首挺胸、阔步向前的时代。
有这么一个节目,它一经播出就迅速封神,明明讲的是大众平时几乎不可能去查阅的极其古老的“典籍”,可是却引起创作者、观众和大量网友的激烈讨论;明明是一个挺“正统”的历史文化讲读节目,却可以让屏幕内外的每一位受众都泪流满面、震撼不已。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这就是从今年2月份开始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不论是舞台设计、服装道具,还是情节解读、演员演绎,亦或是内涵品读、精神价值都是那么的无可挑剔,不论是老年、中年、青年、少年,从中都可以读到属于自己的感动,体会到触动心灵的敬佩。目前已经推出了五集,《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论语》。
当本编看完这几期节目后,只想情不自禁的说一句:“典籍”活起来原来可以这么美!!!
 
《尚书》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几千年来,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历史、讲述我们的故事;这里的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让精神的血脉延绵至今,打开典籍,对话先贤,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一起品读《典籍里的中国》!
《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相传或为孔子晚年整理编纂,后世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而要识读《尚书》就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生于周朝末年的“伏生”,因为后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伏生”的一生都在逃避战争、颠沛流离,但却自始至终拼命护《书》,在过程中甚至自己的妻子儿子被强盗所杀也依然未改其志,到了伏生晚年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汉文帝遍揽天下可讲《书》之人,寻得伏生本想请其到朝中讲《书》,奈何伏生年迈无法奔波劳顿,最后汉文帝亲派当朝掌故晁错到伏生家里去学习,才将《书》之精要传播天下,后世流传着一句: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整个沉浸式的话剧演出就是以伏生这一生学《书》、护《书》、传《书》的整个过程来慢慢展开的,以及后世《书》是如何历经各个朝代最终达到今天的模样,依然影响和指引着今天的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的。尤其是其中以“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为引线穿越时空到伏生所处的时代,向伏生当面请教《尚书》的好处,以及带领伏生引见现代读书人依然识读《尚书》的情节,实在是让人既震撼、又有意思,更泪点满满。随着情节的推进,从主持人、到演员、到撒贝宁、到观众,再到相关品读的专家学者都是情不自已、泪流满面,这个场面实在是难以用言辞形容,感慨颇多、收获满满呢。

《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晁错代皇帝学《书》,共收“二十八篇”于大汉藏书秘府
本篇的警句: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周官》
克勤于邦,克简于家。–《尚书·虞书·大禹谟》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虞书·大禹谟》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虞书·大禹谟》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虞书·克典》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虞书·舜典》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商书·说命中》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周书·秦誓中》
 
 
《天工开物》
“禾下乘凉、天下富足”放到当代也依然是一个伟大的梦想,刚刚不久前袁隆平院士的与世长辞举国哀痛,国士无双、扼腕叹息;而在三百八十多年前以《天工开物》传承科技传统的明朝万历年间科学家宋应星也怀着相同的梦想。《天工开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百科全书,此书的出版不仅是对当时对于后世甚至是全世界的农耕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篇围绕宋应星、兄长宋应昇、好友涂绍煃,青年、中年、老年的经历展开,从相伴考取功名,第一年遇到考场舞弊,三人全都落榜;三年后再考,好友涂绍煃高中二甲第四十五名,而宋家两兄弟再次名落孙山;天启二年,兄弟二人再次科考不第;后续天启五年、崇祯元年、崇祯四年兄弟二人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全都科考不第,六上公车十六年,兄长宋应昇已经五十四岁了,宋应星也已经四十五岁了;而在这些年中,宋应星看尽人生百态,顺着科考的机会游历了大好河山,深入市井,了解农业和手工科技;再往后,任杭州桐乡县令的兄长宋应昇还有好友涂绍煃都觉得当下政局不稳、民生凋敝,实用之学应该大力推崇,所以都极力帮助和支持宋应星尽快完成《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印刷出版之日,三位好友齐聚一堂,共同见证
然后,顺治元年,宋应星辞官回归故里;其好友涂绍煃,因家国破碎,携全家逃难,在君山湖舟车翻覆,全家无一人幸免;顺治三年,兄长宋应昇因成臣子之义,追殉前朝而去。老年的宋应星本想随兄长和好友而去,却依然清晰记得成书之日,兄长和好友的叮咛:要大力推广实用之学,使百姓富足,“贵五谷而贱金玉,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一直到康熙年间,宋应星一身布衣,在乡邻之间教书传技,深受当地百姓和政府的尊重爱戴。
最后“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宋应星穿越时空来到了现代,跟袁隆平院士来了一场跨时空的接触,交流“禾下乘凉”的美梦,这一段实在是太感人了。
最后,奉上几句《天工开物》里的名句: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乃粒》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序》
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陶埏》
 
