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婚晚育年龄(被误解的“晚婚晚育”与社会隐患)

晚婚晚育年龄
前几日,在路上偶遇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大家彼此寒暄起来,我禁不住感叹了一句:这好几年未见,都已经做奶奶了吧?没想到引爆了朋友的话匣子:还没有!他都快三十了,我都急死啦!换了好几个女朋友,我看着个个都好,他就是不愿意结婚……如今,青年人三十未婚已是社会普遍现象,与十多年前的少数未婚的现象大相径庭。未婚的原因大致有两类情况:一是总找不到合适的,二是有男女朋友,但是没有结婚意愿。

记得在我的沟通课堂上,我曾经问过我的学生以下两个问题:你们知道我国的法定结婚年龄是多少吗?你们知道我国提倡的晚婚晚育年龄是多少吗?开始听闻此问题,他们都哄堂大笑,窃窃私语。关于结婚的法定年龄,他们大概知道是二十多岁,我提醒学生们到网上查询一下。当他们得知我国法定的结婚年龄是是男性22周岁女性20周岁时,他们都轰动了;关于多少岁就算晚婚,学生们认为30岁以后甚至是35岁以后才是晚婚。他们对于如此高龄才算晚婚的印象令我感到吃惊的同时,更是惊讶我国在青春教育、性教育和婚育教育方面的缺失。这是被“误解”的晚婚晚育,后患将会无穷。

现在不孕不育的夫妻越来越多,发病率20年内增长了8到15倍。据统计,中国不孕不育患者已超过4000万,占育龄人口的12.5%,而且发病率还在呈上升趋势,将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的第三大疾病。除了环境污染,缺少户外运动和体育锻炼,婚前性行为及流产频繁导致身体伤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婚姻年龄延后,错过了最佳生育期。从生理上来说,女生的最佳受孕年龄是18-22岁(来自一位产科医生朋友。最佳受孕年龄段医学界可能有争议,这里仅为大致年龄),从身体发育成熟和优生优育的角度来说,医学界一致认为女性最佳生育年龄是20到30岁,也就是说30岁之前是最佳婚育期。而我的学生们却认为30岁以后才属于晚婚,起码有十年之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没有晚婚年龄的规定。只是现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人们通常会认为男年满二十五周岁、女年满二十三周岁的初婚为晚婚。晚婚年龄与法定婚龄不同,它不是强制性的,而只是鼓励性、提倡性的结婚年龄。晚婚的概念很简单,比法定日期晚了就是晚婚。而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晚婚晚育越来越晚,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人口未来。

乍一听有点骇人耸闻,但是事实如此。根据《中国婚姻报告2021》,2013年时,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为1347万对,而到2020年,已经持续下滑到813万对;同时,2020年登记离婚的对数已经从1987年的58万对长期持续攀升为373万对,几乎为结婚人数的一半。再看人口出生率,虽然我国已经在2015年时已经全面放开二孩,但人口出生率并未上升,出生人口从2016年的1786万持续下滑到2019年的1465万,即使全面放开生育,生子意愿也不一定高。而且在长期低生育率背景下,未来十年的结婚主力持续减少,将影响结婚率的持续下降。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结婚的人越来越少,离婚的人越来越多,愿意生孩子的人也越来越少,加上不孕不育发病率的提升,有意愿要孩子的还不一定能受孕,必然后果可想而知。据有关统计,我国不少省份的初婚年龄已超过30岁,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结婚率越低,初婚年龄越大,有的甚至已经超过了35岁。如此下去,我国将朝向“深度老龄化”的方向发展,养老负担明显加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提出,中国人口负增长或提前到2027年来临。

