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祖父的白胡须(跟着琦君学语文 ——《跟着名家学语文教师用书》样例之一)

外祖父的白胡须

跟着琦君学语文
——《跟着名家学语文教师用书》样例之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落地麦
名家简介
琦君,台湾著名作家。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潘家大院。原名潘希珍,又名潘希真。小名小春。
2006年6月7日在台湾去世。琦君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与不幸。一岁时,父亲病逝。三岁时,母亲也离世。他和哥哥兄妹二人成了孤儿。十岁时,哥哥意外病逝。在求学时期,养父母先后离世。经历战乱,1949年孤身离乡,漂居台湾。
?
但琦君的一生,又是非常幸运的。在父母双亡之后,他和哥哥幸运地被自己的伯父伯母收养,养父母待兄妹俩视同己出。
?
琦君,自幼乖巧,聪明伶俐,被养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母亲宠爱,父亲赏识。潘家在当地很有声望,父亲虽是军队中将师长,却酷爱读书藏书,被蒋介石称为一大儒将。非常重视对琦君的培养。专门为她请了家庭教师。据说,琦君五岁,认方块字;六岁,学描红;七岁,读诗经、唐诗、习字;八岁,读女诫,孟子;九岁,读论语、唐宋古文、左传,学做古文;十岁,她就过目能诵,挥笔成文了。十二岁,随父母迁居杭州,入弘道女中。由于古典文学根基好,加上父亲的书房里有许多古今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她常偷读。寒暑假期间,琦君又阅读大量的新文学作品,还有许多外国小说,她特别偏爱《简爱》《约翰克利斯多夫》《小妇人》等等世界文学名著。
?
琦君青少年时期,经常参加作文比赛,也常得第一,被同学们封为“国文大将”。高一那年,她在《浙江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黄狗》。从此,她立志当一名文学家。随后高中毕业时,她以优秀成绩直接升入之江大学(即现在的浙江大学前身),有幸成为我国“一代词宗”夏承焘的得意女弟子。
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汇文女中及故乡永嘉县中教书。1949年,33岁的琦君去了台湾,后来服务于司法界,任台湾当局高检处记录股长及台当局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同时在大学任教,并挤出时间写作。
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作为散文大家,琦君在自己写的大量散文中,尽情抒发对故乡山水和童年生活诗一样的回忆,对父母师长挚友深沉的怀念,以及在台湾生活的叙写和异国旅游的观感。但写的最好最多的,是怀乡思亲的散文。正如她在《烟愁》后记中写的:“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她的根扎在故乡。
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曾这样评价琦君:“琦君的散文和李后主、李清照的词属于同一传统,但她的成就、她的境界都比二李高。我真为中国当代文学感到骄傲。我想,琦君有好多篇散文,是应该传世的。”他以为《一对金手镯》、《髻》这些文章,早该取代朱自清的《匆匆》、《背影》成为中学教材,甚至列入“诺贝尔文学奖”毫不逊色。琦君谦虚地说:“我这个是土作品。”夏说:“土有土的好处。”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2013年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作品最畅销的男女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琦君名列台湾十大女作家之首。