《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西汉司马迁所著,包含《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共计一百三十篇,开纪传体之先河,记载了皇帝到汉武帝共约三千年的历史。
本篇讲述了司马迁及其父亲司马谈两代史学家,呕心沥血完成《史记》的波澜历程;司马迁儿时便被父亲教诲,说司马家历经尧舜夏商至周,一直都是“天官”掌管历史,所以司马迁自幼便立志要成为一名史官,儿时在家认真耕读,二十岁开始受父命离家壮游山河、远行游学。
游学期间用父亲儿时赠予的“史官之笔”记下看到的一切,从九嶷山《五帝本纪》到会稽山《夏·本纪》以及《越王勾践世家》再到杏坛《孔子世家》,从汨罗江畔《屈原贾生列传》到垓下《项羽本纪》,从舜禹身上学美德,从越王勾践身上学隐忍,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贤,在汨罗江畔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在乌江之畔记取项羽的英勇也反思其败亡。山河是一部史书,壮游如同读史。
数年后,司马迁终于任“郎官”进京面圣,自此数十年间伴随汉武帝巡幸四方;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要进行泰山封禅之时,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却在家中逝世,此时司马谈已经在草拟《太史公书》了,后来司马迁继承父志,继任太史公;公元前99年,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征讨匈奴,不料被俘,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话,后被奸人陷害说李陵投敌,汉武帝震怒牵连司马迁,最后司马迁被执行“腐刑”,面对此种大辱,司马迁选择了“大勇”,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横遭祸事,身躯已残,但是青史不可废!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史官终将离去、史书千年永存。
(这一段也是看的人感慨万千,撒贝宁老师也满含热泪、不能自已……)
青史可以资政,可以育人。完笔之后的《太史公书》除了一部被大汉典藏收藏之外,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在后世将自藏的一部公之于众,让人人都可以读史;之后东汉史学家班固续写了《汉书》、随后唐朝魏征撰写了《隋书》,自此开启了各个朝代续写纪传体通史的传统。一直到后面形成了《二十四史》!
最后: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史记·殷本纪》
从善如流,施惠不倦。–《史记·楚世家》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史记·孔子世家》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宴列传》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史记·商君列传》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史记·游侠列传》
 
《本草纲目》
1952年北京,苏联计划在莫斯科大学新落成的建筑中陈列六十位世界级科学家的肖像,著名画家蒋兆和接到了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的电话,说根据中央的安排需要提供李时珍等的画像,但是李时珍并没有留存于世的任何画像,最后蒋兆和根据明代大儒王世贞给《本草纲目》写的序中找到了灵感;1953年李时珍的肖像挂在了莫斯科大学新校舍礼堂的走廊里,与李时珍并列的还有哥白尼、牛顿、居里夫人、达尔文等;在那个西医盛行的时代,把李时珍并列在世界级科学家之列是国际社会对于中医药科学的肯定,也极大的激发了中国科学研究的信心。
1518年,李时珍生于明朝正德年间,其著作《本草纲目》集明朝以前本草学之大成,首次采用纲目体系为药物分类,这种编写体例开创了历代本草著作之先河。要知道修订《本草》著作的工作量极大,历史上大概每500年会有一次大的官修本草,都是齐聚全国的力量进行药物调查,工程浩大可见一般,但是《本草纲目》五十二卷,近一百九十万字,都是李时珍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
学医难,行医亦难,修本草更难。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一直不愿意儿子承受自己医者之苦,所以一直想让李时珍考取功名,但是此时的李时珍三次乡试都没考中,第三次请求父亲允许自己做一个医者。第一次请求是在童年,李时珍体弱多病又有目疾,所以深感病人之痛,而医者可以帮助病人,所以便请求父亲,可是被父亲推辞了;第二次,李时珍十四岁考中了秀才,但依然尤爱读医书,还是想做医者,可是父亲依然说医者地位不高、责任很重,事关性命,还是劝他继续好好读书;而这第三次已到了嘉靖年间,李时珍还是一心想做医者,“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这一次父亲李言闻终于答应了。
《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备急千金要方》都给李时珍带来了精神寄养,是谓“大医精诚”,为利益百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此后多年,李时珍随父亲李言闻为蕲州各地百姓行医看病,在过程中就慢慢积累了对药理的研究,也是在此间发现太多的药商/药行都苦于历史上的本草书缺漏不齐、谬误难查,辨错药、抓错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患者求医问药的艰难也就愈加坚定了李时珍重修本草的想法。
明朝嘉靖四十三年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与世长辞,李时珍就更加发奋撰写《本草纲目》,期间书从八百余家,又考证诸家本草;李时珍查阅历代本草指出前著的错误大多因为纸面猜测而已,所以他在撰写时则特别注重实地考察、寻医访药,从实际的病案出发,关注民生、民命;怀平生夙愿、查历代典籍、踏万水千山、穿风霜雨雪、历寒来暑往、守一盏孤灯。前后历经三十载终于初步完成了《本草纲目》全著。
然后困难并没有到此结束,因为《本草纲目》是一部近一百九十万字的巨著,哪怕是本地的最大出版商也根本不敢刊印,李时珍数次寻找书商都被拒绝,何其心痛哇;不过最后被告知如果此书可以得到当世大儒、文坛泰斗王世贞大人亲笔作序,方可能出版。
李时珍此时已经年逾花甲,但为了自己的毕生心血,他最终还是坚持亲身千里迢迢去找素不相识的文坛泰斗王世贞求助,再一次逆水行舟、为志出征。然而这岂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李时珍走到了王大人府外,几次三番求见都被拒之门外,最后李时珍托门童直接将《本草纲目》递给了王世贞,终于赢得了见面的机会。见面后也赢得了王世贞为其写序的机会,但是也提出了一个疑问,说此书关乎万民,是否确定已修订完备?李时珍自知此事重大,所以决定再次修订,考虑周全后再来拜访,所以又修订了十年时间。十年之后,李时珍已经是个古稀老人,这一次终于拿到了王世贞大人为《本草纲目》写的序。
“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禁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
这一次,王世贞大人还直接引荐了金陵书商胡乘龙为其刊刻;“天下医书、利益天下,当天下共修之。”
 