说到养老问题,好像离我们有点遥远。贴近生活一点,那就引用专家的可以理解的数字来解释国家“老龄化”的严重性。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要达到正常的“人口更替”水平、保持上下两代之间人口的基本平稳,总和生育率至少要达到2.1。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适龄妇女平均生育的子女数量至少要达到2.1个,才能维持社会人口的稳定。总和生育率1.5是一条“高度敏感警戒线”,因为从历史和国际社会经验看,一旦下滑至1.5以下,就有掉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危险,也就意味着国家一直低生育率,社会的生态结构被破坏,老年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社会负担越来越重,势必带来劳动力和社会活力的不足。试想像一下,一个国家都是老年人是不是有点可怕?
目前,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处于1点多的水平,远低于2.41的世界平均水平。去年,民政部部长李纪恒曾撰文表示:“目前,受多方影响,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最近还有政协委员提出降低法定结婚年龄到18周岁的提案,也是看到这一社会隐患问题。
造成晚婚越来越晚,晚育越来越难育的这一社会问题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工作竞争大,经济压力大,育儿成本高,男女比例失调,女性越来越独立等等。有专家认为的主因是“教育”,在扩招的基础上,青年男女高中毕业后都去读大学,再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求学结束,都已步入大龄青年范围;我也认为是“教育”,但是非其所述的“教育”(读书),而是“教育”的缺失。在婚育教育方面,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基本上都是空白,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纵观世界上高等教育普及率最高的十个国家中,有八个总和生育率高于1.6,说明高学历并不是影响生育的主要因素。

在学校里,老师们教学任务繁重,还有排名和升学率的压力,再者恐怕学生们早恋的棘手问题还来不及,自然不敢涉及婚恋问题;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性,现在的家长都把孩子当成永远的宝宝,为了孩子学业有成,哪里敢在孩子面前提什么婚育?即使已经年满十八周岁,到了成人的年纪,家人们认为孩子还小,孩子更认为自己还小,甚至不少家长还告诫自己的儿女:大学里不能谈恋爱,要好好学习。而当家长意识到子女的婚姻问题时,子女却不能接受“突兀”的催婚,生理年龄虽然已经成熟,但是心理年龄还远未跟上,哪里有成家立业的想法?殊不知家长这种教育观不仅给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耽误了孩子,还造成了隐形的社会问题。加上周边的熟人都不急于婚育,大环境如此,更是结婚意愿淡漠。然而,到了婚后想要生育而不得之的时候,恐怕后悔莫及已来不及。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万个试管婴儿出生。现在夫妻身体检查没有问题,不孕不育的情况却越来越多。这样下去,以后的人类繁衍难道要靠高科技手段?前面有提到女性的最佳生育期,有男孩的家长肯定说了,男孩子不着急,是这样吗?首先,生育是两个人的事,其次现在贪玩的男生越来越多,不愿意担当,还有脑力劳动天天坐着对着电脑工作或者游戏,一不运动,二不锻炼,精子的数量和活力都在下降。
以前鼓励、提倡晚婚晚育,那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确实结婚生育过早,有的未成年就结婚了,加重了社会负担。然而时代不同了,青年人到了该结婚的年龄而不结婚,依然加大了社会负担,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初是经济问题,如今是人的发展和质量问题。

当然,再澄清一点,撰写此文的意图不是提倡大学生在校期间就结婚生子。我国教育部也早在2005年颁布了修改后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指出普通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也不属于违反校规,只要达到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即可登记,国家不再限制在校大学生结婚。不禁止不等于提倡。大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心智才刚刚开始成熟,结婚生子为时过早。然而,这一阶段是人生中最美好,也是最重要的一段,把握好求学中的交友、恋爱问题至关重要,建议不要错过。

其实,大学生对待婚姻问题很滞后,家长们勿用担心,如今在校本科生结婚者不到万分之一。但大学之后,年轻人该有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不能再丢给父母,继续做长不大的孩子。在社会教育缺失时,需要家庭教育的补充。普及基本的婚恋常识很重要,不被社会风气误导更重要。本文只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谈现实问题,我们无力改变宏观的大问题,但是至少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们如何做到爱情事业家庭三丰收,让年轻人懂得人生,家国一体。从小方面说,适时的婚育有助于后代繁衍,家庭和谐;从大方面来说,长期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助于社会稳定。

 
本人以“清流”为笔名,希望能给教育带来一股清流。

晚婚晚育年龄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