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李建成(|隋亡唐兴七十年|卷二?第三章6.大唐太子李建成【功成名败】)

大唐太子李建成
隋唐两朝的两对帝王父子
——有关从杨坚到李世民的历史阅读

·卷二·开皇、武德末年纪事
|第三章·祸起萧墙:两起以次夺嫡的宫闱之变

▋大唐太子李建成说了大隋王朝的太子废立,让我们再来看看大唐王朝的情形。听过一种说法,说是历史和人一样,不能两次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笔者读书不多,又不求甚解,粗略理解这里边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分时间,哪怕就是同一条河的同一个地段,人也是同一个人,但就在你过河的同时,你所淌过的那条河就从你脚下流走了,所以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也所以才有了孔夫子临河而立千年不绝的慨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时间就是这样诞生的。历史也就这样诞生了。紧随大隋王朝之后建立的大唐王朝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大隋历史的延伸和继续,尤其是在一些并非无关要紧的问题上,就更是如此。例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唐律》。也例如同样影响了后世上千年的科举制。还例如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围绕储君之位的明争暗斗,更是对大隋王朝在同样问题上的复制克隆,也就活像是一个人不可思议地两次同时踏进了同一条河流。
首先要说的当然是大唐王朝名正言顺的太子李建成。
唐高祖李渊共有二十二个儿子,但为窦皇后(也称太穆皇后)所生的只有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和四子李元吉。其他十八个儿子都是别的嫔妃所生。尽管窦氏去世时李渊还没有当上皇帝,但窦氏的正妻地位却是不可摇撼的。根据差不多已成天条的“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李建成都当之无愧是李唐王朝的第一继承人。由于李玄霸早死,接下来的排位顺序才是李世民、李元吉。可偏偏就是这个铁板钉钉的没跑的大唐第一代太子不但没当稳储君,还连自己和四弟李元吉以及儿子们的脑袋也一并让人给砍了,而那个人偏偏就是他一母同胞的亲亲的二弟李世民!
|李建成【剧照】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脑袋的李世民还同时砍掉了本该留在历史中的许多纪录,以致于建成、元吉两人在太原起兵前的行状竟是无处寻觅。显然的,要不是起兵后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做了许多事情,实在是不能不说,否则便无法自圆其说,依着李世民的本意,他会让自己的兄弟们干脆来个人间蒸发,就像压根就没有过他们一样——要是真能如愿,尉迟敬德和秦叔宝这两个门神当然也就无从说起了。但玄武门血案毕竟还是有了,那我们就还得说。据说李建成比李世民大十岁,那也就是说,在兵荒马乱的大隋大业末年,当李渊带着十九岁的李世民前往山西就任太原留守时,被留在河东看家的李建成已经快三十岁,当然可以独挡一面了。可李渊为什么不带上比李世民还小得多的老四元吉呢?
《新唐书》有记:“初,元吉生,太穆皇后恶其貌,不举,侍媪陈善意私乳之。”
这让人不得不想起隋文帝和他的独孤皇后。不就是因为她不喜欢老大、只喜欢老二,不断给隋文帝大吹枕头风,结果终于导致大隋王朝换了太子亡了国,连李世民也批评隋文帝“惟妇言是听”的吗?现在,又有了个不被大唐国母所喜的皇子,好在国母那时还不是国母,而老三也不是老大,但就因为李渊与其妻窦氏颇为恩爱,窦氏对李渊的起步发迹也大有帮助——就像现在人们爱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男性背后,肯定有一个伟大的女性——那么,肯定的,窦氏不喜欢的儿子李渊也不可能喜欢。就因为不喜欢元吉的长相,窦氏就连奶也不肯给他喂,要不是李府帮工的陈姓老妈子心地善良,李元吉只怕那时就呜呼哀哉了吧?那一年同时被留在河东的,还有万氏(后被封为贵妃)所生的老五智云。老五不是嫡出,不为李渊所喜就更是极其正常的事了。
|李渊【剧照】终于决定起兵了,李渊派人召建成兄弟赶赴太原,兄弟两人居然把时年十四岁的智云丢在河东不管不顾,结果智云被逮,押解长安后被隋将阴世师所杀。奇怪的是,兵马未动就先丢了个儿子,倒未见李渊发火,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未见受到什么责怪。也许,当初太原赴任只带老二不带别人,就是出于偏爱?也许,在李渊那里,除了老二李世民才堪大用外,以老大李建成为首的其他兄弟都属于帮忙勉强、帮闲凑合的可有可无的人物?这样说话有些刻薄,那就让我们换种说法,除了老二,别人无论是谁都用着不顺手不舒服不痛快!这当然只是我们的揣测推断,并不影响当时的现实与事实。事实是,一旦起兵造反,那就无异于虎口拔牙与虎谋皮,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平日居家时的诸种龃龉都成了鸡零狗碎鸡毛蒜皮,只有父子同心同舟共济才是中心的中心,重点的重点,一切的一切。
事实也果然如此:
晋阳起兵至攻克长安,李建成的战功几乎与李世民一样。作为父亲的李渊对老大老二的使用也完全是按照通常的伦理原则,也就是兄在前而弟在后,没有职务的时候两人都没有职务——所以有段时间军中才以大郎和二郎称呼他们。兄弟俩联手并肩打的第一仗是攻取西河之役。实际上是李氏父子起事后的开山亮相之作,意义自然非同小可。临出征前,李渊是这样告诫兄弟二人的——“尔等年少,未之更事,先以此郡观尔所为。人具尔胆,咸宜勉力。”兄弟俩的回答异口同声铿锵有力:“儿等早蒙弘训,禀教义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坠。家国之事,忠孝在焉。故从严令,事须称旨。如或有违,请先军法。”首战大捷,如同吃了定心丸的李渊更加坚定了攻取关中的信心,这才建大将军府,以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以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将军。当时的规制是,左为上为尊、右为下为卑。后来又是霍邑之战,两人依然是难分高下。再后又是西渡黄河,分兵两路,一路由李建成、刘文静等,率军数万,屯永丰仓、守潼关,防备东方之敌;另一路由李世民、刘弘基等率军数万,从渭水以北向西发展。
|李世民【剧照】
差别好像就是从此开始的:李建成要防备的东方之敌分别是河东的隋军屈突通和正在中原一带混战的瓦岗军与王世充。屈突通当时自顾不暇,无力西进;而瓦岗军和王世充又无意西进,所以李建成尽管责任不轻,却无法施展,也就失去了一次发展势力、罗织人才、扩大影响的大好时机。与此同时,李世民却由渭北而西又渡渭而南,沿途汇合了平阳公主、李神通等部,大大扩充了队伍实力,屯兵阿城时部众已达十三万之多。后来,李建成也到达长安城外,屯兵于长乐宫,但队伍并没有扩大多少。
有论者说这是李渊的有意安排。但李建成几乎是立刻就扳回一分。长安攻坚之战,李建成部负责从东、南两面攻城,李世民部负责西、北两面。最后还是李建成所部军头雷永吉等从皇城东门的景风门附近率先突破,攻入城内,夺得首功。
|李氏三兄弟【剧照】也显示了李建成并不输于李世民的指挥才能。占领长安之后,李渊成了唐王,李建成成了世子,也就是法定的当仁不让的接班人。李渊日后称帝,李建成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太子。《旧唐书》说:李渊为唐王时,“世子建成为抚宁大将军,东讨元帅,太宗为副,总兵七万,徇地东都。”《资治通鉴》载:“唐王以世子建成为左元帅,秦公世民为右元帅,督诸军十余万人救东都。”两者虽有差异,但所记无可争辩:两者旗鼓相当,建成略高于世民。后来就是李世民南征北战东西杀伐威名赫赫。但也有马失前蹄举措不当以至功亏一篑事倍功半的教训,例如刘黑闼的卷土重来。
那次残局是李建成出面收拾的,虽然初衷只是在于制造政绩、捞取资本,与李世民一决高下,但那一仗软硬兼施文武兼备,不仅平服了叛乱,也收取了人心,显然又比李世民技高一筹。不仅如此,那一次山东之行还使得李建成培植了一批自己的势力,例如隋末自称幽州总管的罗艺和后来的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还有更关键的,那就是与四弟李元吉结成政治联盟,以共同对付日渐崛起令人不安的李世民。
国人的历史观向来是胜者王侯败者贼,加之掌握了话语权和历史书写权的胜利者又有意给对手泼乌抹黑,所以才有了新、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中关于李建成无德无才,“建成残忍,岂主畅才”、“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所从皆博徒大侠”、“建成、元吉,实为二凶”等等的不实之辞。以此节其实是在替大唐太子李建成辩诬。
|扩展阅读
刘黑闼:(?~623年),贝州漳南县(今河北省故城县)人 。隋末唐初割据势力。狡诈蛮横,不治产业,交好窦建德,跟从郝孝德参加瓦岗起义。魏公李密失败后,成为王世充俘虏。逃回河北后,依附于夏王窦建德,册封汉东郡公,以骁勇多谋著称。窦建德死后,召集窦建德旧部起兵,自称汉东王,年号天造,定都于洺州。多次交战大唐,被唐太宗李世民击败。武德六年,遭到太子李建成攻击,兵败被杀。罗艺:(588~627年),本名子延,字彦超,京兆郡云阳县(今陕西泾阳)人。隋末唐初将领,隋朝左监门将军罗荣的儿子。凶暴狡黠,熟悉军事。隋朝末年,屡立战功,拜虎贲中郎将,驻守涿郡,自领幽州总管。武德三年,归顺大唐, 赐予李姓,预属宗室,册封燕郡王。协助消灭刘黑闼, 迁左翊卫大将军,出任天节军(宜州)统制、泾州刺史,结交隐太子李建成。唐太宗登基后,拜开府仪同三司, 位比三公。 贞观元年,率军反叛, 进据豳州。兵败逃往甘肃乌氏县,终为部下所杀,时年四十一岁。刘弘基:(582-650年),雍州池阳(今陕西省泾阳县)人。唐朝名将,隋朝河州刺史刘升之子。初以父荫,拜为右勋侍。好侠仗义,不事家产。后来投奔太原留守李渊父子,交好李世民。晋阳起兵时,斩杀宋老生,击破卫文升,围攻长安,拜为右光禄大夫、右骁卫大将军。跟随李世民征战,讨伐西秦霸王薛举,大败宋金刚,平定刘黑闼,屡立战功。贞观年间,拜为卫尉卿,封为夔国公,世袭朗州刺史,以辅国大将军致仕,随军远征高句丽。永徽元年(650年),去世,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谥号为襄,图形于凌烟阁。

安诺找到#紧随大隋王朝之后建立的大唐王朝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大隋历史的延伸和继续。你认为呢?#留言分享,随时置顶。

大唐太子李建成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