三十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出版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词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选入中学课本,作品被译为英、日、朝鲜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琦君晚年曾多次回到故乡温州永嘉寻根。2001年10月22日,琦君文学馆在故乡浙江温州市瓯海瞿溪镇三溪中学成立,此地原为琦君祖家。展馆是由会客室、生平室、作品陈列室、名家评论、读者来信、名言摘录等六部分组成,目前已收集琦君作品38部。琦君逝世后,其夫李唐基表示,琦君之骨灰将在此长久安放,以承其落叶归根之遗愿(现暂安放于台北)。 
另,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其作者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是琦君的侄子。
选文解析
琦君在散文,小说,翻译和儿童文学等多个领域有创作。在台湾文坛享有“台湾冰心”的美誉。近些年,随着琦君《桂花雨》《水是故乡甜》等文章入选大陆中小学语文教材后,琦君也逐渐为大陆读者所熟悉,所了解,并逐渐为大家所热爱。
?
这里我们精选琦君散文九篇,分三个主题单元。第一单元,悠悠乡愁。选文三篇:《桂花雨》(原文)、《喜晏》和《粽子里的乡愁》。琦君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永嘉县,1949年离开大陆,孤身去了台湾。琦君一生在大陆故乡生活了33年,在台湾生活了33年,在美国生活了24年。无论她身处台湾,还是漂居海外。她的心始终思念着故乡。愈到年老的时候,对故乡的思念就愈发浓烈。《桂花雨》原文比教材内的课文《桂花雨》篇幅要长很多。把课文中删除的一些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能更为直接感受琦君原汁原味温润细腻的平实文字,更为真切感受到琦君借“摇桂花”的童年趣事,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喜晏》和《粽子里的乡愁》,主要是回忆故乡温州乡间的喜晏风俗,以及每年端午节母亲给乞丐布施“富贵粽”的家风。淳朴的家风民俗,随着岁月的沉淀与身心的合一,故乡的温存,成了琦君散文创作的主要源头之一。
?
第二单元,回望童年。选文三篇:《吃大菜》《金盒子》和《外祖父的白胡须》。童年和故乡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如果说第一单元“悠悠乡愁”更多是从游子的角度思念故乡,本单元更多是侧重以“儿童视角”回望故乡。譬如《吃大菜》,就是回忆小时候陪爸爸外出吃西餐的尴尬与陪妈妈在家吃“小菜”的自由舒畅。《金盒子》承载儿时与哥哥的欢乐,也承载失去哥哥的悲痛和无尽思念。《外祖父的白胡须》,回忆外祖父布施乞丐,不辨真假,一心向善;风雪之夜,跟随外祖父跋涉看戏。为的就是去给戏班子送去一点温暖和安慰。这些童年的经历,看似傻,看似蠢,外祖父这种心念他人冷暖的善良宽厚,给了琦君童年最温暖的人生底色。
?
第三单元,深深母爱。选文三篇:《妈妈罚我下跪》《妈妈的银行》和《一朵小梅花》。琦君三岁时,自己的生母就因病去世。后来幸运的被伯父伯母收养。在生活中,琦君称呼伯父伯母,但在她所有的文字里,都是以母亲和父亲相称。以至于很多读者都误以为琦君散文中的母亲父亲就是她的生父生母。这样一个生活细节,即看出了琦君对自己生父生母的念念不忘,也看出琦君对养父养母的恩情难忘。
?
琦君的养父母,没有自己的亲生孩子。对琦君兄妹俩倍加疼爱,视同己出。琦君伯父潘鉴宗,身为中国一代军人儒将。伯母叶梦兰,为东方女性美德的代表。他们两位长辈的德行、品格、情操,一仁一德,一忠一义,深深地熏陶着幼年的琦君。琦君曾在《点滴话前尘》一文中说过:“父亲的温而厉,母亲的慈爱,使我知道在学业与品德方面,倍加奋勉。”
