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到底该如何解读?)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门优秀的人才很多,其中最善于经商的人才是子贡。他“亿则屡中”,富甲一方,是春秋时期与范蠡齐名的大商人,开创了”义利合一”的儒商传统,被民间供奉为财神。

“善货殖”的子贡有次请教孔子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原文是这样的: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君子历来有两说,一指地位高的人,也就是从政者;二来指人品道德好的人。这里的“君子”不论是所指执政者还是人格高尚的人,并不影响对后面句子的理解,这个问题因此可以不用纠结。后一句,才是此章的重点。

什么是君子呢,孔子给的答复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传统的解释是——“在说之前先去实行,然后再按做的去说。”这就是君子了。按照这个解释,意思就是“先做后说”才能称为君子,“先说后做”的就不能是君子了,是什么,想去吧。

这个论断让人感到有些怪怪的,若以此说,刺秦义士荆轲的个人品质就值得怀疑,因为在刺秦出发前,荆轲也是慷概陈词表了必死的决心的,而这还没付诸实施就先说出来不就是“先说再了。以此推论,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也不能称为君子,奉旨西行联络大月氏前,张骞也一定是提交过计划书和立过军令状之类的,不然那么多应募的人中,为何独他面试成功被汉武帝赋予重任。没有计划不表忠心显然是不行的,把一干人马连同货物交予你手上,这一路西行可不是去观光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行人自然也不是驴友去穿越青藏线的,因其肩负了一个特殊任务,总要让大家看到你的决心才行。从情理上去看,这一种解释就很值得怀疑。

还有第二个疑点,从语句上再来看。按照这个解释“在说之前先去实行,然后再按做的去说”,若原句真是这个意思的话,那就太啰嗦,失之简洁了。因为这个解释的前半句“在说之前先去实行”本身就包含了说与做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前做在后”,而之所以出现这个谬误,是因为对原句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也就是说原句本义并非这个解读的意思。

大概自从朱熹开始,关于这句话的解读基本上就定型了,后世也采用了这一传统的解释,实际上这句话的本义并不难理解,“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是说:“先说(构想、方案、方针),然后再按所说的去做。”这样去理解,原句的“而后从之”就有了安放,就不会显得多余,“从之”的“之”是代词,代指“其言”,从的主语是“行”,也就是“行如其言”,按所说的认真去做,不要打折扣。由于受到孔子不喜夸夸其谈和提倡谨言敏行观点的影响,后世注家在注解这一章时,都不太敢往“先说后做”这一观点上靠拢,为了寻求与《论语》中其它章节的思想旨要整体对接,转而无一例外的采取了上面传统的这一解释,遗憾的是这也与本意正好背道而驰。

传统解释所依据的《论语》中提倡要少说多做的章节比较多,下面列举几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也许正是因为《论语》中多次出现轻言重行的章节,更让人坚定了“先做后说”,而不是“先说后做”的这一结论。只是,孔子虽对夸夸其谈的巧言令色的人不怎么感冒,也比较喜欢务实的人,可这并不代表孔子不接受“先说再做”的这一观点啊,这是不应该混为一谈的。一起来看看列出的这三章都在说些什么: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讲的是谨言敏行,谨言不是不可以说,而是想好了再去说,这与“先说再做”并没有冲突。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古人的话不轻易说出口,是耻于自己做不到。”这就讲的更明白了,这句话的观点也并非主张不说,而是以说了却做不到为耻,而这又怎么可以看做是孔子不倡导“先说后做”呢?与上面这句语义相同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同样是在说“以讲的多做到的少为耻”,这不但不能看做是排斥“先说后做”的论据,反而更像是针对“先说后做”之后而言的——说的话要践行,如果做不到才是真的羞耻。

由此不难看出,孔子不曾有过不同意“先说后做”的点滴言论,甚至孔子并不看低一个人演说能力的重要价值,他所真正排斥的只是言之无物却又心怀不轨的那种人,千万不要会错了他老人家的本意。实际中,一个人口才出色能有什么不好,演说能力也是做事的必备技能,那个因在课堂上睡觉被孔子痛骂的弟子宰予,虽然经常顶撞孔老师,可因其出众善于辞辩的口才,不是一样得到孔子的认可了么,排在子贡之上位列孔门十哲的言语科,这已经足够说明一切了。

“先说后做”并不是一个新生现象,在古代议事的朝堂上,这种现象已是普遍的存在。试想一下,有哪一个治国理政纲领不是在众人商议的言说中规划出来的,也因有了具体方案和蓝图,在实施过程中才便于监督和控制,才能按照所说的高质量推行,不太容易打折扣糊弄人,那说出去的话民众可都是记着呢,比起闷着头“先做后说”来说,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

自宋始就已固化成为民族思维的这一“先做后说”讲法,对国人性格与精神面貌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至此国人灵魂中就少了些活脱脱的生命气象,士人身上便多了一些谨慎刻板的精神特征,到了明清,这种特征就更明显了。发展到后来,已经不再是什么时候说,而是什么时候都不能说、不敢说,亦步亦趋转化成了只会弯着腰低着眉,时不时还要扑通跪下砰砰砰再磕几个头的提线木偶,弘道的说辞虽然还会挂在酸儒腐儒的嘴上,可狗操猪的味道老远就能闻到,稀里糊涂给人一种精神恍惚的感觉。

一个不能发声、不敢发声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大清的教训已经很深刻了,不消再说些什么。

取自书稿《论语心语》中的章节,有删减, 请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的公众号:guoxuexinyu,感谢默默打赏、转发、点赞的您!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