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尔冬强:重走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说起尔冬强,上海人并不陌生,他曾经频繁出现在各类时尚生活媒体上,是自带光环的热门人物。他成为自由摄影师之初就潜心挖掘老房子,为此结集成的系列书籍,现在一册难求,成为了珍贵的视觉文献;他的汉源书店作为上海文化人雅集的场所已经30年,现在依旧静悄悄地开在绍兴路上,里面有他通过各种机缘收藏的古董建筑构件和老家具;当然媒体也曾热衷于挖掘他的家族故事,生怕错过了他和尔冬升之间的渊源。

清真寺前奔跑的孩童——摄于乌兹别克
作为摄影师,他拍什么火什么,好像对当代文化流行充满了先知般的洞察。他拍ART DECO,ART DECO便在现代建筑中争相复苏;他拍老房子出的系列书籍,成为重现经典的视觉参考,人们现在疯狂地寻找老房子、复制老房子;他出于爱物、惜物的原因开始收藏中式古典的家具和建筑构件,这已经成了一门一本万利的生意……他明明可以凭借视觉艺术家的身份以及各种资源享受生活,却一次一次坚定地踏上了通往别处的路。
他用15年时间重走了陆上丝绸之路。

2013上海-汉堡丝绸之路自驾——摄于315国道

最近三年,他又致力于重走海上丝绸之路。从上海出发,途经中国东南沿海、南中国海、印度洋,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在进入大西洋——亚历山大、巴塞罗那、直布罗陀、里斯本、伦敦等这些大航海时代的中心城市都赫然在列。现在他已经行过了孟买,继续在印度洋航段前行。他说,等他走完这次海上丝绸之路,就做环球航行。
他是现代第一个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人。
这是他继征服陆上丝绸之路后的又一壮举。

在海上,他了解了顺水行舟,见风使舵

“如果能活着回来,我就打造一艘中国古帆船环球航行。那时候就走到哪里算哪里吧。” 
尔先生戴着帽子,长期风吹日晒,他肤色偏深、发色浅淡,目光如炬,却格外温和,好像可以宽容世间一切。“在海上,非常锻炼情商,要学会跟人相处。”等他老了,他必会是上海滩上最体面的老克勒,永远衣着优雅、举止自信。所以,很难把照片里戴棒球帽的他,跟眼前书卷气十足的他统一起来。 尔先生走海上丝绸之路的决定,看似疯狂,实则顺理成章。从当年的老房子系列对中国近代中外关系史的凝视,到用了人生中的15年,关注陆上丝绸之路,梳理古代中外关系史,再到破风海上,重新回顾中国人的海洋征服史,这一切一气呵成,其实非常尔冬强。 
摄于赤道无风带

在陆上丝绸之路的行程中,他在路上遇到的奇葩事儿,被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都过于惊险,倒是文学创作的好素材;经历过叛乱,见过好人与恶人,他都泰然处之。他保持了刚入行时做摄影记者的习惯,不仅按下快门、留下瞬间,也展开广泛的采访,寻访在地专家、学者,听有趣的人口述历史,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记大量笔记,也走走看看把自己感兴趣的文本、物件收回来。物件和文本的精神价值,是从他自年轻时一直追求的,直至今日,痴心不改。
而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各种影像、文物、旧物件,随着他回到了中国,一个一个关于海洋、关于中国文化的谜题,在这些被人遗忘或忽视的物件里轻易找到了答案。

他的梦想是有一天驾上中国的木帆船扬帆海上

“我之前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好像是在为这场航海做准备。”

尔冬强描述自己在海上遇险的细节时,这样说:“去新加坡的海上,深夜,巨浪。帆船的桅杆倒了,绳索、绞盘飞出去了,主帆和前帆落到了海里,船帆拉拽着发动机,把螺旋桨也扯进大海。切断了绳索,帆船的帆就没了。”那之后七天七夜,没了帆的帆船在海上漂。情况还在变得更糟。自带的蔬果坏了,淡水不足,“一天喝一瓶水, 吃一包饼干。一个星期后,像野人。”他讲述得非常淡定,好像这次跟大海的殊死搏斗是旁人的故事。“在海上航行,要永不放弃”。在广阔海域上自由驰骋的人们,可能有着各自不同的希冀,《老人与海》里的老圣地亚哥想钓到大鱼,而尔冬强这三年、以及未来的目标,是重走海上丝绸之路,乃至环球航行,但目标圆满最真切的两个字是,归航。

船过赤道无风带船速只有3节,风平浪静却是阅读的好时光。

“中国人应该是古老的航海的民族!”