?
凡是读过琦君散文的读者,都不难发现琦君散文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无母不成文。就是无论琦君写什么内容,母亲都会随时出现在她的笔底。《桂花雨》里和母亲一起摇桂花;《喜晏》里宁可放弃和父亲外出吃大菜,也要留在家里陪母亲一起吃小菜。《粽子里的乡愁》母亲为我包灰汤粽,母亲为乞丐送富贵粽。《金盒子》里母亲丧子的剧痛,泪痕斑斑。《外祖父的白胡须》里,更是看到了母亲的善良本色,与外祖父的心慈大爱,一脉相传。
?
这里单独选出三篇散文,组成“深深母爱”的主题单元,就是为了更加具体突出母亲对琦君一生的影响。《妈妈罚我下跪》,体现出母亲对儿女的怜爱;《妈妈的银行》则透露出母亲对金钱的态度,以及对他人的宽容;《一朵小梅花》,则让我们看到了母亲对父亲的夫妻之爱,那种隐忍和宽厚。母亲对父亲最无条件的敬重和挚爱。
?
作为一个母亲,琦君母亲的宽厚、良善、隐忍、仁爱和无私,帮助我们读者拓宽了母爱的内涵和边界。我们总以为母爱就是单单的母亲对儿女的爱。如果我们的母亲只是单单爱自己的儿女,这种狭隘的母爱,在很多时候,实际上也是一个“母害”。因为狭隘的母爱很有可能在孩子今后人生成长到的道路上,在孩子“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等等具体生活中,成为一种阻碍。一个母亲对丈夫的爱,对待父母老人的爱,对待社会弱者的爱,都是会直接影响母爱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琦君母亲一生经过那么多的坎坷和不幸,依然不失一个母亲的本色。用琦君的话说,就是“眼因泪而清明,心因忧而温存。”
?
宽厚仁爱的母亲,给予琦君的母爱,是她一生的恩典。正因为母爱的浸润,心灵的纯净,琦君的散文总是充满善和仁爱的思想。
?
琦君是散文大家,散文里写得最好的也是怀乡思亲的“旧故事”,但每一个旧故事都包含人间的大智慧和真情感。台湾作家郑明蜊在《一花一木耐温存》一文中,开头对琦君的散文特质有这样的归纳:“琦君的散文,在朴实厚重中透着款款的情味;平易近人里,流露出深深的智慧。而你如果见到她本人,会发现她是多么的‘人如其文’。在《谈琦君散文》文中,她归结道:“潘琦君的散文,无论写人、写事、写物,都在平常无奇中含蕴至理,在清淡质朴中见出秀美;她的散文,不是浓妆艳抹的豪华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里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
故乡是琦君的根。母爱是琦君的魂。
?
故乡,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根;母爱,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
?
读琦君,踏上寻根之旅,守护母爱之魂。
?
读完这一组琦君散文,学生一定会觉得不过瘾。渴望读更多琦君作品。最后我们推荐了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琦君散文》。这里有五十五篇琦君精美散文,大家可以美美的享受琦君更丰富的纯真散文。这样就从一篇《桂花雨》的课文,走进“跟着琦君学语文”的一组九篇散文,再进入《琦君散文》一本书。一路阅读,一路追随,琦君是值得我们一辈子阅读,一辈子追随的名家。
?
导读系统,也很有特色。除了每篇文章后面设计了三个“读与思”的题目,其中第一题“关注细节”和第二题“文本理解”,大多数是选择题,孩子们做起来比较容易。特别要强调的是第三题“抄写”。我们把平常语文课的片段模仿和读后感写作,改变为抄写名家经典文字。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并积累琦君温润质朴的文字。而且我们能力把学生要抄写的文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连接,达到移情、共情的效果。抄琦君的文字,表达的也是我内心的情感。要求学生自备一个抄写本,也可以老师设计一个专用的抄写本。日积月累,形成抄写的习惯。让学生抄着抄着,就有写文章的感觉。慢慢完成积累语言的功夫。
