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多少人已经遗忘?

文:节选自《一生的学习》(有删改)
著:克里希那穆提 译:张南星 | 编:叮当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公元1895年5月12日—公元1986年2月16日),印度哲学家。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学家。


教育,并非只是用来训练心智。
训练提升了效率,然而却无法造就一个圆满的个人。一个只知接受训练的心智,只是过去的延续,这样的心智永远无法发现新的事物。所以,为了要寻出何谓正确的教育,我们必须探寻生活的全部意义。
我们的教育所强调的,仅仅使我们熟谙了某个部门的知识。虽然知识和效率是必需的,然而,把它们作为主要事物而加以强调的结果只会造成冲突与混乱。
我们现行的教育,是以发展效率为其主要目标,因此它便和工业化、战争相衔接;而我们便陷于这个无情竞争与互相毁灭的大机器里。如果教育导致战争,如果教育教导我们去毁灭他人或被人毁灭,那不是完全失败了吗?
教育并非只是获取知识,聚集事实,将之编集汇合。教育是把生活当作一个整体并明白其中的意义。教育的功用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因而是具有智慧的人。
我们可能获有学位,具有像机械似的效率,然而却没有智慧。智慧并非只是一些常识;它并非来自书本,它也不是机巧的自我防御的反应,或具侵略性的断言。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可能比一个博学的人更有智慧。智慧是对于根本事物、现在存在的事物的了解能力;而所谓教育,便是在自己以及别人身上唤醒这项能力。教育,应该帮助我们发现恒久不灭的价值,使我们不至于只依附公式或重复口号;教育应该帮助我们拆除在国籍和社会上所竖起的栅栏,而非强调它们,因为这些栅栏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了对立。不幸的是,现行的教育制度正促使我们变得卑屈,变得机械化,变得毫不思考,虽然教育唤醒我们的智力,然而,它使我们的内心残缺不全、矛盾、没有创造力。
对生活如果没有整体性的了解,则我们个人的或集体的问题只有加深、加广。教育的目的,并非制造学者、专家、找工作的人,而是培养完整的男男女女,使他们从焦虑之中解脱出来;因为唯有在这样的人之中,才有持久的和平。
唯有了解我们自己本身时,焦虑和恐惧才会终止。如果每一个人想在每一刻里澄清他的生活,如果他想面对生活上纷杂的事物、生活上的灾难、生活上突然降临的苛求,他便必须更具弹性,因此,他必须不为种种理论或某种特定的思考模式所束缚。
教育,不应该鼓励个人去附和社会,或与社会消极相处,而是要帮助个人去发现真正的价值一一它是经由公正不偏的探讨和自我觉悟而来。如果没有自我认识,则自我表现便成为自我肯定,以及其所含的种种因野心和侵略性而造成的冲突。
教育,应该唤醒一个人自觉的能力,而非只耽溺于满足自己的自我表现。如果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相互毁灭,那么学识又有什么用呢?一连串残酷的战争,一次紧接着一次地爆发,显然在我们培养孩子的方式里,有某种根本上的错误。我想大部分人对此都有所察觉,然而,我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加以处置。
制度,当我们自身发生了变化,它便改变了。个人才是最重要的。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我们将子女送入学校,学习一些技能,借此在来日谋生。我们对孩子最急切的渴望,就是将他塑造成一个专家,希望给予他一个安全的经济地位。然而,技术的训练能使我们了解自己吗?
虽然,显而易见的,懂得念书写字、学习土木工程或其他某种职业,是必需的,然而技术能给予我们了解生活的能力吗?如果技术是我们唯一奋力以求的东西,那么我们就摒弃了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了。
生活,是痛苦、喜悦、美、丑、爱,一旦我们将它整体地加以了解,那么这项了解在各方面都会创造出它应有的技术。然而从技术出发,永远无法产生创造性的了解。
今日的教育它过分强调了技术。磨炼技能和效率,然而对生活却不了解,对思想、欲望的行踪不能领悟,只会使我们变得日益残暴无情,以至于触发战争,危害了我们生存上的安全。
正确的教育,一方面鼓励技术的学习,同时也应该完成某种更为重要的事;它应该帮助人去体验生活的完整过程。有这种体验才能将能力和技术置于它们应有的位置。
真正的教育,乃是帮助个人,使其成熟、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这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事,而非按照理想的模式来塑造孩子。
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产生一个完整的人,能将生活加以整体地处理。只要一个人追逐某种(约定成俗的)理论模式,他便不是完整的;而大部分依持“理论”的教师都忽视了爱心,他们心中干枯无情。为了研究孩子,一个人必须小心、自觉,而这么做比起鼓励孩子遵守一种“理论”,需要更大的智慧。
教育的另一个任务,是制造新的价值。仅仅将既存的价值置于孩子的心中,使他符合“理论”,这是将孩子加以限制,而非唤醒他的智慧。教育和目前的世界危机息息相关,明白了世界骚乱原因的教育者,应该自问如何唤醒学生的智慧,帮助新生的一代不再制造冲突和灾难。教育者(不只是教师)必须付出所有的心思、所有的关怀和爱,以创造出正确的环境,培养智慧,使得孩子长大成人后,能智慧地处理他所面临的人生问题。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教育者必须了解他自己本身,而非依赖种种惯性的“理论”、学说或信仰。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实的儿童( the child as he is)而不将我们认为的他“应该如何”加诸他的身上。在儿童的心中产生了“他的真面目”和“他应该具有的面目”之间的不断冲突)而一切内心冲突,都会向外表露于社会。
要帮助孩子,我们必须花费时间去研究他,观察他,这就需要耐心、爱与关怀。一个真正希望了解孩子的父母,并不通过某种理想的幕布去看孩子。假如他爱孩子,他便会观察孩子,研究孩子的倾向、性情和他的特性。
唯有当一个人不爱孩子的时候,オ会把某种理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因为如此一来,由于要求孩子成为这样的一种人或是那样的一种人,一个人的野心,便借着孩子而获得实现。如果,当一个人爱的不是某种社会或个人惯性的“理论”,而是孩子本身,这时,才有帮助孩子了解他真正自己的可能。

END

本公众号部分图片为网络无版权声明图片,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描下方二维码,看罗玲老师私藏好书~

扫码,好书跟你走~~

戳原文,更有料!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