“只不过因为海禁,我们慢慢失去了跟海洋的沟通,更多的依赖于土地。海洋这片广阔的天地,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冒险和开拓的空间。海洋的通行权人人都有,放眼全世界,也只有在海洋之上,还有可能自由驰骋。”尔先生的老本行——摄影师更像是生活的旁观者,不过他一直追求影像、物件、文本的精神价值,与时代以及被摄对象的近距离关系和参与感。比如,做航空摄影时他津津乐道的体验是:“飞机飞在空中,自己被悬挂在飞机外,像鸟儿一样翱翔。” 有一天,他会乘中国木帆船征服海洋,那时,若你也想征服大海,可与他约在海上。    尔冬强受访精华观点    

帆船,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帆船,我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11月刮北风时,我们祖先把木头船的帆立起来,船就能自动吹到南洋,就是现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一带。风是上帝恩赐我们的礼物,因为有风,再有了帆船这个发明,只要想航海,风就能把我们送到那么远的地方。

尔东强作品,克孜尔千佛洞-摄于新疆

冬遣泊 夏回泊——发现南中国海广阔区域的中国文化基因,我为此着迷我们的祖先随风到达南洋后是很难回来的,至少要有半年,开垦土地、经营小生意,直到次年的5、6月乘南风回来。这些举动客观促进了海上的贸易往来。郑和下西洋也是基本遵循冬遣泊、夏回泊的规律。中国文化在南中国海广阔区域是个巨大的存在,不管是物理遗存、语言文字,还是戏曲、舞蹈、武术、民间游戏等生活细节,都有中国文化的影子。这些中国文化基因,我为此着迷。

尔东强作品,伊斯法罕半天下-摄于伊朗

与其争吵,不如航海在太平洋,印度洋,非洲,美洲,都有中国先辈的踪影。我呼吁国人、学者走出去,在太平洋地区、甚至更广阔的地区开展合作性的考古挖掘,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唐代的敦煌壁画里已经有大量的帆船,从那时起,中国人就开始“随波逐流”,可能去了非洲、澳洲、美洲。与其跟西方人争吵不如做实际的工作,去发现人证物证。

尔东强作品,摄于印度

航海后遗症是无法长时间睡觉航海的特点是不需要睡觉,因为要每四个小时轮一班工作。遇到恶劣的天气和复杂情况都很正常,如果有一丝放弃就没法活着回来。所以要全力以赴、跟风浪抗争。这样常常该睡的时候根本不困,所以回到陆上也留下了后遗症,仍然无法长时间睡觉。

我计划在60岁之前,完成环球旅行航海对人的要求是综合性的:人生经历、情商智商,知识、动手能力、心理素质,都对成为航海家有帮助。在海上就要顺应自然,“见风使舵”。放眼全世界,海洋的通行权每个人都有,广阔的海洋能为中华民族提供冒险和开拓的空间,可以让我们自由驰骋。事实上,我们航行到一些小岛,会受到非常热情的接待,没人查验我们的护照,倒是会捧上美食。出入大城市需要办理特别的手续,中国内地沿海办理手续比较复杂,但在自由港口就很方便。这也说明,中国航海的氛围不够,开放度还不够。

尔东强作品,摄于斯里兰卡

我在图像里,留下了世界为发展付出的代价在这个预展的展厅里,有50几块屏幕,每块展示的一个地区的图片资料。图片文献是我所有的文献里最多的。我年轻时候拍到的陆家嘴,一栋高楼都没有,都是平房,现在却已经高楼景观爆炸了。其实在世界各地,发展中的城市都在付出代价,牺牲了有历史价值的东西。我的工作就是把这些东西都保留下来。我对新技术和新时代,说不排斥是假的。我原来从事30年的专业航空摄影,自从无人机出现之后,那个时代过去了。但是那些小飞机,在我看来是没有魅力的。

尔东强作品,开罗圣玛丽教堂

我要一个1万平方米的展厅,把所有的收藏展出来我所受的家庭教育,包括上海这座伟大的城市,造就了现在的我。这座城市在基因里就关照到中西文化。我有幸能更早地发现物件的文化价值,其实是因为我爱惜物品。文革时,还是小孩子的我,看到被随意抛弃的旧物就心怀可惜,就把它们搜集起来。我能理解人们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向往新生活所希冀的改变和更新,但是不能因此就抛弃好的东西。追求物件和文本的精神价值,我一直没有变过,一直在寻找。将来做正式丝路展的时候,我希望有1万平方的大展厅,把所有的东西都拿出来。

采访&撰文 / Annie微信编辑 / Aileen
图片由尔东强本人提供

悦游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点击图片查看其他内容
怎样把整个世界都戴在手腕上?

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