遗憾的是,《本草纲目》刚刚被正式刊刻完,李时珍就去世了,他并没有自己亲眼看到刊印出来的《本草纲目》;然而本节目了却了那份遗憾;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李时珍穿越时空见证了《本草纲目》在后世流传的故事;后世的《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流传世界,达尔文也从中吸取了非常多的知识,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到了201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记忆名录》中中国的两本中医药典籍《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被收录其中。
 
医者贵在格物也。–《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四卷》
寿国以寿万民。–《进<本草纲目>疏》
大医精诚。–《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
 
《论语》
2015年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也就是汉武帝之孙汉废帝刘贺的墓,出土了大量的宝物,其中让人意外的是五百多枚竹简,经过修复之后发现原来是《齐论语》。《齐论语》是《论语》最古老的版本之一,在汉末魏晋时期就失传了,没想到一千八年多年后,还能得以重见天日。东汉时期大儒郑玄整合《鲁论语》、《齐论语》、《古论语》等并为其作注,方便后世参阅,读得先贤如何为学、为人、为政。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为了生活他做过仓库保管员、看管过牛羊、后来也做过很大的官,可是为了理想又选择了辞官,五十多岁开始周游列国,周游了十四年,孔子的一生波澜坎坷、诸多不顺。生于乱世、诸侯争霸、礼崩乐坏、黎民涂炭,有志之士都在寻找救亡图存之道,而孔子“天下归仁、坚守大道”的思想为他聚揽了一大批优秀学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本篇从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向晚年的孔子求学为入口,通过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的子贡之口,讲述了子贡从拜师到后续几十年追随孔子广施仁德、学为君子,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的过程。
为了实现理想,孔子先后在鲁国出任了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推行仁政德治,堕三都、削三桓,一系列改革使得鲁国强盛,可是也触动了三桓的利益,孔子备受排挤,无法继续实现理想,五十五岁时只得踏上了漫长而又艰难的道路:周游列国;期间受过兵劫、遭过破害、遇过七日几近饿死之困、“君子固穷,小子穷斯滥矣!”孔子却一直很乐观,并没有心灰意冷,追寻大道、虽苦犹甜。
    周游十四年,饱受艰难,最后回到家乡著书立说之时,弟子三千,但是此时孔子却失去了自己两个最亲近的弟子:颜回和仲由。“朝闻道,夕死可矣”!颜回一直被认为是孔子所有弟子中学问最好的,犹如孔子的儿子一般,是其大道的接班人;而仲由则是众弟子中最正直、勇敢的,“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痛失两位爱徒,对孔子也是极大的打击。(这一段看着太虐心了……)
人生追求:仁以为己任,修己安人,安百姓。
忠恕之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到推己及人。
为人之道:孝、悌、忠、信、温、良、恭、俭、让;
后世,战国时期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东汉郑玄,著《论语注》,方便《论语》的进一步推广,与时偕行。南宋朱熹: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受到《论语》的启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入了法国的人权宣言。“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周游列国,如今《论语》的智慧早已周游全世界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本节目目前已播出了这五集,它以话剧的方式沉浸式的情节再现,以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的视角串行其中求学问道,阅古引今;以每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品读讲解、真知灼见、总结概括;虽然在观看后面的每集内容时已没有第一次看到这种新奇的设计方式的新鲜感,但是由于内容实在太出彩,刷第二遍时也依然感动落泪、震撼无比。追思先贤、推陈出新,其中关于人生、求学、为人、为政、学医、交友、教育、逆境、决心、磨难、成长等等的话题其实放到现代依然是为大众所关切和热议的。不论人类的物质文明怎么更新迭代,但有些精神追求始终是永恒不变的。加油~

战国封神传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