?
每个单元之后,设计了一个附加题。这个这个附加,既是对三篇文章的一个归纳总结,同时又是从文章取材和立意的角度,激活学生的写作素材。填写表格之后,没有必要让学生马上动笔写。因为这个时候,学生虽然有了素材,但是文字的储备和更新还没有到位,学生好的素材,也难以写出好的作文。
?
导读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跟着琦君学写作”。这个环节,很简单,也就10分钟左右能完成。“跟着琦君学写作”的导读,分析了九篇散文的章法结构,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琦君散文作为范文,模仿琦君范文,写自己的真实故事。
?
这样我们的导读系统就非常清晰。“名家导语”主要是介绍琦君的基本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琦君的兴趣。文后“读与思”主要是细读文本和语言积累。单元附加题主要是读写情感共鸣,提取写作素材;最后的“跟着琦君学写作”,主要是完成从读到写,帮助学生学会建构文章的章法结构。这样就从语言、题材和章法结构等全方位给学生的读写能力提升做了有序的铺垫和引导。
读写目标
1感受琦君散文质朴、醇厚、细腻文字的典雅之美。
2体会琦君内心世界善良、仁爱、温和的人性之美。
3激发学生热爱阅读琦君,追随琦君文学的阅读力量。
教学建议
每个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灵活运用好这一组琦君散文。教学时间比较匆忙的老师,可以拿出两周的早自修,带领学生朗读琦君作品。每天读一篇。在此基础上,如果还想做的更有效果一点,在早自修朗读的基础上,可以拿出一节语文课,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让学生们交流阅读琦君的感受和体会。
最佳的方案,是能够拿出一周的语文课,课内带领学生阅读琦君散文。主要建议如下:
?
建议一:
琦君是女性散文家,文字柔和,情感细腻,性格温润如玉。特别受女孩子的喜欢。女孩子读琦君,有一种天然的性别优势。教学时请注意观察男孩和女孩的差异,并能够正确对待一些调皮男孩子的反应。
?
建议二:
琦君的文章处处事事写到母亲,可以说是“无母不成文”,教学时请特别注意母亲在人格精神发育上给了琦君哪些深刻影响,选文写父亲的笔墨不多,可以引导学生与母亲的对比中,猜想父亲对琦君的影响。并适时择机引导学生把琦君的文章回家读给父母听,与父母交流。
?
建议三:
琦君散文,绝大部分都是写故乡与童年。在琦君笔下,故乡一切的山水人物,都是美的。教学时,请学生特别留心,琦君写这些美好的事物人物,都写得非常真实,都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没有一句赞美讴歌的虚假之词,总能真切打动人心。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写真实的生活故事,必然能写出真情实感。
?
建议四:
琦君散文虽然写的都是生活的琐碎之事,但是每篇文章的材料安排却非常精致。在引导学生品读文章吸纳语言的同时,注意引导孩子梳理文章的结构,体会琦君安排材料的匠心。这个教学要点,最好是学生至少读了五六篇文章之后,慢慢自主发现出来的。
?
建议五:
因为琦君散文都是人到中年后,对故乡童年往事的深情回忆。教学时,请引导学生关注琦君那些喃喃自语的心理描写,以及复归于童年后的那种天然童真的表达语言。
?
建议六:
有条件的学校,建议最后一节课,开设一节亲子共读课,邀请每个孩子的母亲到学校,和孩子一起共读琦君。
?
建议七:琦君阅读周结束后,可以把孩子们跟着琦君学写作的作品,收集起来,在教室的宣传栏里做一期专题。把孩子们的作文做好点评,张贴在教室里。引导同学们课间相互交流,评选“我们班的小琦君”。
课时规划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一课一问
阅读

桂花雨(原文)

1

1对比课文与原文的删改,初步尝试比较阅读,品鉴文字,体会思乡之情。?
2激发阅读琦君文章的兴趣,兴趣第一。

课文对原文的哪一处改动,你觉得最可惜?
喜晏

1

1学习“先抑后扬”的故事情节安排,体会少女琦君那份纯真的、孩子气的“虚荣心”。
2激发阅读琦君文章的兴趣,兴趣第一。

你是否也有琦君这样“虚荣心”得到深深伤害或者极大满足的时候?
棕子里的乡愁

1

1从母亲包粽子,布施乞丐粽子,到我送粽子给小乞丐,感受琦君母女的仁爱善良,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2激发阅读琦君文章的兴趣,兴趣第一。

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琦君对那个非亲非故的乞讨粽子的小女孩还会如此心心念念?
吃大菜

1

1从爱吃大菜,到拒绝吃大菜,最后陪母亲吃小菜。体会琦君从小体贴妈妈的情感。
2尝试发现琦君的语言特点,质朴,有童趣。

琦君拒绝父亲邀请外出“吃大菜”,留在家里陪妈妈“吃小菜”,如果换作是你,也会像琦君这样留在妈妈身边吗?
金盒子

1

1从爱哥哥,到失去哥哥;从责备弟弟,到思念弟弟,睹物思人,心肺具裂,感受琦君的兄妹情深。
2继续尝试发现琦君语言特点,细腻,敏感。

你有没有类似“金盒子”这样的珍贵物品,一看见它,就想起某个离开你的亲人或者朋友呢?
祖父的白胡须

1

1外祖父善待小偷,善待乞丐,善待戏班。感受外祖父的善良和仁厚。
2尝试发现琦君散文的结构安排的特点,围绕中心,层层推进。

从外祖父身上,你发现了外祖父和母亲和琦君,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妈妈罚我下跪?
?妈妈的银行

1

1从《妈妈罚我下跪》和《妈妈的银行》的对比阅读,感受母亲的宽厚和慈爱。
2尝试学习从“妈妈惩罚我,妈妈不识字”这样的反向角度写母爱的精心取材和和精巧构思。

你的妈妈和琦君妈妈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最大的不同点又是什么?
一朵小梅花

1

1围绕一朵“小梅花”,母亲收珍藏梅花,绣梅花,送梅花,父亲拒收梅花,体会母亲对父亲的挚爱,以及一生的隐忍。
2发现琦君散文的最大特点:母亲无处不在。母爱是生命的灵魂。

母亲绣好梅花手绢给父亲当生日礼物,母亲为什么不亲自送给父亲,而要请琦君送给父亲呢?
写作

跟着琦君学写作

1

质朴的语言,真实的故事,精巧的构思。

你最喜欢琦君哪一篇文章?
合计

9

?
设计例举
第一课时
?
教学内容:《桂花雨》课文与原文对比阅读
?
教学目标:初步感受琦君散文淳朴细腻的原汁原味滋味,激发学生阅读琦君散文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字敏感力。
?
教学步骤:
第一步,听读,学生听老师朗读全文。边听边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步,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提出自己很好奇的问题。
第三步,比较阅读,课文与原文比较阅读。
原文1400多字,课文经过大量删改,只有760多字。
首先看,课文删除了哪些主要内容。
题目是《桂花雨》,就从直接描写“摇桂花”的第五自然段开始,请同学们把课文与原文对比,“摇桂花”这一段,课文主要删除了父亲即兴赋诗的一段文字: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这一段文字,让我们感受到琦君父亲才高八斗,也感受到了琦君对父亲的崇拜。父亲的这首诗,更凸显了“桂花雨”的诗意氛围。
?
“摇桂花”之前,课文第一段也删除了有关桂花种类的描写:
?
“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树那么有姿态,笨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这一段文字,让我们知道了桂花有木樨和金桂两个不同的品种。通过桂花与其他花的对比,表现出琦君对桂花情有独钟。
“摇桂花”之后,课文也删除了一段文字:
“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赏花”是藉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可以带学生把课文删除的这三大段文字先读通读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段保留下来,问学生会保留哪一段,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目的在于,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与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琦君不是单纯写“摇桂花”的有趣好玩,更重要的是通过摇桂花这样的童年趣事,回忆童年,思念故乡,怀念母亲和父亲。
课文除了删除一些文字,还对琦君原文作了许多改动。对于以下三处改动,让学生对比分析一下,是更喜欢琦君的原文,还是更喜欢课文编辑的修改呢?要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改动

课文

原文

辨析
第一处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让学生对比朗读,感觉哪一个更顺畅,更有节奏感。你更喜欢哪一个?
第二处

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花开得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课文是“缠着母亲”,原文是“盯着母亲”,你觉得哪一个更妥当?
第三处
?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那阵阵桂花雨。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你觉得哪一个读起来更顺畅,思乡的味道更浓?
三处修改,都各有利弊,放开让学生比较,找感觉。尊重学生的个人体会与思考。不必强调统一答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以上修改和删除的三处对比,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和时间,可以自由调整。多做一处比较当然更好,但是要落到实处,每比较一处,就要做到位。宁可少做一个对比。也要扎实到位。
第四步:抄读,让学生选择原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抄写下来。
第五步:总结,原文和课文对比,最大的差别在哪里?
激发学生阅读更多琦君原文的兴趣。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喜晏》
?
教学目标:细读《喜晏》,带学生学习“先抑后扬”的章法,体会琦君童年“坐筵”时那种无上光荣的纯真少女之心。
?
教学步骤:
?
第一步:听读,学生听老师读全文。告诉学生认真听,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随后有三个抢答题。
?
第二步:抢答。课件逐一出示三个抢答题。制定游戏规则;宣读题目之后,不能立即抢答,需等教师说开始,才举手抢答,看谁反应快。弄得好玩点,有趣点。
?
抢答题一:
琦君应邀出席张宅大小姐出嫁“坐筵”,那一次非常“丢脸”,想死的心都有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主要原因是()
A自己的穿着打扮太土气。加上自己皮肤黑。和别人对比,很自卑。
B被穿着端庄漂亮的胡家小姐抿嘴儿一笑。受尽讥讽和轻蔑。
C被一个珠光宝气的妇人当成了胡二小姐的丫头。
D胡二小姐地位比我高,成了主宾。自己很妒忌。
?
抢答题二:
十二岁那次和父亲一同去“坐筵”,琦君说自己赢得了无比的光荣。主要原因是()。
A和父亲一同坐筵,有父亲的威严在。自然威风。
B穿上父亲为琦君预定的白缎旗袍和白缎高跟鞋。自然摇曳生姿。
C琦君尚佩戴了一枚翡翠戒指,光彩夺目。
D琦君的大方自信回来了。
?
前面两个抢答题,都是多元答案,不必强调一致。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很多孩子的生活经历中,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挫败感与荣耀时刻。尤其是女孩子那点纯真的“虚荣心”。琦君描写的非常真切而有趣。学生每说出一个答案,就是生命中一个情感点的激活。
?
抢答题三:
如果把文章分为四个部分,请学生按照文章的顺序,给下面的四个小标题排序。
(????? )
?
A父女坐筵风光无限 B 童年坐筵荣耀无比? C张家坐筵真丢脸 D 豪华礼服不再做
?
这个抢答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梳理文章结构,也是悄悄体验作者情感起伏变化的过程。同时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
?第三步:独立阅读,批注阅读。请学生根据刚才整理的顺序,选择自己最有同感的一个部分。打开书,再仔仔细细读一遍。读通读顺每句话,并且把自己也有类似感受的句子划出来。并回忆自己在哪个场合也有类似的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做好批注。
这个过程是独立学习,独立思考。
?
第四步:朗读交流。请学生朗读自己最有同感的那一部分文字。重点要引导学生把那种真实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如果学生朗读不到位,就需要老师示范带领学生读出感觉来。重点是第一次“丢脸”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尴尬与痛苦,第二次“风光坐筵”的虚荣心得到满足的快感与舒畅。这样的朗读,不仅仅是把琦君的文字吃进去,而且能让学生的心理情感得到一次极大的满足。
可以请学生单个朗读,也可以请有共同感受的同学一起朗读。朗读之后,可以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
第五步:抄写语段,化为己有。课的最后一部分,就是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有同感的文字段落,抄写下来。一句一句的抄写。端端正正的抄写。
从听读,到朗读,再到抄读。一路下来,就是唤起情感,积累语言。让学生深深的爱上琦君的文章。
?

外祖父的白胡须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